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官芳很清楚,新軍真的是一支全新的軍隊,不再是傳統的軍隊。
在新軍之前,無論是綠營、八旗、還是太平軍,歸根到底還是不重視底層士兵,都是主帥管將軍,將軍管校尉。
都是一級一級的管理。每一級的士兵,隻聽從自己的直屬上級的。
實際上都是軍閥模式。
隻是這些都是沒有地盤的軍閥。
這些將領,
大到提督,小到把總,都有自己的親兵,最好的都是優先親兵。
沒有人在乎親兵以外的士兵。
傳統軍隊,
哪怕是太平軍各部,都是高度集權於將領個人,強調“兵權貴一”。
將領在下轄軍隊中擁有絕對決策權,常通過個人威望和經驗指揮作戰。
一旦這個主將死了,後麵的人,哪怕是主將的孩子,也難以保持戰鬥力。
其他的人更加不行。
將領通過嚴格訓練和嚴酷紀律塑造絕對服從,士兵因畏懼懲罰和長期養成的服從習慣,往往隻聽令於直接上級。
當然,
最重要的是,直係將領把控著士兵的軍餉,不得不聽直係將領的。
其他的將領,
哪怕是上級的上級,隻要你沒有控製我的錢糧,我憑什麼聽你的?
比如清廷這邊,就是逐級下發,戶部→提督總兵→營官→士兵。
比如,綠營兵餉,需經布政司→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士兵。
這些人,因為親疏有彆,加上綠營腐敗,導致“同職不同酬”現象普遍。
親疏有彆,軍餉自然也是不同。
湘軍之所以強大,其中一點就是設立獨立糧台係統,餉銀由大營委員直接發放跳過軍官統領,直接下發各營)。
不過,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都允許親兵合法化,雖然有著人數限製。
可是實際上,將領常以“差操兵”、“護兵”等名義多領餉銀,以各種名義給親兵營超編,讓人數限製名存實亡。
這就造成士兵們往往效忠的是給自己發軍餉的直接將領,而不是朝廷,這也是士兵跟著將領造反的主因。
封建王朝的士兵,可沒有革命者的信仰,造反隻是為了混口飯吃。
說到底還是打工仔。
即使是這些士兵不跟著將領造反,但換一個一般的將領,也會潰散。
因為更換將領後,前麵將領的嫡係就會大變革,不是被整體替換,就是新上任的將領被架空,很難順利交接。
非戰時還好,可以慢慢的適應,也可以大刀闊斧的把前任嫡係大換血。
可是戰時,不管是哪一種結果,都會讓這支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這也是王老六一直相對獨立的原因,因為他的人一直控製著關鍵位置。
他那個師,除了太平天國聖庫下撥的錢糧以外,他還自己補貼錢糧。
所以,上級根本插不上手。
這也是劉官芳,能帶著前24軍的親信部隊投降李世安的原因。
因為這一個軍的親信,隻聽劉官芳的,而不是韋俊、秦日綱的。
因為這一個軍的錢糧,由劉官芳代發,所屬兵馬升遷由他說了算。
這是從去年因糧荒開始的,
這是去年改為“照舊交糧納稅”,允許私藏少量財物這一政策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