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三_白話明太祖實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白話明太祖實錄 > 第36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三

第36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三(1 / 2)

洪武元年4065年)閏七月初一日己亥日),朝廷)派遣使者去犒勞向北征伐的將士們。

庚子日,大將軍徐達等人率領軍隊從汴梁出發,奪取河北州縣。

當時戰爭連年不斷,道路上都長滿了荊棘,荒無人煙。

這一天,軍隊駐紮在安丘,徐達)派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等人攻取衛輝,元朝的守將平章龍二棄城逃往彰德。

元朝降將喬僉院在濟南發動叛亂。

喬僉院這個人,是福建負責解送象隻的官員。

當初他航海來到山東,吳元年十二月,大將軍當時駐紮在濟南,於是他前來投降。

到這時又發動叛亂。

指揮陳勝、楊春討伐平定了叛亂,斬殺三萬多人。

指揮使曹興才率領軍隊攻打蘇九疇的山寨,蘇九疇憑借炭山穩固防禦,曹興才接連攻破他六處小關隘。

這天夜裡,蘇九疇放棄營寨逃跑,曹興才追擊他,蘇九疇在逃跑中死去,曹興才)俘獲他的兒子蘇??後返回,其餘黨羽全部被平定。

夜裡,有一顆流星大如燈盞,呈青白色,從天津星處升起,向東北方向運行,到雲中星處消失。

辛醜日,大將軍徐達等率領軍隊到達淇門鎮,參政傅友德帶著獲嘉縣尹胡仲信前來拜見。

徐達命令胡仲信跟隨鎮撫使王處仁守衛輝縣。

壬寅日,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徐州,賞賜參知政事陸聚三十四匹有花紋的絲織品、三百兩白銀、五百瓶酒,又把二百件有花紋的絲織品、二百個銀碗賜給有功勞的將士。

癸卯日,大將軍徐達的軍隊到達彰德,元朝的平章龍二又出逃,同知陳某等人到軍門投降,徐達)讓右丞梅思祖統領和陽的衛兵駐守此地。

第二天,龍二的部將楊義卿帶著八十艘船前來歸附。

甲辰日,下詔從汴梁到宿州設立十個驛站,每個驛站設置二十四匹馬。

乙巳日,大將軍徐達等人率領軍隊到達磁州,派人到磁州召指揮使王臻回師鎮守漳河。第二天,徐達的軍隊到達邯鄲,元朝的守將逃跑了。

丁未日。皇上從汴梁返回。大將軍徐達等人率領軍隊到達廣平,元朝的平章周昱先棄城逃跑,大軍進駐城中,邯鄲縣尹都文玉率領二十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前來投降。

這一天,右丞薛顯擒獲元貊邦傑的部將侯僉院,侯僉院)說貊邦傑的軍隊被擴廓帖木兒打敗,他軍中士兵在趙州的妻子兒女,全被豁鼻馬擄掠。

慈利軍民宣撫使夏克武等人進貢當地特產,朝廷授予夏克武中書斷事一職,覃厚擔任湖廣理問。

己酉日,大將軍徐達等人的軍隊駐紮在臨清,派人到東昌,催促都督同知張興祖等人率領軍隊前來會合,又發檄文命令駐守樂安的指揮華雲龍率兵隨征。

朝廷)向天下征召賢才到京城,任命他們為郡守、縣令,給予豐厚的賞賜,然後讓他們前往各地任職。

皇上對中書省的大臣說:“治理國家要把德行賢能放在首位,賢人是天下人所敬仰的。然而對於平民出身的士人,剛剛被授予政事時,一定要有培養他們廉恥之心的方法,這樣以後才可以要求他們取得成功。《洪範》上說:‘百姓富裕了,才能推行德教。’這是古人的好方法和好想法。”

庚戌日,參政傅友德的遊騎俘獲了元將李寶臣、都事張處仁,就將他們作為向導。

徐達於是派遣傅友德開辟道路,讓步兵和騎兵通行;都督副使顧時疏通水閘,讓水軍通過。

皇帝下詔製定軍禮,中書省的大臣召集諸多儒臣商議:古時候天子親自出征,是為了順應天命、順應人心,鏟除凶殘、除去暴虐,從而安定天下。自從黃帝開始使用兵器,征伐不臣服的諸侯,這就是戰爭的開端。周朝的製度規定,天子親自出征,要祭祀上帝,在大社祭祀土神以求福佑,到祖廟祭祀祖先,在出征的地方舉行祃祭,並且祭祀行軍途中經過的山川。軍隊回來後,要在宗廟和社壇演奏凱旋之樂、獻上俘虜。後世又有宣布捷報的製度。如果派遣將領出兵,就授予他們符節,也要到宗廟和社稷去祭告,舉行祭祀軍旗的儀式後再出發。宋朝又有祭告武成王的禮儀,歸來時奏凱樂、獻俘虜,然後天子論功行賞。於是逐一考察舊時的典章製度,製定了皇帝親自出征、派遣將領出征的禮儀。奏章呈上去後,皇帝下詔全部依從。

