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許久未歸的家門,一股混合著塵埃與舊物的氣息撲麵而來,像塵封多年的記憶被驟然喚醒。
屋子依舊是以前的模樣——深色實木家具擺放得一絲不苟,沙發上的米色靠墊還停留在當年他常坐的角落,隻是所有物件都蒙著一層厚厚的灰,指尖輕觸便簌簌落下。
常年緊閉的深藍色窗簾褪成了淺灰,將窗外的天光擋得嚴嚴實實,連空氣都透著股揮之不去的冷清,仿佛時間在這裡停滯了很久。
張博濤走到客廳沙發前坐下,指尖無意識地拂過扶手上的灰塵,留下一道淺淺的痕跡。他望著空蕩蕩的屋子,心裡像被打翻了五味瓶,酸澀與懊悔交織著蔓延開來。
這裡曾是他和家人說笑打鬨的溫馨港灣,是他疲憊時最想回到的地方,卻因為他一時的貪念與衝動,變成了如今這副沉寂模樣。
第二天一早,張博濤沒敢耽擱,立刻聯係了保潔公司。看著保潔人員拿著抹布,一點點擦淨家具上的灰,看著褪色的窗簾被拉開,久違的陽光透過玻璃窗重新灌滿房間,看著屋子漸漸恢複往日的整潔,他心裡的悶堵才稍稍散了些,仿佛連空氣都變得輕快起來。
接下來的日子,他把所有精力都撲在籌備開公司上——先去書店搬回一摞關於公司注冊、企業管理的書,從《公司法實務》到《小微企業運營指南》,每天坐在書桌前逐頁研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紅筆圈出來,記在筆記本上,再通過朋友聯係懂行的人請教。
又托以前的同事,一點點摸清現在的市場行情和創業政策,連“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細則”“注冊流程簡化新規”都打聽得分毫不差,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標注。
可當他回到家,把寫好的創業計劃書攤在桌上,指尖劃過“法定代表人”那一欄時,心裡的失落還是一點點沉了下去。他清楚自己的情況,自己無法擔任法人,這像一道無形的坎,橫在他與“重新開始”之間。
他甚至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沒資格再擁有新的生活?難道過去的錯,就注定要捆住未來的路?
就在他陷在絕望裡無法脫身時,手機突然響了。屏幕上跳動著“魯曉帆”的名字,他深吸一口氣,壓下翻湧的情緒,按下了接聽鍵。
“博濤!跟你說個好消息!”電話那頭,魯曉帆的聲音透著抑製不住的興奮,像帶著陽光的溫度,“我跟我媳婦商量好了,她同意我辭職!我明天就去交辭職申請,估計一個月就能正式離職!”
張博濤愣了愣,一時沒反應過來,喉嚨發緊:“這麼快?你真想好了?國企雖說現在效益一般,但勝在穩定,辭職了要是乾不好,可就沒回頭路了。”
“放心,我早想清楚了!”魯曉帆的語氣格外堅定,帶著不容置疑的信任,“跟你一起乾,總比在國企混日子強。我信你的能力,也信咱們倆湊一起,肯定能把公司做起來。以後我就跟你混了,你可彆嫌我笨啊!”
聽著魯曉帆毫無保留的信任,張博濤的眼眶瞬間熱了。在他覺得前路全被堵死的時候,是這份沉甸甸的情誼,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心境。他強壓著翻湧的情緒,聲音有些沙啞地說:“曉帆,謝謝你。你放心,我肯定不會讓你失望。”
掛了電話,張博濤走到窗邊,看著外麵的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心裡的希望又重新燃了起來——是啊,自己不能當法人,可魯曉帆可以!隻要兩人齊心協力,這點困難總能繞過去。
接下來的一個月,張博濤和魯曉帆忙得腳不沾地。他們一起去考察辦公場地,從市中心租金高昂的寫字樓,看到郊區配套漸全的產業園,拿著筆記本對比每一處的租金、交通、周邊餐飲,最終選了個離地鐵口步行五分鐘、租金合理的辦公室。
又一起去家具城挑辦公桌椅,從實木材質看到環保板材,連文件櫃的尺寸都算著“能放下多少客戶資料”來選,力求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畢竟創業初期的每一筆開支都得精打細算。
魯曉帆還利用下班時間跑工商部門,因為張博濤的特殊情況,注冊流程比預想中複雜得多,他前前後後跑了四五趟,補了好幾次材料,有時候為了一個證明,還得跟工作人員反複溝通,直到夕陽西下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
一個月後,魯曉帆拿著蓋了公章的離職證明,第一時間找到張博濤。兩人一起去工商部門,領到了印著“啟航投資谘詢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法人那一欄,清清楚楚寫著“魯曉帆”三個字。
看著這張小小的、泛著油墨香的執照,兩人都忍不住笑了,眼裡滿是欣慰與激動。這張紙,不隻是一家公司的起點,更是他們對抗過去、奔向未來的底氣。
公司正式起步後,兩人立刻紮進了工作裡。為了拉客戶,他們每天天不亮就出門,背著裝滿資料的公文包,一天跑三四家公司,有時候趕上客戶開會,就在會議室外麵等上一兩個小時,連午飯都顧不上吃,隻能在路邊隨便買個包子充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晚上回到辦公室,還要對著電腦整理客戶資料、分析企業需求、製定合作方案,常常忙到後半夜,辦公室的燈,總是整條街滅得最晚的那一盞。
有一次,他們接到一家小型科技公司的委托——對方急需資金搞技術研發,可找了好幾家投資公司,都因為“規模小、風險高”被拒絕,負責人急得嘴角起了泡。
張博濤和魯曉帆沒急著放棄,他們抱著這家公司的技術專利資料研究了整整兩天,連吃飯時都在討論技術可行性;又抽時間去實地考察研發車間,看著工程師們專注調試設備的模樣,聽著負責人說起技術前景時眼裡的光,他們斷定這家公司的核心技術很有市場潛力,隻是缺個“被看見”的機會。他們發動所有人脈,聯係了十幾家投資機構,終於有一家風投公司願意坐下來談談。
為了促成合作,他們成了雙方的“橋梁”——幫科技公司梳理盈利模式,把複雜的技術術語轉化成易懂的市場語言。
又向風投公司詳細解釋技術優勢,用數據證明項目的可行性,前前後後組織了三次溝通會,每次都提前準備好幾十頁的材料,反複打磨溝通細節。終於,在第三次溝通會後,雙方敲定了投資協議。
當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握著他們的手,激動得聲音都在發顫:“要是沒有你們,我們這項目就黃了”時,張博濤和魯曉帆心裡都湧起一股說不出的自豪——這是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實實在在做成的事,是他們用專業和堅持,為彆人點亮了希望,也為自己的人生添了一抹亮色。
隨著業務慢慢走上正軌,公司的口碑越來越好,找上門的客戶也多了起來。雖然每天累得倒頭就睡,連周末都難得休息,但兩人都渾身是勁——他們知道,現在腳下的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踩出來的,每多做成一筆業務,就離“重新開始”更近一步,離曾經失去的尊嚴與價值,更近一步。
喜歡宿命歸途2請大家收藏:()宿命歸途2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