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4066年)春正月丙申初一,皇上駕臨奉天殿接受朝賀,大宴群臣。
宴會結束後,皇帝看到各位功臣在進退時都很有禮貌,就召他們上前,告誡他們說:“在朝廷之中,要以禮為主,人如果有禮,就像衣服有了花紋一樣。朕聽說元世祖命令伯顏、阿術二人平定江南,軍隊得勝回朝之日,元世祖派遣儒臣許衡帶著酒在郊外迎接他們,兩人互相推讓,誰都不肯先喝。伯顏說:‘阿術的功勞應當先商議。’阿術說:‘伯顏的功勞應該最先考慮。’二人相互推辭了很久。許衡感歎說:‘多麼賢能啊!古時有人拔劍擊打殿柱來爭功勞,比起他們來怎麼樣?現在看你們這些人雖然出身於行伍之中,但是前進、後退、應酬、交往,都不違背禮儀法度,朕因此感到高興。你們能始終這樣,何必擔心後世沒有稱讚你們的人呢。’”
皇後在坤寧宮接受內外命婦的朝見,並賜宴。
皇帝下令封京城及天下的城隍神。皇上對中書省和禮官說:“人間有禮樂製度,陰間有鬼神存在,像城隍神這種神,曆代都有祭祀,應該重新加封爵號。”於是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在北京開封府的城隍,封為承天鑒國司民顯聖王,臨濠府為承天鑒國司民貞佑王,太平府為承天鑒國司民英烈王,和州為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滁州為承天鑒國司民靈佑王。五府、州的城隍神都封為正一品,其餘在各府、州、縣的,府的城隍神是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品秩為正二品;州的城隍神是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品秩為三品;縣的城隍神是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品秩為四品。他們的禮服,京都城隍穿的是十二章的袞冕,開封等五府封王的和各府封公的穿的是九旒九章的袞冕,各州縣封侯、伯的穿的是七旒七章的袞冕。命令翰林院裡負責撰寫製誥等文詞的大臣撰寫製文來頒布這件事。
京都城隍的製文說:帝王接受上天聖明的旨意,在天下施行政令教化,必定會有聖人誕生的祥瑞,接受天命的符兆,這是上天顯示不可言說的奇妙之處,是人們的所見所聞無法達到無法知曉)的。神靈掌管善惡,為上天降下祥瑞,也一定是接受了上天的旨意,所以人間有禮樂彰明,幽冥中有鬼神主宰),上天的理和人心,它們的極致境界)是一樣的。朕統治四方,雖然並不十分明智,但替上天治理萬物的道理,實在是銘刻在心中,思考著順應天命,這是神靈所明察而又為上天所眷顧的。君主之道的重大之處,隻在於掌管祭祀神明,這是)上天所推舉的。恭敬謹慎地供奉:應天府城隍神被封為升福侯,這是宋代封給他的爵位和名號。他)聰明正直,聖明到不可測度,本來就有超越高大的城牆和很深的護城河所代表的武力防禦)之外的力量)。世上推崇神靈的人就是這樣,神靈接受於上天的,大概是不可以知道的。現在在剛剛即位執政的時候,和天下一起除舊布新,凡是城隍神,都重新賜予封號。眷顧這使帝王興盛的郡縣,有很多神仙相助,應該加封其神)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明智是精神的本體,就像明亮的光線必然能照耀;靈動是精神的運用,隨著感觸而通達,這固然是精神的特性,也是上天的意旨。管理我們百姓,監察我們國家,享受這盛大的祭祀,永遠沒有止境。主管官員執行。
