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滿意地點點頭,目光再次掃過席間的荀攸、徐庶,以及諸葛亮等年輕才俊,心中充滿了信心。
他朗聲道:“好!便依此計!東征之事,由皇叔全權負責,大造聲勢!漢中之謀,由朕親自籌劃,密令進行。對劉璋之事,便按元直之策,遣使責問,觀其反應,再行決斷!”
而此時,眾武將已經急躁難耐,隻不過劉協道,軍務之事,涉及諸將兵馬,還需明日朝會安排。眾武將隻好稱諾,但是已經摩拳擦掌。
私宴之上,荀攸、徐庶等謀士揮灑才智,縱論天下,深得天子讚許。裴潛、趙儼等年輕士子雖言語不多,卻也應對得體,顯露出不俗的見識。劉曄更是機敏善對,屢有建樹。
相比之下,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因年紀尚輕,且性格偏於內斂沉靜,並未有太多發言的機會,更多是在旁靜聽觀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儘管如此,天子仍不忘關懷,特意溫言安撫,承諾將授諸葛瑾以侍中之職,留於宮中為近臣,隨侍學習,諸葛亮尚為及冠,或入太學。
宴席散去,回到暫居的館舍,兄弟二人對坐夜談。
兄長諸葛瑾感歎道:“今日得見天子風采,更親睹荀公達、徐元直等賢士運籌帷幄,侃侃而談,方知何為廟堂之器,國士之風!”
“朝廷新立,便有如此多英才彙聚,各展所長,中興之象,確非虛言。你我兄弟能得陛下青睞,留侍中樞,實乃幸事。”
諸葛亮的目光卻比兄長更為深遠,他沉吟片刻,清澈的眼眸中閃爍著求知與曆練的渴望:“兄長所言甚是。朝廷人才濟濟,皆一時之選,與他們共事,確能受益匪淺。”
“然弟觀今日席間所議,無論是東征袁術,還是西圖漢中,皆需深入軍旅,親曆實務,方能真正洞察機要,增長見聞。紙上得來終覺淺。”
“弟想向托兄長與劉皇叔請命,隨東征大軍同行,哪怕僅為一文書小吏,參讚軍務,記錄見聞,亦勝於久居宮闕,閉門讀書。”
諸葛瑾聞言,微微一愣,隨即露出擔憂之色:“隨軍遠征?刀兵之事,非同小可,凶險難測!陛下既已許我等侍中之職,留京任職,讓你入太學,乃安穩之途,何必……”
諸葛亮搖頭打斷兄長:“兄長,亂世之中,豈有真正安穩之途?欲匡扶社稷,必先知兵事、懂民情、識天下大勢。”
“劉皇叔仁德愛士,徐元直亦在軍中,正是學習曆練的絕佳機會。弟意已決,望兄長成全。”
見弟弟態度堅決,諸葛瑾知他素來有主見,便不再勸阻,沉吟道:“既如此為兄明日便去拜謁劉皇叔,懇請其收錄你於軍中,暫任一文書佐吏之職。”
“你隨軍之後,定要謹言慎行,用心做事,虛心學習,萬不可因私廢公,貽誤軍機。為兄在京中,侍奉陛下,他日若有機會,或可外放為一郡太守,治理地方,亦不負我諸葛家學。”
諸葛亮聞言,向兄長鄭重一揖:“多謝兄長!弟定當謹記教誨,不負兄長厚望。”
然而,諸葛亮似乎早已為兄長謀劃好了前程,他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睿智的光芒,輕聲道:“其實,兄長在京中,立功效命之機,或許更快到來。”
“哦?”諸葛瑾有些疑惑,“此言何意?”
諸葛亮分析道:“兄長且想,陛下既定下東征袁術、西圖漢中之大計,此間牽連諸侯眾多,如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乃至兗州曹操等。”
“朝廷欲成事,非僅憑兵馬之利,更需外交斡旋,遣使往來,陳說利害,方能使其不為掣肘,甚或為我所用。此等縱橫捭闔、遊說四方之事,非熟知地理人情、善於辭令者不能為。”
“兄長性情溫雅,思慮周密,言辭得體,正堪此任!若陛下或丞相有遣使之需,兄長若能挺身而出,成功說與一方,便是大功一件,何愁不能早日嶄露頭角,外放重任?”
諸葛瑾聽完弟弟的分析,眼前豁然開朗,不禁笑道:“善!孔明此言,為兄竟未思及此節。如此說來,這長安城中,亦大有可為之地!好,你我兄弟,便依此計,一隨軍曆練,一經略朝廷,各自努力,共光門楣!”
兄弟二人相視而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喜歡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請大家收藏:()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