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4066年)五月初一甲午日,發生了日食。更改英陵的名稱為皇陵,設立皇陵衛來守衛它。
派使者拿著詔書曉諭吐蕃,詔書說:‘從前我們的帝王治理中原,用最高尚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百姓相處和睦,推廣到四方的少數民族,沒有不安定的。’以前胡人竊取占據中原地區,長達一百多年,禮儀倫常顛倒混亂,凡是有正義感的人,誰不感到憤怒?近年來,胡人的君主政事敗壞,各地紛亂如雲,各路英雄豪傑紛紛爭奪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於是命令將領率領軍隊,平定了全國,臣民推舉擁戴我,讓我做天下之主,國號是大明,年號是洪武,效仿先王之道,使百姓安居樂業。隻有你們吐蕃,在西部建立邦國,現在中國已經統一,恐怕你們還沒有聽說,所以特此下詔書告知你們。’使者到達吐蕃後,吐蕃沒有立即歸順。不久又派遣陝西行省員外郎許允德前去招降、宣諭他們。
大將軍徐達的軍隊回師到達紅城,右丞薛顯從明沙州,帶著所俘獲的王保保部將毛祥以及知院尹鐸、李遵正、郭英、左丞董信、任弘等人,還有兩千多匹馬,來到徐達的軍隊中。
丁酉日,大將軍徐達率領軍隊從蕭關出發,隨後攻下了平涼。父老鄉親們相繼拿著羊肉和美酒來迎接他。派遣指揮儲秭前往隆德、靖寧,與指揮吳岍、陳壽一起收服尚未歸附的山寨,又派遣叚答剌罕、參政麻毅等人招撫華亭等地。指揮朱明攻克延安,於是就讓朱明駐守延安。
戊戌日,端午節,皇帝在太廟舉行祭祀。
辛醜日。張良臣獻出慶陽歸降。當初,張思道在慶陽,聽說朝廷的軍隊攻克了臨洮,害怕地逃跑到寧夏,並且讓他的弟弟張良臣和平章政事姚暉守衛慶陽。李思道到了寧夏,和金牌張等人一起被擴廓帖木兒抓住了。大將軍徐達攻克平涼之後,就計劃奪取慶陽,命令禦史大夫湯和派遣軍隊前往徑州,另外派遣指揮張煥率領騎兵偵察巡邏慶陽。恰逢和部下將領謝三派人招攬良臣,因為他的哥哥被抓了,於是謝三獻出城池投降。良臣勇猛而且善於作戰,軍隊裡的人都稱呼他為小平章。
製作了一枚小玉璽,上麵的文字是‘奉天執中’。
壬寅日,都督僉事陳德率領軍隊攻打裡店買的哥即保寨,將其占領。
癸卯日,夏至,在方丘祭祀皇地隻。正壇第一層設置皇地隻神位在正中間,麵向南,用黃色玉琮,用黃色帛。第二層設立五嶽的神位在東邊,四海的神位在其次,五鎮的神位在西邊。祭祀四瀆時,祭牲用一頭純色的小牛犢,祭祀五嶽、五鎮時,祭祀用的帛各用五匹,祭祀四海、四瀆時,祭祀用的帛各用四匹,都用它們各自所在方位的顏色。在散齋的那一天,皇帝備好車駕到天下神隻壇祭告。正祭時的祭儀、祭品、禮樂都與圜丘祭祀相同,隻是將望燎改成望瘞。望祭瘞埋的儀式與社稷壇相同。祝辭說:“我承蒙上天眷顧庇佑,平定天下,成為億兆百姓的君主,如今正值夏至,萬物都已成熟,恭敬地獻上玉帛、犧牲、糧食和各種祭品,舉行祭祀,向您稟告。”它的樂章中迎神曲唱道:‘大地的德行深厚廣博,萬物憑借它而生長。’順承上天的旨意而按時行事,國家就會)廣大昌盛而且安寧。莊重嚴肅的天帝啊,功業教化順遂天成。皇帝駕臨方丘,恭敬地舉行迎神之禮。祭祀地隻時進獻玉帛的唱詞是:‘大地有四方,用大琮來象征;大地有正色,用黃色的玉帛來象征。’恭敬地存在心中,於是進獻於是奉送。將祭品放在幾案上,銅鏡中映出身影,光彩奪目。進獻俎時,樂工歌唱道:“獻上毛色純正的公牛,這是還沒長角的小牛。”烹飪的事情已經很嚴謹了,那麼俎豆這些禮器也應該很嚴肅地對待。登上神壇明薦祭品,神光下照。眷顧保佑國家,人們)隻懷著忠誠之心報效國家)。初獻唱詞說:‘午是盛陽,陰德初萌。’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合,萬物生長繁榮。