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水道的那場“炮艦外交”,如同一聲驚雷,不僅震懾住了盤踞在此的荷蘭人,更是在遼闊的南海之上,為大明“皇家海軍”這個嶄新的名號,刻下了一道威嚴無比的印記。當普特曼斯總督那張寫滿了不甘與忌憚的臉龐,最終化為一份正式的、“租借”打狗港的協議文書時,顧昭知道,他在這盤關乎未來的大棋局中,已經穩穩地落下了最為關鍵的一子。
艦隊沒有立刻返航,而是護送著第一批登陸人員,緩緩駛入了那片被荷蘭人視為貧瘠之地,卻在顧昭眼中蘊藏著無限生機的港灣——打狗港。
這裡,是一片近乎原始的土地。翠綠的山巒從海岸線向內陸延伸,茂密的叢林中不時傳來不知名的鳥獸啼鳴,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泥土與植物混合的、充滿生命力的氣息。當第一批登陸的五百名龍騎兵戰士,將代表著鎮北軍的玄鳥戰旗和代表著大明皇家的龍旗,並排插在這片土地的最高處時,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與使命感,在每個人的胸中激蕩。
他們是第一批踏上這片土地的“墾荒團”。
顧昭深知,軍事占領永遠隻是第一步,真正要讓這片土地姓“顧”、姓“華夏”,就必須讓它紮下根來,開枝散葉。他將隨船而來的大部分工匠,以及那五百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悍的龍騎兵戰士,全部留在了這裡。他們脫下了一半戎裝,拿起了斧頭與鋤犁,成為了這片土地最早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然而,僅僅依靠這點人手,是遠遠不夠的。在返航之前,顧昭便通過秘密信件,向遠在江南的“錢袋子”喬五爺,以及那些與鎮北銀行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福建、廣東士紳,發出了一個讓他們既感震驚又覺振奮的指令——不惜代價,在東南沿海,大量招募因戰亂、土地兼並而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客家、福佬等族群的流民。
顧昭給出的條件,優厚到令人難以置信:凡願渡海赴台開墾者,皇家商會將負責全部船資路費,並預支三個月的安家糧。而最核心的承諾,則如同一道希望之光,瞬間點亮了那些在黑暗中掙紮的貧苦百姓的眼睛——“凡來台開墾者,土地儘歸其有!”
這道承諾,對於那些世世代代為地主耕作,卻連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礫都不可得的流民而言,擁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很快,在喬五爺雄厚財力的驅動下,一支支由皇家商會組織的船隊,滿載著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的移民,開始源源不斷地從福建月港、廣東潮州等地出發,跨越那道洶湧的海峽,奔赴這座希望之島。
當第一批移民抵達打狗港,親眼看到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鎮北軍官兵,正與他們一樣汗流浹背地開墾著土地,並將早已準備好的種子、農具和從南洋販運來的健壯耕牛,親手交到他們手中時,這些飽經苦難的百姓,激動得熱淚盈眶,紛紛跪倒在地,朝著北方磕頭,感謝那位素未謀麵的“鎮北侯”的再生之恩。
一場轟轟烈烈的、台灣版的“永平新政”,就此拉開了序幕。
顧昭幾乎是完整地,將他在永平府創造的成功模式,複製到了這片更為廣闊、更具潛力的土地之上。核心,依然是那顛覆了千百年封建傳統的“分田到戶”政策。每一戶新移民,都能根據家中人口,分到足夠他們耕種和生存的土地。這種“耕者有其田”的夢想,瞬間激發出了人們內心最原始、最強大的生產熱情。往日裡荒蕪的平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開墾成一片片整齊的田壟,充滿了勃勃生機。
然而,顧昭的目光,並不僅僅局限於解決溫飽。他看中的,是台灣這片土地背後,那足以撬動世界貿易格局的巨大商業價值。
在親自考察了本地的氣候與土壤之後,他下令,除了必要的稻米種植區外,將最大片、最肥沃的土地,全部規劃為甘蔗種植園。他從歐洲帶來的農學家,開始指導移民們進行科學化、規模化的甘蔗種植。與此同時,一座運用了最新式壓榨、過濾和結晶技術的巨型糖廠,在港口附近拔地而起。
當第一批由新糖廠生產出的、色澤潔白如雪、甜度遠超傳統紅糖的“雪糖”被裝船運往澳門時,立刻在東西方商人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種高質量的蔗糖,無論是作為奢侈品還是日常消費品,在歐洲和中東市場都擁有著無可估量的價值。它,將毫無懸念地成為繼絲綢、瓷器之後,“皇家商會”對外貿易的又一項拳頭產品,為顧昭的宏圖霸業,帶來源源不斷的黃金白銀。
解決了人與錢的問題,接下來便是安全。顧昭深知,荷蘭人暫時的妥協,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旦他們緩過神來,或是從巴達維亞調集更強大的艦隊,一場惡戰在所難免。因此,在登陸之初,他便親自踏遍了打狗港附近的山川地勢,最終選定了一處背山麵海、易守難攻的高地,規劃設計了一座足以抵禦任何時代炮火的堅固要塞。
他借用了曆史上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所建城池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赤嵌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座赤嵌城,完全摒棄了傳統中式城池的設計理念,而是采用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棱堡式結構。星形的城牆,有效地消除了射擊死角;傾斜的牆體和厚實的土方,能最大限度地減弱炮彈的衝擊力;而精心布置的炮台,則能形成交叉火力,將任何膽敢靠近的敵人撕成碎片。大量的“顧氏鋼”被用於加固城門和關鍵的防禦節點,使其堅固程度遠超歐洲本土的任何一座棱堡。它不僅是未來的統治中心和軍事基地,更將是顧昭插在西太平洋上的一顆永不陷落的、堅固的釘子。
在處理外部威脅和內部發展的同時,顧昭也沒有忽略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生活在山林中的原住民。他從一開始,就向所有部下和移民下達了最嚴厲的命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與當地的原住民高山族諸部落)發生衝突,違令者,軍法從事!
他摒棄了傳統漢人官僚那種視原住民為“蠻夷”的傲慢態度,而是采取了一種平等、友好的交往策略。他讓侯三親自帶領商隊,深入山林,尋找各個部落的蹤跡。商隊帶去的,不是刀劍與火槍,而是高山族部落最急需的物資——精煉的海鹽、鋒利的鐵製農具和刀具、以及色彩鮮豔的棉布。
這些在顧昭看來成本低廉的物資,對於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原住民部落而言,卻是夢寐以求的珍寶。侯三遵循著顧昭的囑托,用這些物資,與他們進行著極其公平的貿易,換取他們手中的鹿皮、名貴藥材以及山區的各種特產。這種建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的善意,很快就消除了原住民們的戒心。他們開始將這些與眾不同的“漢人”,視為可以信賴的朋友,而不是像那些紅毛番一樣,隻會搶奪他們土地和獵場的侵略者。
和平共處的關係,初步建立了起來。這不僅避免了無謂的內部消耗,更為顧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那些驍勇善戰的山地獵手,都可能成為他可以爭取的力量。
就這樣,在打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顧昭以一種超越時代的眼光和手腕,同時進行著農業的拓殖、工業的布局、軍事的建設以及民族的融合。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的海外根據地,正在以一種令世界為之側目的速度,悄然崛起。
喜歡挽天傾:我為大明續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挽天傾:我為大明續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