開封城隍製詞,後半部分改為:眷顧這座名城,它位於天下的中心,是帝王定都的地方。堅固的城防既然在各郡中位居第一,神靈的名號應該比其他地方更為顯赫。可以封他為承天鑒國、司民顯聖王。顯赫就彰顯其靈驗,明察秋毫,無所不照,聖明就達到極致,廣大而能感化萬物,這本就是神的德行,也是上天的旨意。
臨濠的城隍製詞說:眷戀這個鄉土邦國臨濠)之地,這裡實在如同漢高祖的豐沛故鄉一樣。朕從行伍出身,成就大業,都是神明暗中相助,怎麼敢忘記初心。可以將他封為承天鑒國、司民貞佑王。忠貞就沒有二心,坦誠表明睿智而沒有私心,護佑就降下祥瑞,向上感應通達。都像是在眼前。
太平城的城隍神製詞說:眷顧這座名城,雄立在長江之表。朕最初乘舟渡過長江,首先停駐在這間祠廟中,多次祈禱,神靈告知的話沒有變化,應該封為承天鑒國司民英烈王,英是指發揚精華,烈是指顯示威嚴顯赫。
和州的城隍神製詞說:這裡是名城,雄偉地屹立在江水的右邊。朝廷的軍隊來到這裡,屢次獲得成功,如果不是神明相助,怎麼能達到這個地步呢?應該封他為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靈”是說使他的威德顯揚於顯著的地位,“護”是說使他的福澤及於保衛國家的安寧。
滁州的城隍製詞說:顧念這座名城,雄鎮淮河東部。朝廷的軍隊初次駐紮在這裡,作戰勝利後安居樂業,成就這樣偉大的功績,實在是神靈在保佑。應該封它為“承天鑒國司民靈佑王”。靈驗是說神明的威靈非常顯著,保佑是說神明的福澤使人平安順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各府的城隍神製詞說:鑒於這座郡城,是神靈所管轄的地方,應當封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威嚴則光輝照耀顯赫盛大,神靈則感應交通不受限製。
對各州的城隍製詞說:眷顧這座州城,由神靈主宰,應封城隍)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靈是指隨時感應而通達民意),佑是指賜給善人福祿。
各縣城隍製詞說:眷顧這個縣城,是神靈所掌管的地方,你們)顯赫的靈感應驗非常顯著,普遍施加福澤,應該封你們)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顯現出來,那麼威靈就會非常顯著;護佑眾生,那麼福澤就會普遍施加。
這些封賜的起始和結束的言辭,都與京都城隍廟的相同。隻是針對我國的情況),在各郡就改稱為針對我郡的政事,在各州縣就改稱為州政、縣政,而享受這盛大的祭祀,在郡、州、縣就都改稱為享受這盛大的祭祀。
丁酉日,指揮曹崇等人討伐紅蓮溝的山賊,平定了他們。
大將軍徐達派遣指揮張煥率領一萬士兵攻取孟州山寨,指揮潘敬率領三千士兵去攻打管州大王川。又派指揮韓溫率領指揮常守道等人的軍隊討伐亂柳寨。派參隨喬德源署理朔州,李顏署理沁州,王彥良、李茂、朱珍等署理霍州及靈石、洪洞等縣。
在城南門外建立祭祀眾神的享祀所,中間是五間殿堂,朝南,東西兩邊是各七間廡房,西北邊是五間廚房、庫房,庫房後麵是三間宰牲房。
庚子日,皇帝在奉天門召見元朝舊臣,詢問他們元朝政事的得失。馬翼回答說:“元朝擁有天下,是因為寬容而得到,也是因為寬容而失去。”皇上說:“因寬宏大量而得到天下,這我聽說過;因寬宏大量而失去天下,這我還沒聽說過。走路走得太快就會摔跤,拉弓弦拉得太緊就會崩斷,民眾的生活太緊張就會導致動亂。居於上位的人,道理上應該采用寬厚的政策,但隻說寬厚能得到眾人的支持,而不說寬厚也有失策的地方。元朝末年的君臣沉迷於安逸享樂,最終導致國家淪亡,他們的過失在於放縱鬆弛,實際上並非寬容。大致說來聖明帝王的治國之道,寬鬆但有節製,不把放棄不管當作寬鬆;簡易但有節度,不把輕慢當作簡易,施行得恰到好處,就沒有弊病了。”
