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華納兄弟影業總部的會議室裡,落地窗外是好萊塢山的標誌性字母,室內的長桌上卻鋪滿了中國三國題材的資料——《三國誌》英譯本、《三國:天下三分》的票房數據報表、官渡之戰的考古複原圖,甚至還有瓷坊老師傅燒製的“諸葛連弩”迷你瓷偶。當蘇澈帶著澈心特效的技術總監李然走進會議室時,華納兄弟的製片總裁馬克·約翰遜立刻起身迎接,手裡攥著一份厚厚的合作方案,語氣裡滿是期待:“蘇,《三國:天下三分》全球25億票房的成績太驚人了,我們想和你一起,把這個故事搬上好萊塢的大銀幕。”
這場合作邀約並非偶然。自《三國》續集在北美上映後,華納兄弟就密切關注著影片的市場反饋——北美票房5800萬的成績,打破了“中國曆史題材難入西方主流市場”的偏見,更讓他們看到了“三國ip”的全球潛力。馬克團隊甚至專門組織了觀影調研,結果顯示,72的西方觀眾對“官渡之戰的戰術”“諸葛亮的謀略”感興趣,而非單純追求特效場麵。“我們相信,三國故事能成為下一個‘指環王’級彆的全球ip,但需要一點‘好萊塢化’的調整。”馬克翻開合作方案,指著其中一頁,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自信。
方案裡的“調整建議”,卻讓蘇澈的眉頭瞬間皺起:
1.新增西方英雄角色:計劃在劇情中加入一位“羅馬使臣”,設定為曹操的軍事顧問,參與官渡之戰的戰術製定,理由是“能讓西方觀眾有代入感”;
2.修改核心劇情:將“夷陵之戰”的失敗原因,從“劉備輕敵”改為“蜀軍遭遇神秘瘟疫”,增加“英雄對抗天災”的好萊塢經典敘事;
3.強化個人英雄主義:削弱“三國鼎立”的群像敘事,重點突出“曹操統一北方”的個人成長線,減少諸葛亮、孫權的戲份,“讓主角形象更鮮明”。
“馬克,三國不是好萊塢的‘素材庫’,是藍星華國的曆史。”蘇澈將《三國誌·武帝紀》的英譯本翻到“官渡之戰”章節,指尖劃過書頁,“史書記載,曹操能贏,靠的是‘奇襲烏巢’的戰術,靠的是許攸的投奔,不是什麼羅馬使臣——我們不能為了所謂的‘代入感’,篡改真實的曆史。”
李然也同步調出澈心特效的“官渡之戰”3d模型,屏幕上清晰展示著曹軍的軍陣分布、烏巢的糧營位置:“這些都是根據官渡古戰場的考古報告複原的,連投石機的射程、糧草的數量都有史料支撐。如果改成‘瘟疫’,不僅違背曆史,還會讓之前所有的考據工作都失去意義——觀眾要的是‘真實的三國’,不是‘好萊塢的三國’。”
馬克顯然沒料到蘇澈的態度如此堅決,他靠在椅背上,語氣帶著一絲妥協:“蘇,我們理解你對曆史的尊重,但好萊塢的經驗告訴我們,純粹的曆史敘事很難吸引全球觀眾。你看《角鬥士》,也是在羅馬曆史的基礎上改編,才獲得了奧斯卡——一點調整,是為了讓三國故事走得更遠。”
“走得遠的前提,是守住根。”蘇澈拿出手機,點開海外觀眾的評論——有外國觀眾寫道“我特意查了《三國誌》,電影裡的官渡之戰和史書幾乎一樣,這種真實感讓我著迷”;還有觀眾說“諸葛亮的《出師表》太動人了,我不需要西方角色,也能理解他的忠誠”。“你看,觀眾要的不是‘好萊塢化’的改編,是真誠的文化分享。”蘇澈將手機遞給馬克,“三國的魅力,在於它的曆史厚重,在於曹操、諸葛亮這些人物的複雜性——他們不是‘非黑即白’的好萊塢英雄,而是有野心、有無奈、有理想的真實曆史人物,這才是最能引發全球共鳴的地方。”
談判陷入僵局時,蘇澈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我們可以合作,但必須成立‘三國曆史考據小組’,由澈心團隊主導曆史細節的把控,包括人物設定、劇情走向、道具還原,好萊塢團隊負責全球發行和市場化運作——我們不反對商業化,但反對魔改曆史。”他頓了頓,目光堅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寧願不合作。”
接下來的三天,雙方圍繞“曆史還原”展開了多輪溝通。蘇澈團隊帶來了《三國》續集的所有考據資料——從漢代鎧甲的甲片數量,到投石機的製作工藝,甚至連士兵的飲食粟米、醬菜)都有史料依據;李然則現場演示了澈心特效的“古戰場特效係統”,用3d模型還原了“夷陵之戰”的真實戰況,證明“不篡改劇情,同樣能拍出震撼的史詩場麵”。
