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籍告退之後,劉協的目光再次落回案上那封來自劉備的信件,眉頭微蹙。
他環視帳內重臣,緩緩開口:
“劉備之事,諸卿議了許久,尚無定論。劉玄德,性情剛烈,與曹操勢同水火。”
“觀其信中所言,雖直率激烈,卻也是肺腑之聲,可見其絕非甘居人下、與曹孟德虛與委蛇之輩。若長久強令其與曹操共處兗徐之地,遲早必生大變,非朝廷之福。”
他頓了頓,語氣轉為凝重:“然則,若依劉備所請,朝廷即刻下詔討曹,且不說時機未至,師出無名,單是讓劉備獨得徐州,恐其勢坐大,亦非製衡之道。”
“更何況,劉備好不容易在徐州站穩腳跟,若朝廷一紙調令便讓他棄地入朝,即便他顧全大局應允了,心中豈無芥蒂?朕亦不忍如此對待一位素有仁德之名的宗親。”
帳內一時沉默。這確實是個兩難之題,既不能坐視曹劉火並,又不能輕易讓劉備失去立足之地,還要防止任何一方過度膨脹。
片刻後,禦史大夫鐘繇撫須沉吟,緩緩開口道:“陛下所慮極是。曹劉相爭,徒耗中原元氣,徒令袁紹得利。然二虎相爭,勢難並立,需有一方暫作退讓,或另辟蹊徑。”
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繼續道:“臣有一策,或可兩全。徐州乃四戰之地,北有袁紹,西有曹操,南有袁術,劉備雖得民心,然根基未穩,獨力難支。”
“不若朝廷明發詔令,擢升徐州本土大族、廣陵太守陳登陳元龍為徐州刺史,總攬徐州防務,內修政理,外禦諸侯。”
“陳元龍父子在徐州素有名望,深得士民之心,且其家世忠良,心向漢室,由他主政徐州,既能安撫地方,又可聯合曹操,共抗袁紹南下之兵鋒。”
“與此同時,陛下可下特旨,召劉備入朝。以其宗親身份、討逆之功,授以顯爵,譬如衛尉或執金吾等九卿高職,參議朝政,委以重任。”
“如此,劉備得朝廷重用,名正言順離開是非之地,保全顏麵;徐州交由陳登治理,曹孟德亦無話可說,可暫保東線無虞。待朝廷平定雍涼,根基穩固,再圖後計不遲。”
劉協聽完,眼中亮光一閃:“妙!鐘卿此策,陳元龍確是合適人選,劉備入朝,亦得其所!如此安排,既全了劉備忠義之心,又穩住了徐州局麵,更可借此機會,將這位宗親猛將置於朕之麾下,日後大有可為!”
他當即決斷:“好!就依此議!待長安光複,朕便頒下詔書,擢陳登為徐州刺史,召劉備入朝為官!及其部曲一乾人等,凡來覲見,必有封賞。”
這時,劉協目光轉向侍中楊修,吩咐道:“德祖,此事關乎重大,需一能言善辯、熟知朝廷意圖之人前往宣旨斡旋。“
“待長安事定,朕便命你持節東行,親自前往徐州與兗州,麵見劉備與曹操,宣示朕意,陳說利害,務必促成此事!你可能辦到?”
楊修聞言,精神一振,這可是展現其才華、立下大功的絕佳機會!他立刻出列,躬身朗聲道:
“陛下放心!臣必不辱使命!定當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劉玄德欣然入朝,並令曹孟德無由反對,確保徐州平穩交接!”
“好!朕信你之能!”劉協滿意地點點頭。
至此,困擾劉協許久的劉備安置問題,總算有了一個看似周全的解決方案。帳內眾臣亦覺此策頗為穩妥,既能緩解眼前矛盾,又為未來布局,紛紛稱善。
……
數日後,轉眼間長安圍城之戰已持續近一月。護駕軍輪番猛攻,雖付出數千人傷亡的慘烈代價,但戰果亦是顯著。
巍峨的長安城牆在持續不斷的攻擊下,已是多處破損,牆體斑駁,箭垛殘破,昔日雄關的威嚴在戰火中一點點被剝蝕。
更關鍵的是,守軍的防禦物資——箭矢、滾木礌石、沸油金汁等,已消耗殆儘,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的反擊。
此消彼長之下,護駕軍的攻城行動變得愈發順暢,傷亡率大幅下降,全軍士氣高漲到了頂點。
將士們摩拳擦掌,日夜盼望著發起那最後的總攻,一舉拿下這座象征著帝國權力中心的雄城,建立不世之功。
期間,段煨麾下又有一名低級軍校奮勇先登,一度在城頭打開缺口,雖最終力戰身亡,但其勇烈極大地鼓舞了全軍。
劉協聞報,雖感惋惜,卻毫不吝嗇賞賜,依舊嚴格按照此前頒布的賞格,厚恤其家人,賜予良田府邸,並下令若其無子,則從其親屬中擇人繼承香火和賞賜。
此舉再次向全軍昭示了天子“有功必賞”的決心,令將士們更加效死用命。
城內的李傕,日子則愈發艱難。兵力折損嚴重,物資匱乏,軍心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