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等率軍到達太原。
辛醜日,命令天下:凡是祭祀典章中的神隻,有關部門都要按照規定的時間舉行祭祀。那些不在祭祀典章之內,但常常對百姓有功德,事跡顯著的祠廟,雖然不進行祭祀,但這些祠廟禁止人們拆除毀壞。
元朝靖江總帥張榮率領他所統領的一百名士兵前來歸降,下詔令把這些士兵交付給平章胡廷美,授予張榮北京千戶所鎮撫之職,賞賜他春季、夏季的衣服各一套。
癸卯日,指揮張煥攻克孟州四底寨。
甲辰日,又把濟寧府的虞城縣隸屬於歸德州。征召浙江行省的參政蔡哲擔任中書省參政。
乙巳日,皇帝下令在雞籠山建立功臣廟。詔令中書省大臣說:‘元朝末年,政治混亂,災禍殃及百姓。朕在臨濠起兵,來安撫家鄉父老,接著率領各位賢才渡過長江,隨後向西攻取武昌,向東平定姑蘇,向北進軍中原,向南平定福建、廣東,經過十六年,才統一天下。每當想起各位將領,他們為我捐軀赴難,竭儘全力,開拓疆土,有些人與我一起奮鬥卻沒有看到最終的成功,有些人建立功勳卻沒有得到回報,追思他們的功勞,我就感到痛心。他命令有關官員在雞籠山建立功臣廟,按照功臣們的封爵排定次序,製作他們的塑像來祭祀他們。哪個人不會死呢?但死了卻能聲名永不磨滅,才是值得敬重的。像諸位將領,活著時樹立了忠誠勇敢的節操,死後有無窮的榮耀,身雖死而名聲永遠不會磨滅。’
大將軍徐達傳檄給河南左丞何文輝,讓他帶兵跟隨出征,還命令他留下五百士兵駐守河南。
當塗縣百姓孫添的母親鄭氏、黎德旺的妻子陶氏,都是因為年紀輕輕丈夫就去世而守節。有關部門把這件事上報給皇帝,皇帝下詔在她家門前立牌坊,題名為‘貞節’,免除她家的賦稅徭役,並下令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夜裡,月亮侵犯井宿。
丙午日,指揮使韓溫攻破了亂柳寨。
丁未日,皇帝祭祀太廟。讓功臣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配享太廟。在太廟的庭院中設立六間青布帷帳,在裡麵設置配享功臣的牌位。每個牌位前用籩和豆各兩個,盛放栗子、牛肉乾、醃葵菜、鹿肉醬;簠和簋各兩個,盛放黍米、稷米、稻米、高粱米、羊、豬的牲體各一個,派遣官員分彆進行獻祭。在分獻的禮儀中,皇帝施行亞獻之禮。即將結束時,分獻官各自到罍洗處洗手,清洗酒爵並酌酒,各執事官都在酒爵中斟酒。獻官走到第一位功臣的神位前,進香,獻上酒爵,各位執事官各自到各個神位前獻上酒爵,讀祝官讀完祝文之後,獻官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在正式祭祀文德祖廟時說:“時間正值初春,祭禮莊重,特來祭獻,恭敬地用犧牲、甜酒等眾多祭品,恭恭敬敬地來到德祖廟前,來表達追思仰慕的情感。”懿祖、熙祖、仁祖這三座宗廟的祭文一同用來祭祀配享的神主。祝文說:‘朕在孟春時節,恭敬地舉行宗廟祭祀,追念忠烈之士,他們輔佐朕成就了開國大業,現在用犧牲和美酒,陳列在太廟的庭院裡。英靈好像還活著,希望你們能夠享用祭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將軍徐達命令右丞薛顯統領寧國、長興、宜興以及順德、澤、潞等地的軍隊,攻打桃花、蟻尖等山寨,命令參政傅友德率領步軍、騎兵巡視太和嶺的西北方向,都督副使顧時率領步軍、騎兵巡視太和嶺的東北方向。
