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獨目掃過張繡身後那些甲胄鮮明、殺氣未消的西涼鐵騎,目光中閃過一絲極其複雜的情緒。
他曾隨曹操參與討董之戰,在滎陽汴水吃過徐榮率領的西涼兵大虧,幾乎全軍覆沒,那是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
如今雖為盟友,親眼再見這支勁旅的悍勇,心底難免泛起一絲忌憚與不是滋味。
他抱拳道:“張鎮南鐵騎銳不可當,今日若非將軍及時來援,惇幾為紀靈所困,在此謝過!”
張繡在馬上微微欠身還禮,神色平淡,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疏離。
他內心對這位甫一接戰便損兵折將、需要自己救援的曹軍主將,著實有些看不上,覺得其曹操軍中二號人物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不過,對方畢竟是友軍,表麵功夫仍需做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語氣客氣卻透著公事公辦的意味:
“夏侯將軍言重了。繡奉劉將軍與朝廷鈞令,北上策應,分內之事耳。今紀靈雖敗,然殘部退守堅城,恐仍有一番糾纏。”
“繡已擊潰敵軍、解陳國之圍,需即刻回師汝陰,向劉都督複命,不便久留。這圍困城池、肅清外圍之事,便有勞夏侯將軍了。”
說罷,不待夏侯惇多言,張繡便一揮手,率領麾下騎兵如風卷殘雲般,朝著潰逃的袁術軍方向猛撲過去,進行最後的追擊和擴大戰果,儘可能多地殺傷、俘虜敵軍。
西涼鐵騎一路狂飆,將紀靈潰軍追殺至陳國城下,使其損失過半,狼狽逃入城中閉門死守。
張繡見好就收,並未貪功攻城,下令在城外安全距離紮營休整一夜,清點戰果,救治傷員,等待步軍主力的到來。
次日清晨,夏侯惇率領主力曹軍抵達陳國城下,開始安營紮寨,構築工事,對城池形成包圍之勢。
行軍途中,夏侯惇頗感意外地發現,張繡的涼州騎兵營地秩序井然,沿途並無劫掠百姓的跡象,與記憶中董卓麾下軍紀敗壞的西涼兵形象大相徑庭。
他忍不住向尚未開拔的張繡詢問道:“張將軍麾下兒郎,驍勇善戰,然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實令惇刮目相看。”
張繡聞言,臉上露出一絲與有榮焉的神色,解釋道:
“夏侯將軍有所不知。自陛下還於舊都,重振綱紀,對軍中約束極嚴,賞罰分明。”
“更有司隸校尉賈文和先生時常督察各軍,執法如山,無人敢犯。如今吾等皆為王師,豈能與昔日董賊麾下相提並論?”
一旁的曹純看著西涼騎兵精良的裝備和昂揚的士氣,等張繡離開後低聲對夏侯惇羨慕地歎道:
“元讓兄,涼州大馬,縱橫天下,名不虛傳!若我兗州也能有此等精銳騎軍,何愁大事不成!”
夏侯惇作為曹操集團的元老,軍政皆通,深知組建和維持強大騎兵的耗費何其巨大,他微微搖頭,低聲道:
“子和,養一支可堪大用的鐵騎,所需錢糧、馬匹、器械,非同小可,非一州之地所能輕易支撐。此事需從長計議。”
曹純聽罷,默然點頭,深知其難。
不久,張繡見夏侯惇部已站穩腳跟,開始收降散兵,鞏固營壘,便不再耽擱。
他下令集結部隊,帶上戰死同袍的遺體以及俘獲的重要物資,準備啟程返回汝陰前線向劉備複命。
臨行前,曹操麾下的騎都尉曹純主動請纓,要求帶領數十名精銳騎兵隨行。張繡看眼下同為討逆聯軍,不便推辭,便點頭應允。
就在隊伍即將開拔之際,一名部將押著一個被繩索捆綁的袁軍降卒來到張繡馬前。
那降卒相貌普通,但眉宇間有一股揮之不去的凶悍之氣。部將稟報道:
“將軍,此人自稱有重要軍情,關乎壽春逆賊內部虛實,定要麵陳劉都督!”
張繡打量了那人幾眼,見其神色雖略顯惶恐,但眼神深處卻異常鎮定,不似尋常潰兵。他略一沉吟,眼下正值用人之際,寧可信其有。
便對左右吩咐道:“既如此,將他看好,隨軍帶回汝陰大營,交由劉都督發落!”
說罷,張繡不再停留,與曹純及其小隊合兵一處,率領得勝之師,踏上了返回汝陰的歸途。那名降卒,也被押在隊伍之中,一同南行。
(昨天找工作去咧,今天三更)
喜歡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請大家收藏:()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