馬克團隊的態度逐漸軟化。他們發現,蘇澈的“不妥協”並非固執,而是基於對ip的深度理解——《三國》續集的全球成功,恰恰證明了“真實曆史”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澈心團隊的考據資料和特效技術,能為好萊塢節省大量前期調研成本,而“尊重曆史”的標簽,還能吸引全球的曆史愛好者和文化學者關注,形成差異化優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們同意你的條件。”談判的最後一天,馬克在新的合作協議上簽字,“考據小組由你們主導,劇情嚴格遵循《三國誌》的核心脈絡,不新增西方英雄角色,不篡改關鍵戰役——我們相信,真實的三國故事,比改編的更有力量。”
協議中還明確了兩項核心原則:
1.曆史細節無妥協:影片中的人物服飾、兵器、軍陣、建築,必須符合漢代曆史特征,由瓷坊提供非遺道具的3d掃描數據,澈心特效負責技術支持,確保視覺呈現與考古發現一致;
2.文化內核不稀釋:保留“桃園結義”的忠義、“諸葛亮北伐”的執著、“天下三分”的格局,不加入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敘事,而是通過群像展現三國時代的曆史厚重。
消息傳回國內,行業內一片振奮。廣電總局副局長評價:“蘇澈的‘不妥協’,不是拒絕合作,而是為中國文化ip的國際合作樹立了‘底線’——我們可以和好萊塢共享市場,但不能犧牲曆史真實和文化內核。”原創聯盟的張野更是激動地說:“這證明,中國的文化ip已經有了足夠的話語權,我們不用再迎合彆人,而是能帶著自己的標準去合作。”
老周的病友群裡,大家也在討論這件事。退休曆史教師王阿姨說:“三國是咱們的文化瑰寶,不能讓彆人隨便改——蘇總做得對,這才是文化自信!”瓷坊老師傅則特意燒製了“中西合作紀念瓷盤”,盤麵上繪著好萊塢標誌與漢代戰船的融合圖案,底座刻著“尊重曆史,共贏未來”,送給蘇澈時笑著說:“合作可以,但咱們的文化根不能丟。”
就在合作協議正式簽署的當晚,淡藍色的係統光膜在蘇澈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帶著“文化話語權提升”的厚重感:
【檢測到蘇澈與好萊塢華納兄弟達成合作,堅持曆史還原原則,拒絕文化內核稀釋,推動中國ip國際合作“平等對話”,達成“文化話語權裡程碑”,觸發“國際合作賦能”聲望結算……】
【結算完成:獲得聲望值點,當前聲望值累計點!】
【“國際ip合作”後續權限更新:
1.解鎖“三國ip全球考據聯盟”權限:係統對接全球20家曆史研究機構含劍橋大學東亞史研究所、東京大學漢學研究中心),為合作影片提供更全麵的曆史考據支持;
2.觸發“好萊塢技術交流”:華納兄弟同意開放其影視工業化流程經驗,與澈心特效共建“東西方特效聯合實驗室”,推動中國特效技術與國際接軌;
3.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合作認證”,該合作項目被列為“東西方文化平等合作示範案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尊重文化本源”的合作模式。】
蘇澈關掉光膜,站在華納影業的會議室裡,看著窗外的好萊塢山。他想起第一次去好萊塢時,對方還在質疑“中國曆史題材有沒有市場”;而現在,他們願意放下“好萊塢中心論”,尊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這種轉變,不是靠妥協換來的,而是靠《三國》續集的硬實力,靠對文化的堅守。
“蘇,我們已經安排好了考據小組的第一次會議,下周在官渡古戰場遺址集合,邀請了全球的三國史專家。”馬克走過來,遞給他一份會議議程,語氣裡滿是認可,“我相信,在你的帶領下,這部電影會成為東西方文化合作的經典。”
喜歡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請大家收藏:()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