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這一政策開始,士兵衣食由公庫按定額供給,改為各部將領代發。
將領控製自己部下的糧餉,自然對部隊控製力上漲,戰鬥力也相應提升。
同時也造成各部同職不同餉。
這個年代,
“家將”私兵可以說是普通現象,忠誠度依賴血緣或地域紐帶。
太平軍頂層四大家族,控製太平天國核心,靠的就是血緣關係。
靠的就是大批的國宗。
許多朝代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防兵變的手段,采取了“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政策,但這也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封建王朝的軍隊是不是厲害,靠的就是主帥的親兵部隊帶頭衝鋒。
剩下的隻不過是隨時會崩潰的二線人馬,隻會跟著主帥親信打順風仗。
局勢不利就會潰逃或投降。
最近的經典案例就有田家鎮大戰,
此戰湘軍實際參戰1.5萬人,太平軍戰兵四萬,實際參戰高達十萬人。
最終太平軍傷亡約6000人包括石鎮侖、韋以德等將領陣亡),剩下的大部分士兵潰散逃亡或投降。
秦日綱率殘部東撤時僅剩萬餘人,水師焚毀戰船4000餘艘,水兵多被俘或逃亡。也就是說,此戰減員9萬。
10萬對戰1.5萬,最終隻是傷亡六千,剩下的九萬多人潰敗而逃。
還隻逃出去一萬來人…
這十萬大軍之所以傷亡比例那麼少就崩潰,原因無外乎新兵太多。
主要將領不是戰死,就是所屬親兵營潰敗,剩下的望風而逃。
要是李世安的新軍,有著控製思想的參謀人員,哪怕是拖,也能以四五萬人戰死的代價,拖死湘軍一萬多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就是新軍與舊軍最大的區彆。
清廷之所以在前期被太平軍打的狼狽不堪,與“將不知兵,兵不識將”這個政策也脫不了關係,畢竟清廷當時的重點是防備地方將領做大,沒有給各級將領應有的權利。
一次次兵敗後,眼看著太平天國壯大到不可控,這才不得不放權。放權督撫,放權地方將領,這都是無奈之舉。
現如今新軍、湘軍就是如此。
不過,湘軍靠的是儒家思想為核心:以“忠義血性”?“衛道”為信仰,
通過思想教育凝聚軍心,同時加上豐厚的軍餉與嚴厲的軍法成軍。
而新軍第一鎮,
嚴格來講,其實新軍沒有信仰,或者說,也是湘軍那一套信仰。隻是效忠的對象不是皇帝,而是李世安。
畢竟李世安自己都是一個躺平享受的人,李家又是資本既得利益者。
讓他在封建王朝搞人人平等?
彆鬨了!人人平等這一套,在一兩百年後,也不過是停留在紙麵上。
天龍人無處不在。
封建王朝搞人人平等,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他又不是舔狗主角。
他可不是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最多也隻想創造一個在我之下,儘可能的人人平等,名義上法律下人人平等朝代。
而他,必定淩駕於頂端。
更多的,他做不到。
至少他在後世也沒見過的那種虛無縹緲的場景,不想在封建王朝宣揚。
與湘軍相比,新軍最大的區彆在於,所有的士兵除了效忠於他李世安之外,還絕對服從於新軍軍規。
喜歡穿越1850之晚清亂臣賊子請大家收藏:()穿越1850之晚清亂臣賊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