吉利的日子,美好的時辰,明確的祭祀就要進行。向神靈獻上醇厚的美酒,展現祭品的清潔。亞獻進行亞獻祭祀的人)說:您的)恩澤廣大無邊,道德完美足以承載萬物。山嶽依靠他),海洋和河流都依賴他。百姓依靠水土生活),既安定又太平。斟酒以表虔誠,您的)功德非常偉大。最後獻酒時說:我以平庸渺小的資質,擁有這樣廣大的國土,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這是)仰仗上天)保佑扶助。皇帝尊崇父母,群臣歡呼雀躍,八音宣揚,一起進獻美酒。徹除祭器時說:祭祀用的純色牲畜放在砧板上,竹製和木製的祭器中盛有祭品。他的神靈感應迅速,不僅僅是為了享用飲食。登堂而唱的歌才結束,進獻祭品於是完畢。執事人員恭謹奉行,始終保持嚴肅認真。送神時唱道:神靈的變化沒有定規,奇妙的作用難以估量。他的功績顯赫卓著,他的祭祀長久不斷。車輪飛轉,車如龍鳳飛翔。拱手拜送叩頭至地,瞻仰聖顏領略餘光。望著埋葬祭品的地方)說:‘祭祀所用的犧牲、甜酒、布帛,祭後的食品都已準備齊全。’把它)埋在坑穴裡,以通達坤靈。在陰處奉祀神明,按照禮法舉行祭祀。踮起腳尖遠望,隻見厚土寬廣平坦。禮儀完成後,皇帝回宮,率領百官到太廟,用豬牛羊三牲和美酒祭祀。皇帝回到奉天殿,百官舉行慶成禮。祭祀完畢後,皇上駕臨便殿,對侍臣說:‘上天的旨意,我不敢知曉。’古人曾說:‘天命不可改變。’又說:‘天命沒有恒常。’把難以長久保住的天命,交給驕橫放縱、荒淫無度的昏庸君主,怎麼會不失敗呢?我曾經翻閱典籍,看到前代的帝王,在舉行祭祀的時候,如果誠敬有不到的地方,一定會導致不尋常的災禍,上天的旨意也會隨之改變。每當想到這些,心中就感到憂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將軍徐達率領軍隊從平涼出發,第二天到達涇州。
乙巳日,皇上親臨鐘山,回來的時候,從獨龍岡步行到淳化門,才騎馬進入,皇上)對身邊的侍臣說:“朕很久沒有到農田中巡視)了,剛才看到種田的人冒著酷暑辛苦地耘田,因此憐憫他們的辛勞,不知不覺就徒步走到了這裡。”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各種需求都是由農業產出的,他們農民)像這樣辛勤勞作,作為治理百姓的官員也曾經憐憫顧念過他們嗎?況且大家都是人,有些人身處富貴之中,卻不知道貧賤之人的艱難,古人常常以此為戒。身穿綾羅綢緞,應該想到織女的辛勤;食用糧食,應該想到農民的辛苦。朕因為這個緣故,心中不禁感到悲傷。
丙午日,把十一萬件戰襖賞賜給北平、山西、陝西戍守的軍士。皇帝召見孔克仁等人賜座,然後說:“昨天到鐘山,我讓侍衛侍從先去,其中有一個小僮仆,也在前麵奔跑,我記住了他的名字。今天把他叫來,展示給我的兒子們看,說:‘這個小仆人跟你們年齡差不多,已經能奔走服役了。’你們不可倚仗著年紀小就懶惰不學習,應當從早到晚勤奮努力才對。朕的意思是擔心他們處在富貴的環境中,貪圖安逸享樂罷了。”克仁回答說:‘陛下您說的這番話,就是《無逸》中的告誡啊。’
戊申日,張良臣又占據慶陽叛變。當初,張良臣投降時,派他的參政花某去見大將軍徐達,獻上了軍民數人。不久又派他的知院李克己、葛八來進獻馬匹數匹。徐達派遣右丞薛顯率領五千騎兵、六千步兵,與俞克己等人奔赴慶陽。等到薛顯到達的時候,良臣出來迎接,趴在道路的左邊,假裝謙卑,用來表示歸順。到了傍晚,就派軍隊去劫營。我軍沒有料到他們叛變,被他們衝擊得潰敗,指揮張煥被他們)抓住,薛顯受傷逃了回來。徐達對眾將領說:‘皇上英明,能洞察萬裡之外的事情,今天的事情,果然就像前些日子所預料的一樣。’然而良臣叛亂,隻會自取滅亡罷了,應當和諸位一起合力消滅他。
