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關於李文忠之死的爭論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因為朱及第提出的“朱元璋猜忌說”而愈演愈烈,評論區瞬間分化成涇渭分明的兩派。
【反對!不可能是朱元璋乾的,我寧肯相信是李善長乾的!】
【+1,洪武十七年太子朱標還在位,穩如泰山!李文忠是鐵杆太子黨,陛下殺他自斷臂膀?邏輯不通!】
【肯定是李善長這老陰比搞的鬼!他們淮西集團內部傾軋,看李文忠不爽很久了!】
【陛下再怎麼猜忌功臣,也不可能在太子健在時動他最重要的軍方支持者之一!這絕對是嫁禍!】
這一派觀點,以維護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穩定性為出發點,將矛頭直指早已被標記為“奸臣”的李善長,邏輯上似乎更能讓一部分人接受。
然而,另一派網友則拋出了更具顛覆性、也更能觸動洪武勳貴敏感神經的推測:
【你們太天真了!彆忘了時間線!】
【馬皇後是洪武十五年八月去世的!皇嫡長孫朱雄英是洪武十五年五月去世的!李文忠是洪武十七年三月死的!】
【這期間發生了什麼?太子正妃常氏開平王常遇春女)早亡,側妃呂氏呂本女)及其子朱允炆地位上升!】
【有沒有一種可能,在馬皇後和朱雄英這兩位最重要的“穩定器”相繼去世後,為了給呂氏和朱允炆徹底掃清道路,朱元璋和朱標父子聯手,開始係統性清除原先圍繞在常氏太子妃嫡子朱允熥周圍的勢力?而李文忠,作為堅定的常氏一係支持者,就成了必須搬掉的絆腳石?!】
這個推測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將皇室內鬥、繼承人之爭的殘酷性赤裸裸地揭露出來。它不是簡單的皇帝猜忌功臣,而是涉及到了最核心的儲位之爭,牽扯到了已故的常遇春家族、新興的呂氏外戚,以及兩位皇孫——朱允炆與朱允熥!
【細思極恐!如果真是這樣,那朱元璋是為了給朱允炆鋪路,連太子朱標都默許甚至參與了?】
【不是沒可能啊!政治鬥爭就是這麼肮臟!李文忠站錯了隊,或者說他忠的是常氏血脈,而不是呂氏母子,所以被清洗了!】
這番來自後世、真假難辨卻邏輯自洽的爭論,聽在天幕下的洪武勳貴們耳中,心情如同坐過山車。
最初聽到李文忠可能被陛下毒殺時,人人自危,尤其是與李文忠地位相仿的馮勝、傅友德等人,隻覺得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但緊接著,聽到網友將原因歸結於“太子黨內部清洗”、“為朱允炆鋪路”,許多原本緊張的勳貴反而暗暗鬆了口氣。畢竟現在呂氏還有朱允炆都已經不知道去了哪裡?隻要不卷入最頂層的繼承人之爭,似乎就安全了一些?這場風波,對於大部分勳貴而言,仿佛又是一場“虛驚”。
然而,有兩個人是例外。
一個是淮安侯華中。無論真相如何,他的名字已經被天幕和李文忠之死牢牢綁定。無論他是被冤枉的替罪羊,還是真正執行了某項秘密任務的心腹,他都已經被標記上了“危險”和“不祥”的烙印。他感受到四周投來的目光充滿了探究、警惕乃至幸災樂禍,仿佛自己已經是個死人。這種無形的壓力,幾乎讓他崩潰。
另一個,則是韓國公李善長。他安靜地坐在府中,聽著兒子複述天幕上那些將他指為謀殺李文忠凶手的言論,臉上沒有任何波瀾,甚至露出一絲嘲諷的苦笑。
“嗬……李善長乾的……也好,朱元璋乾的也罷……於老夫,又有何分彆?”他低聲自語,語氣中充滿了看透一切的疲憊與絕望。天幕將他描繪成奸佞,反而讓他覺得是一種解脫。他的死誌已決,名聲於他,已是身外之物。他甚至覺得,背負著這樣的惡名去死,或許更能讓陛下“滿意”,更能讓他的家族……少受些猜忌。
朱及第看著評論區吵得不可開交,試圖和稀泥:“好了好了,大家各有各的道理,曆史真相可能永遠埋藏在塵埃之下了。無論是帝王心術,還是黨爭傾軋,李文忠的悲劇都值得我們深思。咱們還是……”
他的話音還沒等說完,就被淹沒在更激烈的爭論中。
天幕之上,關於開國功臣死因的爭論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在部分網友刻意或不經意的引導下,滑向了更加荒謬、也更加危險的深淵。
【什麼猜忌什麼黨爭?你們想太複雜了!】
有網友試圖用更“科學”的角度解釋:【沐英、李文忠、徐達,還有之前死的幾個大將,差不多都是洪武十幾年那段時間沒的。這些人都是跟著朱元璋刀頭舔血幾十年過來的,身上暗傷無數,年輕時扛得住,到了四五十歲身體垮了,集中爆發去世,不是很正常嗎?這就是戰爭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