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的冬天,來得格外的早,也格外的酷寒。
當京城裡的文人士子們,還在為西山書院那“離經叛道”的開學演說,而爭論得麵紅耳赤,甚至將其上升到“國本之爭”的高度時。顧昭,這位風暴的中心人物,早已回到了他真正的權力根基所在——天津。
此時的天津港,早已不複夏日的喧囂,海麵上結了一層薄冰,碼頭上往來的船隻也稀疏了許多。然而,就在這蕭瑟的冬日裡,一支與眾不同的商隊,卻頂著凜冽的寒風,從陸路,緩緩抵達了港口。
這支商隊,打著一個不知名的蒙古部落的旗號,護衛的騎士,皆是孔武有力、眼神剽悍的草原漢子。他們帶來的貨物,是上好的北地人參、油光水滑的紫貂皮、以及圓潤碩大的東珠。這些,都是足以讓京城裡的豪門貴胄,一擲千金的頂級奢侈品。
商隊的管事,是一名中年文士。他身著一件看似普通,實則用料極為考究的狐裘長袍,麵容清臒,蓄著一部打理得一絲不苟的長須,雙目開闔之間,精光內蘊,透著一股洞察世事的深邃與老練。他自稱“範文”,是科爾沁部落派來,專門求見定國侯顧昭,商談一批大宗買賣的商人。
然而,當他的名帖,通過皇家商會的渠道,遞交到顧昭的麵前時,顧昭的臉上,卻露出了一絲玩味的笑容。
“科爾沁部落的‘範文’?”顧昭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對一旁的小石頭說道,“有點意思。皇太極,這是坐不住了,派了他麾下,最會咬文嚼字,也最能揣摩人心的第一謀臣,親自來我這裡,探口風了。”
來者,哪裡是什麼蒙古商人範文,分明就是後金國中,漢人謀臣之首,深受皇太極倚重的——範文程!
顧昭很清楚,自從德勝門一戰,皇太極被他以新軍火器,打得幾乎全軍覆沒,狼狽逃回關外之後,這位雄才大略的女真汗王,便一直在臥薪嘗膽。他一方麵在內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整頓八旗,另一方麵,則是在積蓄力量,等待著下一次入關的時機。
而戰爭,打得不僅僅是兵馬,更是錢糧。後金地處苦寒,物產貧瘠,對於關內的食鹽、茶葉、鐵器、布匹等戰略物資,有著一種近乎畸形的依賴。過去,這條生命線,一直被一群山西商人,牢牢地攥在手中。他們兩頭通吃,一邊向大明朝廷,誇耀自己“以商製夷”的功勞,一邊又將大量的違禁物資,源源不斷地,走私賣給後金,賺取著沾滿鮮血的暴利。
如今,皇太極派範文程前來,其意圖,不言自明。
“侯爺,那我們見,還是不見?”小石頭問道,“這人,恐怕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見,為什麼不見?”顧昭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港口的方向,眼神深邃如海,“人家送了這麼一份大禮上門,我們若是閉門不見,豈不是顯得太過小家子氣了?去,把這位‘範先生’,請到我的暖閣來。我倒要看看,皇太極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定國侯府,一間布置典雅的暖閣內,上好的銀霜炭,燒得正旺,驅散了室外的所有嚴寒。
顧昭與範文程,分賓主落座。兩人之間,沒有劍拔弩張的對峙,反而像是多年未見的老友一般,笑容可掬,氣氛融洽。
“久聞定國侯爺,少年英雄,文韜武略,今日一見,方知盛名之下,果無虛士。”範文程率先開口,一番恭維,說得是恰到好處,既不顯得諂媚,又讓人如沐春風。
“範先生過譽了。”顧昭親自為他斟上一杯來自南方的熱茶,笑道,“不過是一介武夫,僥幸打了兩場勝仗罷了。倒是先生,不遠千裡,從草原腹地,來到我這濱海之地,這份魄力,才叫顧某佩服。”
兩人你來我往,寒暄了幾句,都是滴水不漏,言語間,不斷地試探著對方的底線與來意。
終於,範文程放下了茶杯,進入了正題。
“侯爺,明人不說暗話。在下此來,是奉了我們大汗之命,想與侯爺的皇家商會,談一筆對你我雙方,都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生意。”
他頓了頓,觀察著顧昭的表情,見他並無異樣,才繼續說道:“我家主上,對侯爺在德勝門之下的神勇,是既欽佩,又敬畏。主上常說,戰爭,是戰場上軍人的事。但生意,是市場上生意人的事。戰爭總會過去,但日子,總要過下去。我大金國,有的是上好的人參、貂皮、東珠,這些東西,放在我們那裡,不值什麼錢,但運到關內,卻是價值千金。而侯爺您的皇家商會,手中有我們急需的食鹽、茶葉、布匹,乃至……鐵器。”
他刻意在“鐵器”二字上,加重了語氣。
“過去,這些生意,都被那些山西的奸商所壟斷。他們從我們這裡,低價收走皮貨,又高價賣給我們鐵鍋。兩頭盤剝,賺得盆滿缽滿。主上說,與其讓那些唯利是圖的小人,在中間漁利,倒不如,我大金,直接與侯爺您合作。我們把最好的貨物,以最低的價格,賣給皇家商會;而侯爺,則將我們需要的物資,賣給我們。如此各取所需,豈不美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範文程的這番話,說得是情真意切,邏輯清晰,充滿了巨大的誘惑力。他精準地抓住了晉商集團這個顧昭潛在的敵人,試圖與顧昭,建立一個“共同的利益戰線”。
然而,顧昭的心中,卻如同明鏡一般,瞬間便看穿了這番話術背後,那層層包裹的、陰狠的毒計。
皇太極的真實目的,至少有三層。
其一,經濟上,這確實是要打破晉商的貿易壟斷,為後金,尋找到一個更廉價、更穩定,也更直接的戰略物資來源,為其下一次的戰爭,做好後勤準備。
其二,政治上,這是一記無比惡毒的離間計。他篤定,顧昭與大明的文官集團,乃至與崇禎皇帝之間,早已心存芥蒂。如果顧昭,真的被利益所誘惑,答應了與他進行秘密貿易。那麼,這件事,遲早會被捅到朝堂之上。到那時,一個“通敵賣國”的驚天大罪,便會穩穩地,扣在顧昭的頭上。即便崇禎再信任他,這根刺,也足以讓君臣之間,產生無法彌補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