皇帝親征,告祭天地、廟社儀

出征前選擇良辰吉日,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皇帝頭戴武弁,乘坐革輅,配備六軍,備辦祭祀用的牲畜、幣帛,演奏音樂,都施行三獻之禮。其禮儀和祭祀天地、按季祭祀宗廟社稷的禮儀相同。

祃祭儀

舉行祭祀的前一天,皇帝要沐浴齋戒一天,大將及陪祭官員以下都要如此。在宗廟庭院的東邊設置皇帝的大帳,皇太子的營帳在大帳的東邊。在南門外設置省牲的位置。

前一天,導駕官和太常卿引導皇帝到舉行祭祀等重大典禮時臨時休息的大帳篷,太常卿奏報中嚴一種戒備儀式)。皇帝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太常上奏說外麵儀式等)已經準備就緒。引導皇帝來到省牲位,廩犧令牽著牲畜經過皇帝麵前,省察完畢後,牽到神廚。太常上奏請求皇帝到神廚視察鼎鑊洗滌乾淨後,就烹煮牲畜。皇帝乘車返回休息的大帳篷,有關部門灑水清掃並履行各自的職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廟殿的北邊設置軍牙、六纛神位,軍牙神位在東邊,六纛神位在西邊。在神位東邊擺設十二個籩,排成三行,以西邊為上位;在神位西邊擺設十二個豆,排成三行,以東邊為上位。簠、簋各兩個放在籩、豆之間,簠在東邊,簋在西邊;鉶三個、登三個放在籩、豆前麵;俎三個放在登、鉶前麵;香案放在俎前麵;爵坫放在香案前麵;沙池放在爵坫前麵。在神位的西北方挖掩埋用的坑穴,在坑穴前設置席位,席上放置酒和五隻碗、五隻雞,用來準備把酒灑在地上祭奠神靈。

在廟庭的南邊設置皇帝的座位,位於正中,麵向北方。大將和陪祭官的位置在皇帝座位南邊,文官在東邊,武官在西邊,雙重隊列麵向北方。在香案前的左右兩側設置禦史的位置,讚禮官的位置在禦史南邊,東西相對,傳讚、讚引的位置依次排在後麵。

祭祀日清晨,在各神位後麵豎立牙旗、六纛,執事在各種祭器中放好祭品,將祝版放在神位右邊,將盛有牲肉的俎案放在桌案上,樂工和司尊、執爵等執事以及陪祭的各位將領都穿上相應的服飾,各就各位。

太常卿奏報宮中戒嚴諸事已經齊備),皇帝穿上武弁服,太常卿又奏報宮禁之外已經準備妥當。於是同導駕官引導皇帝從左南門進入,到達指定位置麵向北站立。

讚禮官唱迎神,太常寺官員奏請皇帝鞠躬,音樂響起,皇帝鞠躬,再拜,起身,音樂停止。在位的官員都要鞠躬行禮,拜兩拜,站起來。

讚禮官唱禮,主祭者)進獻幣帛,開始進行初獻禮。舉行獻禮時,太常上奏請求皇帝到盥洗的位置,皇帝把圭插在腰帶間,洗手洗臉完畢,再拿出圭。請皇帝前往洗爵的位置,插上玉圭,執爵官將爵進獻給皇帝,太常卿上奏請求皇帝接受爵,皇帝將爵洗淨、擦拭完畢,交給執爵官,再次進爵,也按此流程進行。

再到酒尊前,把圭插在腰帶上,執爵官將爵進獻給皇帝,太常卿上奏請求皇帝接受爵,掌管酒尊的人揭開蓋子,斟上醴酒,完畢後,把爵交給執爵官,再次進爵,禮儀相同。

取出圭,太常奏請前往軍牙神位前,以酒和幣帛作為祭品在前麵行進。皇帝登上廟壇,音樂奏響,來到神位前,讚禮者奏請皇帝下跪,皇帝把圭插在腰帶上,三次上香,進獻幣帛,三次以酒灑地祭祀,放下酒爵,抽出圭,音樂停止。

