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策研究室牽頭召開的“龍湖模式現場研討暨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交流會”,定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龍湖區委區政府大樓前,紅旗招展,氣氛比往常多了幾分莊重與熱鬨。來自全省各地市、數十個區縣的主要領導、分管經濟工作的副職以及政策研究室的負責人,乘坐的大巴車和小轎車絡繹駛入區委大院前的停車場。
林萬驍身著深色西裝,精神奕奕,與區委書記鄭同林、區長等班子成員一起,站在大樓門口迎接各方來賓。握手、寒暄、交換名片,空氣裡彌漫著官場特有的、既熱情又保持適當距離的氣息。不少與會者是第一次來龍湖,目光中帶著好奇與審視,打量著這座傳聞中崛起的城區,也打量著這位年輕的掌舵人。
“林書記,久仰大名啊!”
“龍湖這幾年勢頭很猛,我們是來取經的!”
“希望能學到真經,回去也好跟我們書記交代。”
各種話語傳入耳中,林萬驍始終麵帶微笑,謙遜回應:“互相學習,互相學習。龍湖還有很多不足,請各位領導多提寶貴意見。”
會議安排在龍湖會議中心最大的報告廳。主席台上就座的是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相關省直部門領導和林州市主要領導鄭同林。林萬驍作為“東道主”和經驗介紹人,也在主席台一側就座。台下,黑壓壓地坐滿了來自全省各地的“學生”。
會議由省委政研室主任主持開場。他高度肯定了龍湖近年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基層治理方麵取得的顯著成效,指出召開此次現場研討會的目的,就是要把龍湖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做法和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在全省範圍內交流推廣。
接著,便是林萬驍的主場。
他走到發言席,調整了一下話筒。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打出了“堅守底線勇於創新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龍湖實踐的探索與思考”的標題。他沒有完全照本宣科,而是以一種清晰、沉穩又帶著真誠反思的語調,開始了他的介紹。
他再次從新科化工事件切入,但這次,他展示了更詳儘的數據和反思過程,講述了如何將一次危機轉化為推動“安全、綠色、智慧”三大發展底色的契機,如何頂住壓力關停並轉了一批高耗能、高汙染企業,又如何投入巨資構建城市安全預警係統。
“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我們小題大做,影響了短期增速。”林萬驍語氣平和,但話語有力,“但現在回頭看,正是守住了這條底線,我們才贏得了更多高質量投資者的信任,才為後續的新能源、環保產業落地掃清了障礙。高質量發展,必須是帶著‘安全帽’、係著‘環保帶’的發展。”
談到創新,他重點介紹了新能源產業的“無中生有”和“文化龍湖”的建設。他播放了一段龍口老街改造前後的對比視頻,以及市民文化節上萬人空巷的盛況片段。
“我們引進一個特級教師,和引進一個高科技項目,在戰略意義上同等重要。”林萬驍說,“人才跟著環境走,尤其是高端人才,他們不僅看重薪酬和職位,更看重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教育資源和生活環境。‘文化龍湖’和‘教育強區’,是我們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軟基建’。”
當他講到龍湖當前麵臨的空間、能源瓶頸,以及正在謀劃的“臨港龍湖橋頭”跨區域協同發展構想時,台下明顯響起了一陣交頭接耳的議論聲。這個構想顯然超出了許多區縣領導日常思考的範疇,觸及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龍湖不可能永遠單打獨鬥,也不可能無限擴張。”林萬驍坦誠地說,“我們必須跳出‘行政區經濟’的思維慣性,在更大範圍內尋找合作夥伴,實現優勢互補、功能協同。這很難,涉及到利益協調、規劃對接、政策統一等一係列複雜問題,但這是突破發展天花板、邁向更高級形態的必經之路。”
他的介紹,既有宏觀的戰略思考,又有微觀的具體案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走過的彎路和麵臨的困惑。不回避矛盾,不誇大成績,這種務實的態度,贏得了台下許多實乾型乾部的好感。
介紹結束後,是現場觀摩環節。與會人員分乘幾輛大巴,實地考察了龍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造後的龍口老街、龍湖實驗中學以及靠山鎮的精品民宿集群。
在經開區,看到整齊的廠房、忙碌的生產線和展廳裡陳列的高科技產品,不少來自工業基礎薄弱地區的乾部麵露羨慕。
在龍口老街,感受到那種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魅力和旺盛人氣,一些分管文旅的副區長、副縣長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拉著龍湖的工作人員詳細詢問改造模式和運營細節。
在龍湖實驗中學,聽到校長介紹名師引進的成效,許多對教育問題深感頭疼的地方主官陷入了深思。
在靠山鎮,看到昔日普通的山村如今變成遊客如織的網紅打卡地,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來自農業縣的領導們興趣最為濃厚,圍著鎮黨委書記和民宿業主問個不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觀摩過程中,林萬驍和龍湖區的乾部們成了被“圍攻”的對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林書記,你們那個‘陽光采購’具體怎麼操作?阻力大不大?”
“引進一個特級教師,區裡到底要花多少錢?值不值?”
“搞民宿,農民的土地和房子問題怎麼解決?會不會產生糾紛?”
“跨區域合作,省裡到底什麼態度?有沒有具體政策支持?”
林萬驍和他的團隊儘可能詳儘地解答,分享經驗教訓。交流的氣氛熱烈而坦誠。
下午是分組討論和大會交流。討論更加深入,也更具批判性。有讚揚肯定的,也有提出質疑的。
一位來自傳統重工業區的區長直言:“龍湖的經驗很好,但我們的產業結構、曆史包袱和你們完全不同,恐怕很難照搬。”
另一位來自偏遠山區的縣委書記則更關心投入問題:“你們在教育、文化上投入這麼大,財政吃得消嗎?我們那裡保運轉都困難,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也有對跨區域合作表示懷疑的:“想法是好的,但涉及到不同地區,扯皮的事情太多,最後很可能不了了之。”
麵對這些尖銳的問題,林萬驍沒有試圖說服所有人,而是強調:“‘龍湖模式’不是標準答案,更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模板。它隻是在特定發展階段、特定資源稟賦下的一種探索。其核心在於一種思維方法——如何在新發展階段,結合自身實際,守牢底線,敢於創新,以人為本,找到適合自己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汲取其中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回應,體現了不驕不躁、開放包容的態度。
研討會結束前,江口市委書記鄭同林做了總結發言。他再次肯定了龍湖的探索,並要求全市各區縣認真學習借鑒“龍湖經驗”中的精髓。省委政研室主任則從全省層麵,對推廣“龍湖模式”中蘊含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和創新精神提出了要求。
會議散了,但影響才剛剛開始。
許多與會者帶著厚厚的會議材料和滿滿的筆記,以及更重要的,被激發的思路和想法,踏上了歸程。龍湖,這個曾經並不特彆起眼的市轄區,通過這次高規格的現場研討會,真正在全省打響了名號,確立了其作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探索者、先行者的地位。
林萬驍送走最後一批客人,站在空曠下來的報告廳裡,長長舒了一口氣。他知道,這既是對過去工作的總結和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鞭策和期待。“龍湖模式”被推到了聚光燈下,隻能做得更好,不能有任何閃失。而他自己,也通過這次盛會,在全省乾部麵前,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能力展示和政治亮相。前麵的路,榮譽與壓力並存,他需要更加清醒,也更加努力。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