戊申日,在此之前,皇上認為太歲、風雲、雷雨以及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山川、城隍各位神靈,隻在京城南郊合祭,各位神靈享受祭祀的地方,沒有專門的祭壇來祭祀,這不是尊崇敬重神靈的做法。命令禮官考察古代製度後奏聞。到這時,禮官上奏說:‘太歲是十二辰之神。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歲”這個字是由“步”和“戌”構成的,木星一年移動一次,曆經十二辰就環繞天空一周,就像行走一樣。從子到巳為陽,從午到亥為陰,這就是所謂的太歲十二神。陰陽家的學說中又有十二月將、十二時所對應的神,像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衝之類的神,雖然沒有被常見的經典記載,但曆代都在使用。唐朝、宋朝的官方祭祀典籍中沒有記載它被列入祭祀的禮儀製度。元朝每次有大規模的興建工程時,就在太史院祭祀太歲、月將、日直、時直。至於風師、雨師的祭祀,在《周禮》中就有記載。秦、漢、隋、唐各朝也都有祭祀。天寶年間,又在雨師之後增設雷師,於是將風師、雨師、雷師的祭祀升為中祀。宋朝、元朝沿用了唐朝的製度。又查考:五嶽、四鎮、四海、四瀆的祭祀,虞舜在四季中間的月份巡狩而祭祀四嶽。東嶽叫做泰山,是四嶽所尊崇的,所以又叫做岱宗。南嶽叫做衡山,西嶽叫做華山,北嶽叫做恒山,但是沒有提到五嶽。《王製》上說:“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包括五嶽和四瀆。”這才開始有了五嶽的稱呼。大概是因為中嶽嵩山與之並列的緣故。另外,《周官·小宗伯》記載:“在四郊設壇祭祀四方名山大川。”鄭玄說“四望”指的是五嶽、四鎮、四瀆。四條大川,就是長江、黃河、淮河、濟水。所謂四鎮,東邊的叫沂山,西邊的叫吳山,南邊的叫會稽山,北邊的叫醫無閭山。《詩序》又說天子巡守時祭祀四嶽、黃河、大海,那麼就又有對四海的祭祀。大概天子在四方舉行望祭,無所不通,而山嶽、海瀆在諸侯的封地之內,諸侯也各自按照自己所在的方位祭祀它們。秦朝廢除了分封製度,五嶽四瀆都由祠官管理。等到漢朝又分封諸侯的時候,那麼諸侯各國各自祭祀自己封地內的山川,天子不再參與其中了。漢武帝時,諸侯的封地有的被分割,有的被廢除,五嶽都在天子的領地之內。漢宣帝在位時,五嶽四瀆才開始有使者拿著符節、奉行祭祀的禮儀。從魏朝到隋朝,五嶽大山、四海大川都在它們所在的地方建立祠廟,命令有關部門進行祭祀。唐宋時期的製度,有命令本轄區刺史、縣令進行的祭祀,有趁著郊祭而遙望祭祀的祭祀,還有派遣使者進行的祭祀。元朝派遣使者祭祀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分東、西、南、北、中五條路線。天下山川的祭祀,《虞書》說:“要對山川進行望祭,對眾神進行遍祭。”《周頌》裡說:“招來安撫眾神。”《周禮·小宗伯》記載:祭祀山川、丘陵、墳衍,都要依據它們各自所在的方位。《王製》規定:凡是小的山川,它的祭祀等級比照伯、子、男的規格。劉向說山川能夠孕育萬物,產生雲雨,降下潤澤,種類有數百種,所以地位和伯、子、男相同。那些在諸侯封國內的名山大川,諸侯又自行祭祀,比如楚國祭祀睢水、漳水,晉國祭祀惡池,齊國祭祀配林,都是這種情況。’
秦朝廢除了封建製,那麼祭祀山川的權力就都掌握在祠官手裡了。
從漢、唐一直到宋、元,除了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的祭祀之外,還有對其他山川的祭祀,不單單是五嶽四瀆。