讀祝官在神位的右側跪著朗讀祝文,讀完後起身,將祝版放在坫上。太常上奏請求皇帝俯伏,再拜,樂聲響起,皇帝俯伏,再拜,起身,樂聲停止。

到六纛神位前,禮儀相同,然後返回原位。亞獻、中獻時不讀祝文,其餘禮儀都和初獻時一樣。

讚禮官唱飲福酒、接受祭肉,太常奏請皇帝前往飲福位,奏請皇帝鞠躬,再拜,樂聲響起,皇帝鞠躬,再拜,起身,樂聲停止。奏請皇帝跪下,皇帝插入圭,飲福酒、接受祭肉完畢,拿出圭,奏請皇帝俯伏,起身,再拜,樂聲響起,皇帝俯伏,再拜,起身,樂聲停止,皇帝回到原位。

讚禮官高唱撤去祭器,音樂響起,掌管祭祀的官員各自撤去祭器。讚禮者唱賜祭肉的儀式環節),皇帝不行拜禮,陪祭的官員都行再拜之禮。

讚禮官唱送神,太常寺奏請皇帝鞠躬、拜兩次,音樂響起,皇帝行鞠躬禮,拜兩拜,起身,音樂停止。陪祭的官員們都行再拜之禮。

讚禮官高唱“望燎”,執事官員各自拿著祝文和祭品、負責祭祀的官員拿取食物,全都前往燎祭之處。太常上奏請求行望燎禮。讚禮官高唱可以舉行燎祭了,東西兩邊各有兩人拿著火炬進行燎祭。執事將雞宰殺,把雞血滴入酒碗中,然後將酒潑灑在地上敬神。

燎祭進行到一半時,奏報祭祀禮儀完成,皇帝返回大帳休息的大帳篷),解除戒嚴。

祭祀所經過的山川,禮儀與祃祭相同,但祭祀五嶽、四鎮、四海、四瀆用太牢牛、羊、豬三牲具備),其次用少牢羊、豬二牲具備),再次一等用一頭牲通常為牛)。如果行程緊急,就隻準備酒和乾肉。祭祀的器具隻設置籩和豆各一個,舉行祭祀儀式由禮官輔助引導,祭祀完畢就行望祭並埋葬祭品),不使用雞和酒。

凱旋而歸,向宗廟和社稷祭祀報告,儀式與出征時相同。皇帝率領眾將領,把凱旋時演奏的軍樂、斬獲的敵首陳列在太廟的南門外、大社的北門外,然後交付給刑部。

遣將出師授節鉞禮儀

前期,拱衛司在午門外設立大將軍的帷帳,兵部官員準備符節、斧鉞,陳列在奉天殿內的架子上。內使監在殿中設置皇帝的座位。侍儀司在丹墀中道稍西的地方設置大將軍的拜位,又在皇帝禦座前設置接受符節、斧鉞的位置,都麵朝北方。設置內讚官的位置和授予符節的官員位置,副使接受符節的位置在大將軍接受符節位置的北麵,麵朝東西方向。百官的侍立位置在文武樓的北麵,東西相對。通班讚禮站在大將軍宮殿前紅色台階下拜位的北邊,通班在西,讚禮官在東,引領兩位大將軍站在通班的後麵,其餘侍衛的布置如同朝會的禮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天,第一次擊鼓戒嚴時,侍儀使和導從官進入宮中迎接皇帝的車駕。第二次擊鼓戒嚴,文武官員穿著朝服,站到各自的侍立位置上。大將軍穿著朝服入宮,在丹墀的西北麵站立等候。所率領的將士和樂隊都在午門外等候。

敲三遍鼓,皇帝穿著武弁服出來,音樂響起,皇帝登上座位,音樂停止。響鞭之後卷起簾幕,報時完畢,引導班首帶領大將軍到丹墀上的拜位。讚禮官高唱“鞠躬,拜”,音樂響起,行四次拜禮,起身,音樂停止。

引導大將軍從西邊台階登上西門進入,內讚接引到皇帝麵前,唱“鞠躬”,樂聲響起,拜兩拜,起身,樂聲停止。唱禮官喊“跪下”,大將軍跪下,將笏板插在腰帶上,授節、授鉞的官員取來符節、斧鉞到皇帝麵前,跪下接受製命,起身,站在大將軍東北方向宣讀製命的位置,先授予符節,接著授予斧鉞,大將軍依次接受完畢,交給執事人員,執事人員跪下接受,站在西邊。

樂聲停止,抽出笏板,伏在地上,起身,奏樂,大將軍抽出笏板,伏在地上,起身,重複兩次行拜禮,音樂停止,眾人)從西門出去,拿著符節和斧鉞的人在前麵行走,到達規定的)位置後分彆站立在左右兩邊,音樂奏響。

