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委項目的技術論證需要頂尖的學術支持,而那份關於社會思潮的內參報告也讓林萬驍深感,僅靠部委內部的力量,有時難以觸及某些思想動態的理論根源和深層脈絡。他意識到,必須將觸角延伸到圍牆之外,構建自己的外部智力支持網絡。這項工作,被他提上了重要日程。
第一個接觸的,是位於京城西郊、以社會科學研究見長的“國家發展研究院”。通過部裡一位老同誌的引薦,林萬驍在一個周二的下午,輕車簡從,隻帶了奚遠山,來到了這座綠樹環抱、充滿學術氣息的智庫。
接待他的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鄭明遠教授,一位年近六旬、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的學者。鄭教授的辦公室堆滿了書籍和期刊,空氣中彌漫著舊書和咖啡混合的味道。他沒有太多寒暄,與林萬驍握手後,便直接切入主題。
“林局長年輕有為啊。”鄭教授打量著他,目光銳利,“你那份關於‘精神內卷’和‘價值迷惘’的內參,我們院裡幾個老家夥傳閱了,分析得很透,抓住了當前社會心態的肯綮。尤其是將問題與發展起來以後的矛盾聯係起來,站位很高。”
林萬驍心中微動,沒想到自己的文章已經傳到了這裡。他謙遜地回應:“鄭院長過獎了,那隻是基於基層工作的一些粗淺觀察,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正需要向您這樣的權威專家請教。”
“基層經驗是寶庫。”鄭教授點點頭,示意他坐下,“我們這些待在書齋裡的人,有時候容易從概念到概念。你們在一線,能觸摸到最真實的社會脈搏。說說看,你這次來,想在哪方麵合作?”
林萬驍將跨部委項目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以及近期在輿情監測中觀察到的一些難以用傳統理論框架解釋的社會情緒現象,簡要地向鄭教授做了介紹。
鄭教授聽得很仔細,不時在本子上記錄幾句。聽完後,他沉吟道:“技術層麵,我們院裡有專門研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社會治理結合的團隊,可以推薦幾位頂尖專家加入你們的技術組。至於社會心態嘛……”他頓了頓,指了指滿架的書,“這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甚至傳播學的交叉領域,不是單一學科能解決的。我建議你,不要隻盯著我們這一家,京大、清大的人文社科力量都很強,還有幾家民間智庫,雖然規模不大,但視角獨特,有時反而能提供意想不到的思路。”
他拿起內線電話,叫來了院裡兩位相對年輕、但在各自領域已嶄露頭角的副教授,一位專攻社會心理與群體行為,另一位研究方向是網絡政治與公共傳播。林萬驍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發現這些學者掌握著大量詳實的調研數據和前沿的理論模型,許多觀點讓他有茅塞頓開之感。
離開國家發展研究院時,林萬驍手中多了幾張名片和一份推薦名單,心情振奮。鄭教授將他送到門口,意味深長地說:“林局長,學術圈也不是淨土,有真學問,也有人情世故,更有不同的立場和傾向。接觸的時候,要帶著腦子,也要帶著‘心眼’。”
這句話,給林萬驍提了個醒。
接下來的幾天,他按照名單,又拜訪了京城大學社會學係的一位知名教授和一家以觀點新穎、有時也略顯激進的民間智庫“前沿觀察”的創始人。
在京大社會學係那位風度翩翩的王教授辦公室裡,談話更多地圍繞著抽象的理論框架和西方社會學流派展開。王教授學識淵博,引經據典,但對林萬驍提出的具體輿情案例和治理難題,似乎總隔著一層,更傾向於用理論去“套”現實,讓林萬驍感覺有些“飄”。
而在“前沿觀察”,氣氛則完全不同。創始人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精力充沛的前媒體人,思維極其活躍,對網絡熱點和草根心態有著驚人的敏銳度。他提供的幾個關於特定社群情緒發酵的案例和分析,讓林萬驍耳目一新。但與此同時,這位創始人的某些觀點也過於尖銳,甚至帶有明顯的預設立場和批判傾向,讓林萬驍在收獲啟發的同時,也暗自警惕,提醒自己必須辯證地看待這些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林萬驍也體會到了學術圈的微妙生態。有的學者對與部委合作非常積極,希望能借此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影響;有的則保持距離,更看重學術獨立性;還有的,則隱隱透露出希望通過他這條線,獲得一些研究經費或項目支持。
這天晚上,林萬驍約了那位從國家發展研究院認識的、研究社會心理的趙副教授在一家安靜的咖啡館小坐。相比於正式拜訪,這種私下場合的交流更為深入和坦誠。
趙副教授年紀與林萬驍相仿,戴著黑框眼鏡,言談舉止間還帶著學者的青澀與認真。幾杯咖啡下肚,他話也多了起來。
“林局,不瞞您說,我們現在做社會心態研究,最大的困惑就是‘失真’。”他推了推眼鏡,“傳統的問卷調查反應遲緩,網絡數據又容易被噪音汙染。而且,很多人,尤其是在現實中感到無力的年輕人,他們在網絡上的表現和現實中的行為可能完全是割裂的。如何捕捉到這種‘真實的虛無’和‘喧囂的孤獨’,是個大難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話一下子說到了林萬驍的心坎上。他最近正被一些看似熱度很高、但線下轉化率極低,或者情緒極端、但訴求模糊的網絡現象所困擾。
“趙老師一語中的。”林萬驍身體微微前傾,“那我們能不能合作,設計一些更精巧的、線上線下結合的研究方法,比如深度訪談輔以網絡行為軌跡分析,或者在小範圍建立長期追蹤的固定樣本群?經費和資源方麵,我可以想辦法協調。”
趙副教授眼睛一亮:“這個思路好!如果能得到部裡的支持,建立這樣一個高質量的動態數據庫,那對我們把握社會心態的演變規律,價值就太大了!”
兩人越聊越投機,從研究方法聊到當前幾個突出的社會情緒熱點,趙副教授提供了不少基於長期觀察的深層解讀,讓林萬驍對某些輿情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離開咖啡館時,夜色已深。林萬驍走在微涼的晚風中,思緒紛繁。這幾天的學術圈接觸,讓他仿佛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看到了象牙塔內蘊藏的智慧與力量,也看到了其中的紛繁複雜與潛流暗湧。他收獲了不少真知灼見,也初步篩選出像鄭院長、趙副教授這樣既有學術水準又相對務實可靠的潛在合作者。
他知道,構建這個外部智力網絡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投入和精心的維護。但這步棋至關重要,能讓他的視野更開闊,決策更科學,也能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得超越部委圍牆的智力支持和理論武器。這條連接廟堂與江湖的紐帶,他必須牢牢握住。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