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直百五銖”和“大泉五百”?
朱元璋露出一絲茫然。
他小時候沒讀過書,雖然一直在學習充實自己,但對於一些偏門的知識,還是比較匱乏的。
一旁的劉伯溫也露出了一絲茫然。
他不是不知道這兩個玩意兒,
反而是熟啊!太熟了!
他可是正兒八經研究過曆朝曆代經濟政策!
在他劉伯溫的認知裡,這倆玩意兒,沒區彆啊!
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啊!
那都是割老百姓韭菜的快刀!
是官府明火執仗的搶錢!
劉伯溫定了定神,他覺得,他必須得讓這位李先生明白,他剛才說的這兩件東西,恰恰證明了“印大錢”是條死路!
“先生容稟。”
劉伯溫拱了拱手,語氣已經從之前的激烈反對,轉變為一種學術探討的嚴謹。
“先生所言的‘直百五銖’,乃蜀漢劉備入蜀之後,軍費匱乏,由重臣劉巴所創。”
“其以幾小錢鑄造成大錢,強行規定價值等同於五百枚五銖錢,名為‘直百五銖’。”
“此法一出,蜀中財富,數月之間儘歸國庫,解了劉備的燃眉之急。”
說到這裡,劉伯溫話鋒一轉,臉上露出一絲不以為然。
“但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乃是強行掠奪民間財富,與盜匪何異?隻是手段更高明些罷了。”
“至於東吳孫權所鑄的‘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五千’,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權甚至規定,民間若有私藏銅料者,殺!敢用舊錢交易者,殺!其霸道與暴虐,比之蜀漢,有過之而無不及!”
“吳國的大錢政策,推行不久便天怒人怨,民間交易幾乎停滯,最終不得不廢除,回收重鑄。”
劉伯溫一口氣說完,然後看著李去疾,眼神裡帶著一絲“你看,我說得沒錯吧”的意味。
說白了,這不都是沒錢了,窮瘋了,往錢裡摻水,搞虛值大錢,從老百姓身上刮地皮的手段嗎?
能有什麼區彆?比誰更不要臉嗎?
他覺得,自己已經把這兩個案例的本質說透了。
它們都是失敗的!
都是禍國殃民的!
這不正好印證了他劉伯溫的觀點——隻要皇帝動了印錢的心思,最後一定是這個下場!
劉伯溫定了定神,決定先按自己的理解,再詳細解釋一下:
“李先生,若論此二者,在劉某看來,實乃異曲同工,皆為國庫空虛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斂財之術。”
他組織了一下語言,恭敬地說道:“蜀漢初定,府庫空虛,劉備軍需浩大,故而劉巴獻計,鑄直百錢,以解燃眉之急。”
“東吳亦然,孫權連年征戰又貪圖享樂,開銷巨大,遂鑄大泉五含,其理相通。”
“此二者,本質上都是以官方強製力,發行虛值貨幣,掠奪民間財富。若論區彆,無非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都是……禍國之舉。”
劉伯溫說完,小心翼翼地觀察著李去疾的表情。
他這番話,引經據典,有理有據,乃是史學界的“公論”,按理說,是挑不出任何毛病的。
然而,李去疾聽完劉伯溫的“學術報告”,臉上的表情,那叫一個古怪。
他看著劉伯溫,就像看著一個考試隻背了標準答案,卻完全沒理解題意的學霸。
李去疾心裡直樂。
這位劉老先生,知識儲備是真的牛批,三國時期這種偏門的紀錄都一清二楚。
可惜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光看賊挨打了,沒看賊怎麼吃的肉啊。
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問道:
“劉老先生,你說得都對。”
又來!
又是這句“你說得都對”!
劉伯溫心裡“咯噔”一下。
他現在對這五個字都有心理陰影了。
他有預感,每次李先生一說這五個字,後麵跟著的,絕對是一個能把他倆三觀按在地上摩擦的驚天大反轉。
果不其然。
隻聽李去疾悠悠說道:“
“東吳的‘大泉五百’,推行之後,幾乎是立刻就遭到了江東世家和百姓的聯合抵製!人人視之為廢鐵,交易中寧可用回破爛的舊錢,也不願沾手。”
“沒過多久,孫權自己都頂不住壓力,隻能灰溜溜地廢除,回收重鑄。”
“可以說,孫權這次金融改革,是徹頭徹尾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