癸醜日,設置福建行省,將福州、汀州、漳州、泉州、建寧、邵武、興化、延平八府劃歸福建行省管轄,任命中書省參政蔡哲為福建行省參政。皇上告誡他說:‘君子立身處世,沒有比辨彆道義和利益更重要的了。’道義,是保護自身的根本;利益,是敗壞名聲的根源。普通人隻知道追逐利益,卻不知道道義;君子則堅守道義,完全不在乎利益,這就是君子與普通人的區彆。福建地區瀕臨大海,百姓物產富裕充足,外國的船舶往來不斷,私下交往貿易)的人很多。過去的官吏大多被利益誘惑,陷入犯罪之中。現在命令你前往福建,一定要堅守自己的操守,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哲回答說:臣下我憑借淺薄的才德,承受皇帝恩命,怎敢不竭儘公正來報答陛下)。皇上說:‘公就是沒有私心,這就是義;私就是沒有公心,這就是利。’“要做到公正,也不是容易說就能做到)的。”這顆心就像靜止的水、明亮的鏡子一樣,沒有絲毫的私心雜念拖累,然後再去處理事情、衡量事物,就能做到豁然開朗,沒有任何阻滯。如果心裡稍微有一點不滿,就不能算是公正了。你應該好好努力。
甲寅日,命令江西各行省以及直隸府州製造一萬件鴛鴦戰襖。
大將軍徐達派兵攻打慶陽。在此之前,右副將軍馮宗異、參政傅友德聽說張良臣叛亂,率領軍隊從臨洮來到涇州,禦史大夫湯和也率領他的部隊前來會合。到這時,徐達擔心他們的黨羽相互煽動支援,於是先派兵截斷他們的出入之路。平章俞通源率領精銳騎兵攻打西邊,都督副使顧時攻打北邊,參政傅友德攻打東邊,都督僉事陳德攻打南邊。
乙卯日,大將軍徐達派指揮曹崇護送李思齊到京城,將所繳獲的臨洮銀印一枚、白金五千兩、黃金一百兩送到陝西行省。
丁巳日,又命令各行省製作一萬件有五彩花紋的華美戰衣。
辛酉日。詔令凡是應季的新鮮食物,太常寺要先進獻到宗廟,然後才進獻給皇上享用。
禦史中丞章溢去世。章溢,字三益,是處州龍泉人。他剛剛出生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像鐘聲一樣。等到他長大以後開始學習,他的聰穎遠遠超過常人。章溢生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的侄子章存仁曾經被賊寇抓獲,章溢挺身而出進入賊寇當中,用計謀使侄子脫身。當時到處都有盜賊興起,百姓沒有安定的居所,章溢召集同鄉百姓組成軍隊,保衛家鄉。龍泉有百姓被賊人誤導的,處州路判官出兵,想要將他們全部殺死,章溢勸說元朝的守將石抹宜孫,這些百姓才得以幸免。宜孫因為章溢有才能和見識,讓他參與商議軍事,章溢跟隨他討伐平定慶元等地的賊寇有功,多次被授官,直至擔任浙東元帥府僉事。章溢都推辭不接受,說:‘我隻是聚集眾人保衛家鄉罷了,難道是為了榮譽名聲考慮嗎?’不久,郡中日益混亂,章溢知道自己無法挽救,就解散了部下,退隱在匡山中,自稱匡山居士。等到皇上攻克處州以後,章溢為了躲避戰亂逃到福建。庚子年,有人推薦章溢,皇上就派使者帶著束帛去征召章溢和青田的劉基等人。章溢聞命後立即出發,到了建康,皇上與他交談,非常高興,提拔他為營田司僉事。凡是境內有荒蕪不耕的田地,都分給貧民耕種,以方便征收差役和賦稅。章溢曾經生病休假,皇上問中書左司都事張來碩說:‘章溢的病好了沒有?’來碩回答說:‘因為章溢對他的母親念念不忘,思念過度才生了病。’當天就打發他回家省親,還賞賜給他銀子和有花紋的絲織品。癸卯年,朝廷開始設置浙東提刑按察司,提拔章溢擔任僉事,不久又命令他返回處州,代替總製胡深入朝。甲辰日,胡深出兵溫州,命令章溢守衛處州,負責供應軍糧。這一年冬天,章溢升任湖廣提刑按察司僉事。章溢認為荊襄地區有很多荒地,建議分兵屯田,以控製北方,還沒來得及施行,而胡深率領軍隊進入福建時陷沒,處境又陷入驚擾,於是升章溢為浙東按察副使,前往鎮守安撫。