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六上_白話明太祖實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白話明太祖實錄 > 第39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六上

第39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六上(2 / 2)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前,元仁宗授予孔思晦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賜四品印。泰定三年,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進言:“孔子後裔承襲上公之爵,官階卻隻有四品,與規格不符,也不符合尊崇先聖的本意。”第二年,孔思晦被晉升為嘉議大夫。至順二年,改賜三品印。到這時,皇上對禮部大臣說:“孔子是萬世帝王之師,其後代的官階隻到三品,與褒崇之意不符。”於是授予孔希學二品官階,賜銀印。孔希學是孔思晦的孫子。

設置磁州及武安縣,隸屬於廣平府。

丙午日,派遣中書省照磨蘭以權帶著詔書前往曉諭廣西左右兩江溪洞的官員和百姓,說:“朕認為用武力平定天下,用文德感化遠方之人,是古代聖明君主威德並施、使遠近臣服的方法。兩江地處南部邊境,風俗質樸,自唐宋以來,黃、岑二氏世代居住於此,亂世時保衛境土,太平時常進貢,這是因為他們能審時度勢,所以才能像這樣。不久前,朕命將領南征福建、平定兩廣,你們未勞煩軍隊就奉印歸降,誠心可嘉。現特派使者曉諭,你們要謹慎履職,傳布朕的旨意,安定百姓。”

蘭以權到達廣西衛,鎮撫彭宗、萬戶劉惟善派兵護送。即將抵達兩江時,恰逢來賓洞人潘宗富搶掠楊家寨居民,蘭以權對彭宗等人說:“我奉詔來安定百姓,見賊不打,就像放虎歸山,怎能保護百姓?”於是督促彭宗等人出擊,潘宗富敗逃,當地得以安定,兩江百姓因此順服。

中書省和禮部商議後決定上奏:天子親自祭祀圜丘、方丘、宗廟、社稷,若是祭祀京師的三皇、孔子、風雲雷雨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先賢等,就派遣官員祭祀。

郡縣應當建立社稷壇,有關部門在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祭祀。

平民可以祭祀裡社的土穀之神以及祖父母、父母,還可以祭祀灶神,這些都記載在祭祀的典籍裡,其餘不應祭祀的神,都要禁止祭祀。

皇上於是曉諭群臣說:“凡是祭祀供奉的禮儀,獻上牲畜和絲帛,敬奉給神明,費用出自自己的府庫,神明必定會欣然接受。像平民百姓用黃紙和線香,也都能與神靈溝通,神靈不會因為祭品菲薄而不享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得來的。如果用國家倉庫中積累的、來自百姓血汗的財物,作為美酒佳肴充實神靈的廟宇,祈求福祉並私自占為己有,神靈是可以被欺騙的嗎?隻有為國家、為百姓祈禱,比如遇到水災、旱災、疾病、瘟疫、戰爭之類的事情,才是可以的。”

丁未日,任命中書省照磨孫安擔任兵部侍郎。

皇上曉諭侍禦史文原吉說:“我近來讓儒者擔任禦史,大概是因為儒者通曉經史,懂得道理,處理政務能把握重要原則,但擔心他們不熟悉禦史台的舊例,你們應該把這些全部告知他們,這樣他們遇到事情或許就有可遵循的依據了。禦史台長官,就如同禦史們的老師,你們不要吝惜對他們的善意引導。”

大將軍徐達的軍隊到達真定,在柳亭與副將軍常遇春會合,調左丞趙庸守衛保定,命令他收服各處尚未歸附的山寨。又命令安吉衛指揮趙興貴前往守衛通州。

辛亥日,順德方冊寨頭目大靴李太子、崖寨府判李伯帖木兒、寧晉水寨鹹劉二等,全都前往大將軍營中投降。

壬子日,將懷柔、密雲二縣的轄地合並到檀州。

癸醜日,任命大都督府都事張明善為吏部尚書,吏部尚書盛原輔為山東行省參政,刑部尚書周禎為禦史台治書侍禦史。

又將永城縣改歸歸德州管轄。當初,永城隸屬於開封,但因距離太遠,不利於管理,分省為此事向朝廷上書,皇帝下旨批準了。

大將軍徐達派遣參隨王成守衛趙州,同時兼管趙州事務。

右丞薛顯在石州追上了原元朝的詹同、脫因帖木兒,將他們打得大敗,脫因帖木兒逃走。

甲寅日,戶部侍郎杭琪說:“近來工部打算征發蘇州、鬆江、嘉興、湖州四府的均工夫來修繕疏浚城池。我確實看到各郡秋季的租稅還沒有繳納,農民正在種麥,農時不可違背,如果讓他們到京師服役,算上往返路途和服役的時間,必定要經過兩個月,這無疑會浪費糧食、妨害農事。何況現在北征軍士的戰襖還沒準備好,也想讓百姓製作,應該對百姓放寬要求,以緩解他們的壓力。”皇上說:“古時役使百姓,使用其一就寬緩其二,既然征收了他們的布帛,怎可再用勞役使他們勞累?”於是停罷四府的均工夫役,隻讓他們製作戰襖供給軍士。

乙卯日,大將軍徐達命令指揮韋正守衛真定的營壘,派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奪取平定州。第二天,徐達從真定出發,駐紮在井陘,原元朝鳳山寨守將李景春派人前來投降。