城隍的祭祀,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先儒認為既然已經有社神了,就不應該再有城隍神。
所以唐代李陽冰在《縉雲城隍記》中說,城隍神的祭祀在典章中沒有記載,隻有吳越地區有。
然而成都的城隍廟,是太和年間李德裕修建的,張說有一篇《祭城隍文》,杜牧有一篇《祭黃州城隍文》,可見並非隻有吳越一地這樣。
另外,蕪湖的城隍廟建於吳赤烏二年,北齊慕容儼、梁朝武陵王祭祀城隍神的事,都被寫進史書裡,並非隻在唐代才有。
宋朝以來,城隍神的祭祀遍布天下,有的被賜予廟名匾額,有的被頒發封爵,甚至還有牽強附會的情況,各自指定一個人作為城隍神的姓名。
像鎮江、慶元、寧國、太平、華亭、蕪湖等郡邑,都把當地的城隍)當作紀信,龍興、贛、袁、江、吉、建昌、臨江、南康等地)都把當地的城隍)當作灌嬰,就是這樣的。
漢代的《祭荊州城隍文》說:‘帶來和諧並產生萬物,輔助上天培育人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九齡的《祭洪州城隍文》說:‘城隍是洪州城)的保護神,百姓都依靠城隍的庇佑)。’
那麼前代推崇祭祀的意義就存在了。
如今國家剛剛建立的時候,曾經把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以及天下的山川、京都的城隍和天下的城隍,都在京城南邊祭祀,祭祀的場所,既不是專門的祭祀之地,又有屋宇而沒有壇場,不符合禮儀的要求。
考察唐朝的製度,在立春後的醜日在城東北方向祭祀風神,在立夏後的申日,在城東南方向祭祀雷神和雨神。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天地萬物的生長,靠風來吹動,靠雨來滋潤,靠雷來觸發,陰陽的變化,本來是一氣的作用,而分彆在不同的時節祭祀,非常違背祭祀的本意。
至於大海、山嶽的神靈,它們的氣息也是流通暢達的,哪裡有什麼限製阻隔呢?
現在應該把太歲、風雲雷雨等各位天神合在一個壇裡祭祀,把嶽鎮、海瀆以及天下的山川、城隍等各位地神合在一個壇裡祭祀,春秋兩季專門進行祭祀。
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確定在驚蟄、秋分日祭祀太歲諸神,在清明、霜降日祭祀嶽瀆諸神。
祭壇位於高高的土山上,麵向南方,四周有圍牆環繞。
天壇高為二尺五寸,方圓二丈五尺,四麵都有台階,向南的台階有五級,向東、西、北的台階有三級。
祭祀天神時,太歲、風、雲、雷、雨這五位天神),都麵向南方設置神位,都用一頭牛作祭品,竹籩和木豆各八個,簠和簋各兩個,酒樽三個,絲帛一匹,音樂使用雅樂。
祭祀的禮儀是,祭祀的前一天,皇帝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前往天壇視察祭祀所用的牲畜,前往神廚,視察鼎鑊、洗滌用具。
到了冬至日的清晨,皇帝的車駕來到舉行祭祀的大次臨時休息的大帳篷),皇帝戴著通天冠,穿著絳紗袍,侍儀司官員奏報一切都已準備妥當。
太常卿引導皇帝來到禦座前,迎神,協律郎舉起指揮用的旗幟,演奏中和之曲。
太常卿上奏說:‘恭敬地準備好祭祀用品等),請開始祭祀之事。’太常卿)行再拜之禮,陪祭的官員也都行再拜之禮。
獻上帛,舉行第一次獻酒禮,樂工演奏《保和》之曲。
皇帝走到盥洗的位置,將圭插入腰間,洗手並擦乾,取出圭,走到洗爵的位置清洗爵,走到酒尊的位置酌取醴齊,走到風雲、雷雨神位前上香,放帛,樂工奏起安和之曲。
