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沈家老宅那兩扇厚重的朱漆大門上,掛著一對黃銅門環,鑄成狻猊suanni,龍九子之一,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或門環)首形,年代久遠,色澤暗沉,卻依舊威嚴。
這對門環,據說是明朝時一位途經此地的遊方道士所贈,言明能鎮宅辟邪,護佑沈家安寧。
祖訓代代相傳:門環叩響,三輕一重,是為自家人;若聞雜亂無序,或夜半急叩,切勿應聲,更不可擅開。
老宅如今隻住著我太奶奶和負責照料她的本家侄媳。
太奶奶年近百歲,耳背眼花,但關於門環的規矩,她記得比誰都清楚。
她常說,這對門環有靈性,認得沈家血脈的氣味,也擋過不少“不請自來”的東西。
那年我十六,父母外出務工,暑假被送回老宅陪太奶奶。
少年心性,對這類玄乎其玄的老規矩,自是半信半疑。
隻覺得那對門環冰冷沉重,叩擊時發出的“鐺鐺”聲在空曠的老宅裡回蕩,有些瘮人。
一個悶熱的夏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
老宅年久失修,有幾處開始漏雨。
我和堂嬸忙著用盆桶接水,忙亂到半夜。
太奶奶早已睡下。
就在雨勢稍歇,我們準備歇口氣時,大門口突然傳來了“叩、叩、叩”的敲門聲。
聲音不大,但在寂靜的雨夜裡格外清晰。
堂嬸愣了一下,側耳傾聽。
不是三輕一重,是連續、平緩、帶著某種特定節奏的叩擊。
“誰啊?這麼大半夜的?”
堂嬸揚聲問道,有些警惕。
門外沒有回應,隻有那持續不斷的、平緩的叩門聲,不疾不徐,像是某種固執的提醒。
我湊到門縫邊,想往外看,卻被堂嬸一把拉住:
“彆湊近!你太奶奶說過,這種時候,不明不白的敲門聲,不能應,更不能看!”
她拉著我退回堂屋,臉色有些發白。
那叩門聲依舊響著,像敲在人心上,讓人莫名煩躁又有一絲恐懼。
“可能是風刮的?或者……是過路的想避雨?”
我試圖找個合理的解釋。
堂嬸搖搖頭,指了指窗外:“你看那槐樹枝,動都不動,哪來的風?再說,這荒村野嶺的,又是這個時辰,哪來的過路人?”
的確,雨後的夜晚死寂一片,連蛙鳴都聽不見。
那叩門聲便顯得越發突兀詭異。
我們僵在堂屋裡,不敢出聲,也不敢去睡。
那叩門聲持續了約莫一炷香的功夫,終於停了。
我和堂嬸鬆了口氣,以為沒事了。
正準備回房,那聲音卻又響了起來!
這一次,不再是平緩的叩擊,而是變得急促、雜亂,像是有人用指甲在瘋狂地抓撓門板,發出“刺啦刺啦”的噪音,聽得人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