戊午日,都督同知康茂才攻克河中府。當時解州聞喜縣的百姓勾結原元朝僉事呂德等人占據河中,與張思道聯合兵力拒守。康茂才調遣應天英武衛指揮朱明等人的軍隊攻擊他們,呂德等人棄城逃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將軍徐達等率領軍隊越過固關,到達平定州,命令右丞薛顯攻取亂柳寨,未能攻克,隻得返回。徐達進軍駐紮在新興店,副將軍常遇春巡邏的騎兵擒獲了原元朝右丞湯和卿。

庚申日,徐達抵達壽陽縣,守山寨的頭目郝某前來投降,徐達命令吉右丞鎮守此地,隨後繼續前進,抵達黃次站,俘獲了十五名太原的偵察騎兵,於是分兵扼守榆次。

癸亥日。皇上想要舉行耕藉田禮,曉諭朝廷大臣說:“古時天子耕種藉田一千畝,是為了供給祭祀用的穀物,準備祭祀時的飯食。自從經曆戰亂,這一禮儀就被廢棄了,上麵沒有了教導,下麵也沒有了勸勉。我登基以來,一直在修習先王的典章,而親自耕種藉田是重中之重,所以想首先推行它,以此勸勉天下人。”當時有位監察禦史出列說道:“皇帝親自耕種藉田,那麼重視農業的人就會知曉農業的重要性了。”皇上說:“想要使財物用度不致竭儘,國家經常富裕,鬼神經常得到祭祀,就一定要重視農業吧?所以後稷種植莊稼,才有了《生民》這首詩;周成王廣泛種植各種穀物,才有了《噫嘻》這首頌歌。擁有國家的人,怎能拋棄這些而不加講求呢?”於是命令在明年春天舉行藉田禮。

於是禮官上奏說:“祭祀的禮法規定:為百姓建立的祭祀土地神的社叫大社,帝王為自己建立的祭祀土地神的社叫王社,也叫帝社。鄭玄說王社在藉田之中,《詩經·載芟》的序文說‘春天耕種藉田並向社神祈求’,講的就是這個。另外,《周禮·龠章》記載:‘凡是國家向田祖祈求豐年,就吹唱《豳風》,敲擊土鼓,來讓田畯愉悅。’鄭玄說:‘田祖,是最初教人種田的人,即先農。’漢朝設立官社,漢文帝命令官方祭祀先農,先農就是神農。晉武帝下令恢複大社、王社兩社。北齊和隋朝又將其改稱為先農。唐中宗神龍年間,禮官祝欽明提議,因禮儀典章沒有明確記載,認為先農與社神本是同一神,便隨意進行改動,請求將先農壇改為帝社壇,以符合禮經中王社的含義。到開元年間製定禮儀時,又采納北齊、隋朝的建議,再次稱其為‘先農’。宋朝陳祥道說:‘前代儒者認為王社建立在藉田之中,然而《國語》記載王的藉田由司空清除祭壇、農正陳設藉田禮儀,而曆代所祭祀的隻是先農,沒聽說過祭祀社神。《詩經·載芟》序中所說的春天藉田時祭祀社神,並非指社稷建在藉田之中。’如今考察:祝欽明說‘先農就是社神’,陳祥道說‘社神是社神,先農是先農,藉田所祭祀的是先農,不是社神’。雖然他們的說法不同,但都體現了重視農業、報答根本的意思,這是一致的。至於祭祀先農的禮儀是否與皇帝親自耕種在同一天,禮儀製度上沒有明確記載。隻有《國語·周語》說‘農正陳設藉田禮’,韋昭注解說‘陳設藉田禮,是為了祭祀農神、為農事祈福’。到了漢代,在天子親耕藉田的日子祭祀先農,這一禮儀才開始明確。《漢舊儀》記載:春季耕種時,藉田官祭祀先農,百官都隨從,還設置了藉田令、藉田丞。東漢的藉田禮儀規定:正月開始耕種,常在乙日到田間祭祀先農,先農接受祭祀後,在乙地耕種。從晉代往後,直到唐宋,這一禮儀都未被廢除。政和年間,停止祭祀先農,將其降為中等祭祀,命令有關部門代行祭祀,隻舉行皇帝親耕的禮儀。南宋以後,又恢複親自祭祀先農。元朝雖然商議舉行耕藉禮,卻最終沒有親自施行,祭祀先農也是命令有關部門代理。如今商議在耕種藉田的日子,皇帝親自祭祀先農,禮儀結束後,親自耕種藉田,在仲春時節選擇吉日舉行。”皇帝聽從了這一建議。

皇上用親筆書信召來禦史中丞劉基,說:“前太史令、禦史中丞劉基,世代居住在括蒼,心懷先聖之道。天下剛亂的時候,你聽說我親自率軍到金華,不久又前往建業,就告彆家鄉,舍棄祖宗墳墓,離開妻子兒女,接受聘請而出山,在群雄紛爭尚未平定之時跟隨我。平時你輔佐我治理國家,戰時你就仰觀天象,考察星宿運行,觀測日月光輝,指揮調動軍隊,所到之處無不勝利。從前攻打皖城、攻克九江、安撫饒郡、使洪都投降、奪取武昌、平定處城內部叛亂,你都多有輔助之功。至於彭蠡激戰之時,炮聲震天,如同雷霆在上,各路軍隊大聲呼喊,連鬼神都為之悲號,從早到晚,這樣的激戰共有四次,當時你也在船上,難道不是與我共患難的人嗎?今年秋天得知你失去妻子,帶著幼子回到故鄉,很久都沒到京城,我心裡很是不安。如今天下統一,你應當儘快前來,輔助我成就治國大業,希望不辜負過去共患難的情誼。特意用親筆信表達我的意思,希望你能前來,這會讓我感到十分欣慰。”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六上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