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李善長咽了口唾沫,開始解釋。
這事兒,說來話長,但其實又很簡單。
大明的財政製度,那叫一個嚴。每年年底,各地的布政司,都要派人把當地一年的錢糧賬目,送到戶部來核對。
這賬本,做得那是相當複雜,一筆一筆,一絲一毫都不能錯。戶部那幫官老爺,更是拿著放大鏡查,稍微有個數字對不上,整個賬本就得打回去重做。
問題就出在這兒了。
古代的交通,那叫一個慢。
從雲南、貴州那些地方,快馬加鞭跑到應天府,少說也得一兩個月。
這賬本千裡迢迢送過來,萬一,就因為某個芝麻綠豆大的數字寫錯了,被戶部打回來。
這一來一回,又是三四個月。
黃花菜都涼了!
到時候,彆說核賬了,朝廷的年終考評都結束了。地方官一年的辛苦,就因為這點破事,全泡湯了。
怎麼辦呢?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不知道從哪個朝代,哪個天才開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地方官吏在出發前,會多準備一些蓋好官印,但內容空白的文書。
如果到了戶部,賬目核對無誤,皆大歡喜。
可一旦出了錯,他們就不用再跑回去了,直接拿出這些蓋著“空印”的文書,在應天府當場填寫,把賬給你做平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方便不方便?
太方便了!
效率高不高?
太高了!
原本,這件事情可能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隻是……
李善長解釋完“空印”,聲音發顫,繼續說道:
“陛下,您這幾個月力推官吏新政,建立防腐機製。”
“臣……臣不敢怠慢,親自督辦,本以為是革除積弊,為大明剔除沉屙。”
“卻沒想到會查出這的‘空印’一事。”
李善長猛地抬起頭,老眼中滿是血絲與恐懼。
“此法……沿襲已久,自前元便有,似乎已成官場慣例。臣……臣也是剛剛才查知此事,驚聞之下,魂飛魄散,故而第一時間,前來稟報陛下!”
李善長沒為自己辯解,也沒添油加醋,隻是用一種客觀的語氣,陳述著這個在官場上,已經“約定俗成”了幾百年的潛規則。
而這番話,說得是滴水不漏。
第一,我發現了這個大問題,這是我的功勞。
第二,我解釋了問題的原因,是“沿襲已久”的“慣例”,不是我大明朝的發明,鍋先甩給前元。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我,李善長,也是“剛剛才查知此事”,我也是被蒙在鼓裡的!所以這事兒,跟我沒關係!
臣,也是受害者啊!
臣一發現這個天大的窟窿,就馬不停蹄地跑來跟您彙報了!
這份忠心,日月可鑒!
李善長一邊說,一邊偷偷觀察著朱元璋的臉色。
這件事情,說大也大,可說小也小。
陛下會怎麼處理?
喜歡被誤認仙人,老朱求我改國運請大家收藏:()被誤認仙人,老朱求我改國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