祭酒,把酒灑在地上;放下酒杯,趴在地上;拜兩次。
接下來再到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神位前,都像上麵的儀式一樣進行祭祀。
皇帝開始祭獻,第一壇祭獻進行到將近一半時,分獻官開始行禮,前往盥洗的地方洗手擦臉,到洗爵的地方洗刷酒爵,到酒尊之處舀取酒,到各個神位之前獻上布帛、獻上酒爵,行兩拜之禮。
皇帝初獻完畢,禮儀結束後,走到讀祝位,跪下,讀完祝文,俯身伏地,起身,拜兩次,回到原位。
進行亞獻之禮,演奏《肅和》之曲。
各個祭壇掌管祭祀的官員將笏板插在腰帶間,向祭器中斟酒,太常卿上奏請求眾人)行再拜之禮。
進行終獻禮的時候,演奏《凝和之曲》。
各個祭壇掌管祭祀的官員將笏板插在腰帶上,向祭器中斟酒,太常卿上奏請求眾人)行再拜之禮。
飲福酒,接受祭肉,太常卿引導皇帝來到飲福受胙的位置,行兩次拜禮,跪下,把圭插入腰帶表示恭敬),祭酒,飲福酒,接受祭肉,抽出圭,俯身伏地,起身,再行兩次拜禮,回到原來的位置。
分獻官、陪祭官都拜了兩拜。
撤去祭祀用的籩豆等禮器時,奏樂。
演奏《壽和之曲》。
掌管祭祀的官員各自撤下盛祭品的豆器。
送神樂演奏《豫和》曲,皇帝行再拜之禮,在位的官員也都行再拜之禮。
遙望焚燒祭品的地方,樂隊奏響名為《熙和之曲》的樂曲。
太常卿奏請皇帝前往望燎位,讀祝官捧著祝文,掌祭官捧著牌位、神位、帛、祭品各自前往燎壇。
燎祭結束後,奏《禮畢》樂曲,返回大的臨時休息處。
它的樂章是:迎神的時候唱:“在這個良辰吉日,按照典章的規定獻上祭品。太歲尊神,掌管著雷雨風雲。明亮的神靈啊,能明察我的內心。恭敬地)迎候神靈降臨),虔誠地)迎接神靈到來),希望神靈)降臨享用祭品)。”
獻上絲帛時,要唱道:“神靈的旗幟降臨此處,有著顯赫的威嚴。精誠專一的念頭,可以暗中貫通神靈,即使是幽冥和光明的世界也不會違背。筐子裡有禮物,東西少而且微薄。神靈啊,請留下來享用祭品。”
初次進獻祭品時)說:“神靈啊,請留步,我)有進獻的祭品)您一定會接受。在祭祀開始的時候,獻上這美酒。早晨的陽光剛剛升起,祥瑞的征兆順應時節出現。用什麼來勸酒呢,就演奏高雅的音樂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亞獻唱:“我們的祭祀是什麼,獻上這犧牲。於是斟上醴酒,再把酒杯舉起獻上。盛大眾多的樣子如同就在眼前,宴飲安樂。希望能略微表達我的心意,與神明相交。”
終獻時唱道:“執事恭敬嚴謹,祭品豐富,用於祭祀。祭祀用的黍稷不香,隻是要把心意展現出來。獻上這些美酒,完成我平時的祭祀。神靈會來享用祭品,永遠歡樂啊。”
撤去祭品時說:春天祈求福佑,秋天報答神靈,都是為了我們的百姓。我們百姓的生活,依賴於你們的神靈。神靈保佑,安寧到來。祭祀結束,神明非常高興。
送神時唱道:“三次獻酒的禮儀結束,演奏九曲的樂章。神與人和諧共處,一起宴飲,一起歡樂。雲車風馬,靈光閃耀。抬頭遠望並沉思,那高遠空曠的天空是多麼遙遠啊。”
望著祭火說:“俎豆已經撤去,禮樂已經結束。神靈的雲車已經遠去,我要追隨到哪裡去呢?通過仰望上天)、舉行柴燎之祭,希望或許能夠使神靈)感應溝通。氣候和順,年歲豐收,這都是神靈的功勞。”
祭祀地隻時,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並列,麵向南方。
依次是鐘山、江東、兩淮、兩浙、江西、湖廣、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北平、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海北、左右兩江山川的神靈,以及京都各府的城隍、外邦山川的神靈,都東西相對。
