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內頓時一片寂靜。
程普、黃蓋等老將麵色變幻,他們深知諸葛亮所言雖不中聽,卻句句是實。
孫策與袁術的糾葛,確實是他們難以洗刷的汙點。孫策本人,更是臉色陰沉,拳頭不自覺地握緊。
周瑜亦是目光閃爍,心中暗驚:“此人年紀輕輕,竟對天下大勢與我軍內情洞察至此!詞鋒犀利,直指核心!真乃勁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沉默良久,孫策抬頭,目光灼灼地看向諸葛亮,沉聲問道:“既然如此,依你之見,我等當如何‘洗刷汙名’,‘重歸正道’?”
諸葛亮知道,最關鍵的時刻到了。他深吸一口氣,羽扇輕搖,說出了早已準備好的方案。
“自然是,退兵,北上討逆。”
片刻後,孫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波瀾,沉聲道:
“諸葛先生所言,策已儘知。然此事關乎我軍根本,不可倉促決斷。請先生先回城歇息,容我等商議,明日再予答複。”
諸葛亮心知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孫策需要時間內部統一意見,便不再多言,從容施禮:
“既如此,亮便在城中,靜候將軍佳音。望將軍以孫氏清譽、江東子弟前程為念,慎思之。”
說罷,與始終按劍警戒、一言不發的魏延,在江東軍士的“護送”下,坦然離去。
返回曲阿的路上,夜色深沉,隻有馬蹄聲偶爾打破寂靜。
一直沉默的魏延終於忍不住,壓低聲音問道:
“諸葛先生,觀那孫伯符,桀驁勇烈,絕非甘居人下之輩。我軍示弱言和,他豈會輕易罷兵北上?末將看來,他多半會虛與委蛇,甚至可能趁機猛攻!”
雖然諸葛亮年輕,但是不影響魏延覺得這位劉備楊修徐庶多人的重視的青年有前途,所以恭敬叫聲先生不算過譽。
諸葛亮騎在馬上,望著遠處曲阿城頭的燈火,淡然一笑:“文長所慮,不無道理。孫策確非易與之輩,罷兵北上,不過是個由頭,亦是給他一個權衡利弊的借口。”
他頓了頓,聲音更低沉了幾分,為魏延剖析更深層的局勢:“孫伯符能隱忍,所圖者大,豈願久居人下?然其眼下困境,你我也看到了。”
“北麵合肥要地已落入曹昂公子之手,扼其北上咽喉;西麵荊州劉表,與其有殺父之仇,絕無可能助他,反而時刻威脅其側翼。”
“此時若強行北上攻打袁術,即便成功亦是兩敗俱傷。與其如此,不若坐觀成敗。”
“坐觀成敗?”魏延若有所思。
“正是。”諸葛亮頷首,“朝廷大軍討伐僭逆的袁術,乃順天應人,勝算極大。待袁術覆滅,淮南必然短暫空虛。”
“孫策大可趁勢收取袁術遺留的廬江等地,甚至以‘協助王師’為名,行擴張之實,風險小而得利實。”
“此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策,周瑜豈能不見?我今夜點破其‘附逆’風險,正是要逼他權衡——是繼續強攻曲阿、背負惡名,還是暫緩兵鋒,待時而動,謀取更大利益?”
魏延眼中露出恍然之色:“原來如此!先生之意是,孫策多半會選擇按兵不動,坐視都督與袁術決戰,然後伺機而動?”
“十有八九。”諸葛亮語氣肯定,“而這也正是我等所需。”
“哦?這是為何?”魏延不解,“若其坐視,豈不白白便宜了他?”
諸葛亮搖頭,目光望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千山萬水,看到汝陰前線的劉備大軍:“文長可知,我臨行之前,監軍賈詡先生曾有密言。”
“陛下雄才大略,絕不會因袁術僭逆而亂了大局。此刻,陛下禦駕親征,恐怕已兵發漢中!漢中對朝廷至關重要,必須速克!”
“而都督在東線,務必儘快解決袁術這個心腹大患,然後才能迅速回師,西向與陛下合擊漢中!”
“若在此地與孫策糾纏過久,延誤東線戰事,致使陛下在漢中獨力難支,則大局危矣!故,當前首要之務,是穩住江東,讓孫策暫不與我為敵,使都督能全力、速決袁術!”
魏延聞言,頓時豁然開朗,心中對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賈詡的深謀遠慮佩服不已:
“末將明白了!”
諸葛亮微微點頭,不再多言。兩人悄然入城,向劉繇複命。
喜歡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請大家收藏:()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