讚禮官又高唱眾人)鞠躬,行四次拜禮,起身,禮儀完畢,音樂停止。皇帝起身,音樂奏響;皇帝回宮,音樂停止。

大將軍出行時,要率領部下豎起旗幟,鳴響金鼓,整頓行列,拿著符節、斧鉞,奏樂在前麵引導,百官按次序送出。

遣將告祭廟社儀與派遣官員奏告太廟、社稷的禮儀相同,隻是要命令大將用牲幣行一獻禮。軍隊返回時,要在太廟、社稷門外陳列凱樂、俘虜、敵人的左耳,並舉行祭告儀式,與出師祭告儀式相同。

祭武成王廟儀

祭祀前兩天,有關官員在武成王廟的南門外設置大將以下人員的臨時休息處以及視察祭祀用牲畜的位置。前一天,大將及各位將領、陪祭官前往廟中進行齋戒,執事者在齋戒的場所練習禮儀。大將檢查祭祀用的牲畜,廩犧令牽著牲畜從東邊經過大將軍麵前,檢查完畢後,前往神廚查看鼎鑊的清洗情況,然後烹煮牲畜。大將回到齋戒的住所,執事者灑水清掃並陳列布置物品)。

到了祭祀日的清晨,讀祝官在大將的營帳裡簽署祝版,執事把祭祀用品在祭器中擺放完畢,大將以下的人都穿上禮服進入各自的位置。

讚禮官主持行禮,大將以下的官員都要行兩次禮。儀式結束後,讚引官引導大將前往盥洗所洗手擦手,然後前往武成王神位前,將笏板插入腰間,上香、進獻幣帛。拿出笏板,拜兩拜,起身,走到配享神位前,按同樣的禮儀行禮,然後回到原位。

讚禮官唱“進俎”,讚引官又引導到武成王神位前,插笏板,進獻俎,在配位前也這樣做,然後複位。

讚禮官高聲唱“獻官行禮拜祭”。讚禮官引導相關人員)來到放置酒爵並用於洗爵的地方,讚禮官插好笏板,接過酒爵,洗滌、擦拭後交給執事者。從懷中)拿出笏板,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插好笏板,接過酒杯,舀酒之後交給侍從人員。

被引領到神位前,讚禮者高呼跪下,大將)把笏板插在腰帶上,接過酒爵,三次灑酒祭祀,放下酒爵,讀祝官讀完祝文後,大將起身,拜兩拜,到配位前也這樣做,之後回到原位。

當初,大將舉行禮儀時,讚引官引導分獻官各自到兩邊廊廡中的神位前分彆獻祭,如同正獻禮一樣,完畢後,讚禮者唱飲福酒、接受祭肉。引導大將到武成王神位前,跪下,將笏板插入腰帶,飲福酒,接受祭肉,抽出笏板,起身,拜兩拜,回到原來的位置。

撤下祭祀用品,讚禮官賜胙肉,正獻官免拜,分獻官以下的人都要再拜。讚禮官高唱“望燎”,執事者拿著祭祀用的祝文和幣帛前往焚燒的場所,大將觀看焚燒祝文和幣帛),等到焚燒到一半時,讚禮官宣布禮畢,眾人依次退出。

祃祭軍牙六纛儀與祭武成王的禮儀相同,隻是在向神位敬獻幣帛時要行三獻禮,由大將擔任初獻,副將擔任亞獻、終獻,不進獻熟食。

大將奏凱儀

在此之前,大都督把寫有捷報的文書上報朝廷,大將到達京城的前一天,有關部門在午門設置大將的臨時住所。

外內使監官在午門城樓上前楹的中間擺設皇帝的禦座,禦座麵朝南方。

侍儀司在樓前設置大將的拜位,拜位麵朝北方;眾將領的拜位在大將後麵,文武百官的拜位在將領南邊,文官在東邊,武官在西邊。

演奏凱樂慶祝勝利的音樂)的樂工位於大將位置前方,協律郎在奏凱樂人員北邊,司樂在協律郎南邊,都麵朝北方。

讚禮官站在樓前大將拜位的北麵,文武官員侍立的位置在兩邊,諸位將領侍立的位置在文武官員隊列北麵,都東西相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將站立的位置在諸將北邊,麵朝東方。

引領官員排班的舍人,各自站在所引領官員的北麵,東西相對。

又在樓前稍南的地方設置獻俘的位置,獻俘的將校在獻俘位置北麵,刑部尚書奏事的位置在將校北麵,都麵朝北方。

又在獻俘位的西邊設置刑部尚書的受俘位,受俘位麵朝東方。

在內道正中間設置公布捷報等的幾案,幾案朝南;接受公布內容的位置在幾案東邊,麵朝西方;秉承皇帝旨意行事的位置在幾案東北方,麵朝西方;宣讀公布內容的位置在文武官員隊列南邊,麵朝北方。

到了當天淩晨,大將及以下官員進入侍立位站好。

皇帝身穿常服,乘車出宮,登上城樓,坐在禦座上,侍衛們按照常規禮儀侍候。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