祭位上都用一頭牛犢、一隻羊、一頭豬,籩和豆各八個,簠和簋各兩個,酒樽三個,帛一匹,音樂使用雅樂。
樂章《迎神》說:“吉祥的日子,美好的時辰,祭祀的典禮按規定舉行。隻有大地之神,眾多神靈紛紛呈現。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山川、城隍神。在國內包括中國,對外延伸到四方各地。光明偉大的神靈啊,明察我的內心。我在這裡等候迎接,來享用這些祭品。”從奠帛以下的儀式都與祭祀太歲諸神相同。
確定翰林院的官製:承旨為正三品官階,學士為從三品官階,侍講學士為正四品官階,侍讀學士為從四品官階,直學士為正五品官階,典簿為正七品官階。
待製是從五品官職,修撰是正六品官職,應奉是正七品官職,編修是正八品官職,典籍是從八品官職。
任命侍讀學士朱升為翰林學士,任命陳??、詹同為直學士。
設立河間、長蘆、河東、陝西二都轉運鹽使司,任命周禎為河間、長蘆轉運使,任命朱珍為河東、陝西轉運使。
設置廣東、海北鹽課提舉司,提舉為從五品官職,同提舉為從六品官職,副提舉為從七品官職,吏目為相關官職)。
裁減統計工作。
廣東提舉司所管轄的十四個鹽場,每年辦理食鹽四萬四千六百三十一引多;海北提舉司所管轄的十五個鹽場,每年辦理食鹽二萬七千九百二十二引多,每一引的重量是四百斤。
己酉日,擴廓帖木兒的部將知院蔡孟周率領他的部下六十多人、七十多匹馬前往崞州投降。
庚戌日,命令都督孫遇仙等十八人祭祀天下的嶽鎮、海瀆之神,每人賜給冠帶和兩套衣服,十兩白金,十五石米。
這一天,皇上穿著皮弁服駕臨奉天殿,禮官將香和祝文進呈上來,皇上親自簽上自己的名字,把香和祝文交給使者,百官穿著公服將使者送到中書省,使者隨即行香,用黃金製作盒子來存放香和祝文,還有兩麵黃綺幡,以及白銀。
二十五兩銀子,用來購買祭祀所需的物品,祭祀用的牲畜用牛、羊、豬太牢),祭祀用的帛按照各方的顏色青、赤、白、黑、黃)來準備。
祝禱的祭文說:“東嶽啊,您的神靈廣大無邊且充滿英靈之氣,參與和協助天地的化育之功,處在東方的位置,是五嶽中的首位。等到它龍)吐出微小的雲朵,不到一個早晨就能使天下降雨。滋潤莊稼,使百姓得以生存,功績流傳於世。曆代的帝王,都重視祭祀的典製,有的親自前來舉行祭祀,有的派遣使者來表達誠意。我承受天命,開創宏偉的基業,按照禮儀應當進行祭祀。如今國家治理尚未完備,新歸附的民眾還沒有安撫,朕)有時在朝中謀劃治國之策,有時外出視察軍隊,因此派遣使者,來表明朕的心意,希望神靈明察。”
西嶽華山說:“我的神氣與西方的金石之氣相通,位於西方的兌位,高峻地屹立在那裡,能生產萬物,養育百姓,功德澤被人間。”
南嶽衡山說:“聖明的祝融等山峰,鎮住南方大地,高大峻拔,德行與南方相配,滋長萬物養育百姓,功績澤被世間。”
北嶽山神)說:“隻有神靈能鎮守並州,監臨代地,屹立於北方,主宰陰陽的始終交替),美德顯著且由來已久,養育百姓,使物產豐盛,功績覆蓋天下。”
中嶽神說:“神靈啊,嵩山是您長久居住之所,它彰顯著這中央之區。中嶽嵩山,五嶽為依,群山環繞,養育百姓,孕育萬物,功勞遍及天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東海說:“隻有您這位神靈使百川歸宗,涵育深廣。神靈彙聚於北方之德,潤澤繁衍東方之宗族,滋養萬物、養育百姓,功績澤被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