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經開區裡,廠房密布,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但在這片繁榮之下,一些製約發展的隱憂,開始悄然湧現。
林萬驍站在經開區管委會頂樓的露台上,俯瞰著這片他傾注了無數心血的土地。目光所及,幾乎已看不到大片的空地,新的項目想要落地,要麼等待零星的土地整理,要麼隻能向現有的企業要“容積率”。土地,這個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正成為龍湖繼續高速擴張的首要瓶頸。
“林書記,這是上周招商洽談會的項目清單,”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遞過來一份文件,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焦慮,“又有三個投資額超過五億的高新技術項目表達了強烈意向,但都明確要求五十畝以上的連片工業用地。我們……我們現有的儲備用地,最多隻能滿足其中一個,還要協調拆遷。”
林萬驍接過文件,沒有立即翻看,目光依舊投向遠方那幾處正在艱難推進拆遷的“插花地”。他知道,這不僅僅是經開區的問題。龍湖主城區可供開發的建設用地也已接近極限,城市更新成本越來越高,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裡?
這還僅僅是空間瓶頸。
幾天後,區發改局和供電公司聯合提交的一份報告,更是將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麵前。報告顯示,入夏以來,龍湖全區用電負荷連續創下曆史新高,特彆是晚間高峰時段,部分區域已出現電壓不穩現象。隨著下半年幾個大型工業項目投產,以及持續高溫可能帶來的居民空調用電激增,預計電力供應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能源保障,是發展的生命線。”林萬驍在報告上重重地劃下一筆。他召集經信、發改、供電等部門開會,“必須立刻製定有序用電預案,優先保障民生和重點企業。同時,加快區內規劃的分布式能源項目和智能電網改造進度。”
然而,這些都是應急之策。長遠來看,龍湖自身的能源承載力,已經難以支撐其龐大的經濟規模和持續的增長預期。限電,哪怕隻是預案,對於一個誌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吸引高端產業的地區而言,無疑是一個刺耳的警鐘。
空間、能源……這些曾經看似遙遠的問題,如今真切地成為了橫亙在龍湖前進道路上的攔路石。林萬驍感到肩上的壓力陡然增大了許多。
夜晚,他獨自留在辦公室,沒有開主燈,隻有台燈灑下一片昏黃的光暈。牆上懸掛的龍湖區地圖,被他用不同顏色的磁釘標記得密密麻麻,紅色代表已建成區,黃色代表在建項目,綠色代表規劃預留地……綠色區域已然所剩無幾。地圖旁邊,是北江省的地圖,他的目光越過龍湖的邊界,投向了更廣闊的區域。
“不能再困守在龍湖這一畝三分地了。”他喃喃自語。龍湖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必須尋求突破。前世記憶中,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和區域,無不是通過區域協同、整合資源、拓展腹地來實現的。
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逐漸清晰:跳出龍湖,謀劃跨區域合作。
龍湖地處林州市東部,與江口市的臨港區、以及鄰市清源市的橋頭縣接壤。臨港區擁有江口市最大的貨運港口和保稅物流園區,但產業層次相對不高;橋頭縣則擁有大片的未開發土地和相對豐富的風光水資源,但經濟發展滯後。
如果……能將龍湖的產業、技術、管理優勢,與臨港的港口物流優勢、橋頭縣的土地和能源優勢結合起來呢?
這個想法讓他精神一振。他走到省地圖前,仔細端詳著龍湖、臨港、橋頭三地的地理位置。龍湖是產業高地,臨港是出海口,橋頭是腹地和資源保障地,三者若能形成協同,完全可以構建一個更具競爭力和韌性的區域性經濟發展組團。
但這涉及跨行政區劃的合作,難度可想而知。龍湖與臨港還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而與清源市的橋頭縣合作,更是需要省一級層麵的協調和推動。利益如何分配?政策如何統一?規劃如何銜接?這些都是極其複雜的問題。
他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快速寫下幾個關鍵詞:“區域協同”、“飛地經濟”、“產業鏈延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他知道,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耐心的談判協商和嚴謹的頂層設計。這可能會觸動現有的利益格局,會遇到來自市內乃至鄰市的阻力,甚至可能會被一些人誤解為“好高騖遠”。
但是,龍湖要繼續向上突破,這是必然要邁出的一步。不能因為困難就畏縮不前。
他想起顧沉舟書記曾經對他的期望,不僅僅是做好一個區委書記,更要具備全局視野和戰略思維。眼下,正是檢驗和展現這種能力的時候。
第二天,林萬驍讓秘書陸星河收集了近年來國家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都市圈建設以及跨行政區合作試點的所有政策文件。同時,他指示區發改局,秘密啟動一項前期研究,題目就是:《關於龍湖區參與構建“臨港龍湖橋頭”產業協同示範區的可行性及路徑研究》。要求研究報告務必紮實,數據詳實,論證充分,既要看到機遇,也要直麵挑戰和風險。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