天幕上,朱及第沒有立刻開始新的敘事,而是捧著一個虛擬的平板電腦,津津有味地翻看著,臉上時不時露出“深得我心”的表情。
“老鐵們,上回咱們講了少年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入城博弈,這後續的‘大禮議’風暴咱們暫且按下不表。先來看看後世網友們對正德、嘉靖這哥倆,以及那位處境微妙的張太後,都有些什麼精彩的評論!”
天幕上開始滾動播放密密麻麻的彈幕:
“要我說,正德朱厚照)和嘉靖朱厚熜)這哥倆,簡直就是專門生來跟內閣作對的吧?一個武宗,一個世宗,把文官集團折騰得夠嗆!”
“哈哈哈,樓上精辟!不過手段完全不同。正德是個‘頑童’,他不跟你講道理,直接掀桌子!你們不讓我出關?我偷跑!你們不讓我南下?我硬去!他用自己的任性胡鬨,強行掙脫文官給他設定的‘明君’框架,屬於‘物理鬥閣’。”
“而嘉靖就是個‘學霸’,還是那種專攻一門的那種。你們文官不是最講究禮儀法統嗎?好,我就在你們最擅長的領域,用你們定的規則,把你們打得潰不成軍!‘大禮議’就是他精心選擇的戰場,屬於‘魔法鬥閣’、‘規則內反殺’!”
“也不能怪正德不用禮儀手段,他是孝宗親兒子,根正苗紅,他想搞‘大禮議’也沒由頭啊!難道跟自己親爹爭名分?他沒那個需求,隻能胡鬨了。”
“這麼一看,嘉靖這手段確實高明,也更狠。正德是讓內閣頭疼,嘉靖是讓內閣傷筋動骨啊!”
朱及第看著這些評論,連連點頭:“總結到位!正德皇帝是以‘不按常理出牌’來對抗文官體係的束縛,而嘉靖皇帝則是深入體係內部,找到其邏輯漏洞,並利用這個漏洞完成了反殺。一個外放,一個內耗,都讓文官集團無比難受。”
很快,網友們的焦點又轉向了張太後。
“說起來,突然有點同情張太後了。明明是明孝宗唯一的皇後,六宮獨寵根本就沒有其他妃子),兒子又是皇帝,本該是人生贏家。結果兒子英年早逝,過繼來的孫子指嘉靖)又不親,甚至可說是仇視,晚年真是太淒涼了。”
“同情歸同情,但大家彆忘了她那兩個寶貝弟弟——壽寧侯張鶴齡、建昌侯張延齡!這倆在孝宗、武宗朝可是無法無天的主!強占民田、欺男霸女、窩藏罪犯、甚至膽大包天到敢在宮裡殺人!孝宗看在皇後麵子上屢次寬宥,正德皇帝對這個親舅舅也是無可奈何。他們造的孽,最後都算在了張太後頭上。”
“沒錯,張氏兄弟仗著姐姐是皇後、太後,橫行霸道幾十年,早就天怒人怨了。張太後對這兩個弟弟的縱容,也是她最終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及第補充道:“網友們記性很好。張鶴齡、張延齡這兩位國舅爺,堪稱弘治、正德兩朝的毒瘤。他們的罪行罄竹難書,積累了大量的民憤和朝臣的怨恨。張太後享受了娘家人帶來的權勢和富貴,自然也就要承擔其反噬的後果。”
“綜合網友們的看法,我們再回頭看嘉靖皇帝登基之初麵臨的兩個主要‘對手’。”朱及第總結道,“一個是代表文官集團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另一個就是宮中的張太後。”
“嘉靖皇帝對付楊廷和,用的是文官集團最引以為傲的武器——禮法。他用‘大禮議’這場持續數年的大辯論,成功分化、打擊了以楊廷和為首的舊臣集團,不僅追尊了親生父母,更是借此牢牢樹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而他對付張太後,利用的則是她那兩個不成器的弟弟。”朱及第意味深長地說,“嘉靖帝後來毫不留情地清算張鶴齡、張延齡張鶴齡死於獄中,張延齡後被處斬),固然有這兩人自身罪孽深重的原因,但未嘗不是在借此徹底打擊張太後的勢力和影響力,報當年入宮時被其試圖壓製之仇。張太後晚年淒涼,固然有嘉靖刻薄寡恩的因素,但她縱容弟弟作惡多年,早已授人以柄,也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朱及第最後話鋒一轉,似乎要為這場討論定調,“回過頭看,張太後在嘉靖帝剛入宮時,對待其生母蔣氏的那種居高臨下、試圖以太後身份壓製的態度,比如要求蔣氏以藩妃禮儀相見等,就已經為日後埋下了禍根。她或許還沉浸在孝宗朝唯我獨尊的舊夢裡,卻不知皇權已然更迭,新的皇帝,不僅不會像她兒子那樣孝順她,反而是一個睚眥必報、善於權術的厲害角色。她最初的傲慢,加上娘家人的累累罪行,共同導致了其晚年的悲劇。”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聽著後世這些錯綜複雜的恩怨糾葛,尤其是皇帝與外戚、文臣之間如此激烈乃至殘酷的爭鬥,心中各有思量。朱元璋尤其對外戚坐大之事深感厭惡,對張太後縱容弟弟的行為更是鄙夷。而朱標、朱棣等人,則對嘉靖皇帝如此老辣的政治手腕,感到了深深的忌憚。
“這場由朱厚熜掀起的‘大禮議’風暴,最終以皇帝的全麵勝利告終。”朱及第將話題引向了高潮,“而作為反對派領袖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在這場持續數年的較量中耗儘了自己的政治資本,最終心灰意冷,被迫致仕退休)回鄉。他的離去,標誌著嘉靖皇帝徹底清除了前朝舊臣的核心力量,皇權取得了對文官集團的壓倒性優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更令人唏噓的是,”朱及第語氣帶著一絲感慨,“楊廷和的兒子,那位被譽為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楊用修,也因為帶領百官在左順門跪哭抗議,而被嘉靖皇帝施以殘酷的廷杖,並最終謫戍雲南,終老蠻荒。”
天幕上出現了楊慎的畫像,以及他那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儘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老鐵們,看到這首詞,是不是很熟悉?”朱及第說道,“這首詞因為其恢弘的曆史滄桑感和超凡的文學價值,被《三國演義》選為開篇詞,隨著小說的流傳而家喻戶曉,其知名度甚至遠超楊慎本人和他父親那場悲壯的政治鬥爭。很多人都是通過《三國演義》才知道並記住了這首詞,卻未必清楚它背後,牽連著一位才子與其父在嘉靖朝堂上的沉浮血淚。”
“經此一役,”朱及第總結道,“嘉靖皇帝朱厚熜不僅如願以償地追尊了父母,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機會徹底馴服了內閣,樹立了無可挑戰的絕對權威。在此後的四十多年統治裡,他雖深居西苑修道,卻依然能通過內閣和司禮監,將朝政牢牢掌控在手中,其對內閣的控製力和影響力,堪稱大明宣宗之後諸帝之最。大禮議,不僅僅是一場禮儀之爭,更是大明皇權與文官集團權力消長的關鍵轉折點。”
天幕下的朱元璋,聽著楊慎那首飽含興亡之歎的詞作,再聯想到楊廷和父子的結局,以及嘉靖皇帝借此達到的權力巔峰,目光深沉。他既欣賞嘉靖強化皇權的手段,又對如此酷烈地處置大臣、尤其是牽連其才華橫溢之子感到一絲複雜。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句,更是讓他這個開創之君,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蒼茫之感。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