章溢辭謝說:‘邊境上的戰事,我至死也不會躲避,但是升遷提拔的任命,我不敢接受。’皇上於是下令仍然讓他擔任僉事。章溢到達後,誅殺了幾個帶頭叛亂的人,民眾才安定下來。丙午日,青田人夏青與福建的偽參政範昌大合兵攻打慶元、龍泉。當時官軍都戍守在浦城,城中的兵力僅夠用來自我防守。章溢召集以前的部下義兵,向他們說明情況,讓他們列柵為屯來抵禦盜賊,盜賊聽說後,不敢來犯。章溢的長子叫章存道,當初以元帥的身份駐守浦城,到這時朝廷特地命令他率領所屬軍隊擔任遊擊。章溢認為父子相繼任職是不合適的,請朝廷罷免章存道的職務。皇上不允許,說:“我正要依靠你們父子鎮守邊疆,怎麼能效仿他人避嫌呢?”官軍戍守浦城,因為糧草供應跟不上而發愁,皇帝命令浙東行省右丞李文忠和章溢商量對策。李文忠打算用處州的糧食前往供應軍隊,章溢認為舟車運輸不方便,而且軍隊所搶掠的糧食很多,請求把這些糧食收歸官府然後平均分配,軍隊的糧食因此得以充足。建寧的守將阮德柔派遣使者表示歸降,眾人懷疑其中有詐。章溢說:‘陳友定占據整個閩地,勢必不能容納他,所以阮德柔是在謀求自我保全的計策,不是欺詐。’把這件事上報朝廷,朝廷下詔允許德柔以原來的官職駐守本郡。命令下達後,阮德柔果然被陳友定兼並。水軍千戶任惟淵、朱仲欽一起戍守青田。恰逢盜賊到來,仲欽因為失去援兵而戰敗,胡深就殺了惟淵。派遣指揮何世明攻打賊寇,將他們打敗。這一年冬天,參政朱亮祖率兵攻取溫州,章溢調遣世明率軍協助他。溫州被平定以後,浙東各郡也都被平定了。胡深請求入朝,皇上沒有允許。等到浙西平定以後,朝廷就派使者去召他入朝。等到李洎入朝拜見,皇帝對他的嘉獎達到了極點。皇帝)告知群臣說:“章溢雖然是個儒生,但他們父子在一個地方儘力效勞,他的功勞不在眾將領之後。”章溢叩頭辭謝,不敢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二天,太祖召見章溢,詢問他征討福建的將領怎麼樣。當時,禦史大夫湯和從海道進軍,平章政事胡廷瑞從江西攻入。章溢回答說:‘兩位將軍前去討伐,按理來說一定能勝利。’但是福建地區向來信服平章李文忠的威信,如果讓李文忠出兵,一起舉事,更加容易成功。皇帝認為他說得對。
自從戰爭開始以來,處州的賦稅增加得很多,百姓深受其苦。章溢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李善長,李善長向皇帝彙報了此事,皇帝下詔書恢複了他們處州百姓)原來的賦稅。浙江行省建造海船,需要大木材,命令處州和各郡共同辦理。章溢說:‘處州、婺州的交界之處,被高峻的山嶺阻隔,即使有樹木鋪就的道路,又從哪裡出去呢?’章溢極力向行省的大臣進言,製止了這件事。
洪武元年正月,皇上即皇帝位,評定了章溢和劉基的功績,並拜他們為禦史中丞,章溢推辭,皇帝不允許,不久又兼任太子讚善大夫。章溢處理政務注重大局,不拘泥於細枝末節。有人把這件事當作話柄來議論)。章溢說:“禦史台是各部門的表率,擔任其官職的人都應當先培養人們的廉恥心,怎麼能隻以搏擊為能呢?”存道曾經率領五千鄉兵,跟隨李文忠進入福建,福建平定後,行省大臣想要讓存道所率領的士兵從海路北上征伐,章溢說:“鄉兵本來就是農民,當初答應他們征伐福建,結束後就回歸務農,現在又征調他們,這是不講信用啊。”行省的大臣不同意。章溢於是向皇帝上奏,請求讓已經進入福建的軍隊回到故鄉,然後將那些曾經參與過反叛的民眾登記為士兵,讓他們跟隨自己北征。這樣一來,就可以一舉確立朝廷的恩德和威勢了。皇帝高興地說:“沒有你,我不能處理這件事。”章溢接受詔令後就出發了。等到他到達時,母親已經去世,章溢)請求朝廷批準他辭官服喪。朝廷沒有同意,於是派遣他的小兒子朱存厚回家辦理喪事。鄉兵集結以後,章存道率領他們向北行進。章溢又上書請求服滿三年之喪,皇帝下詔仍然不允許。不久,章溢又一次上書,言辭更加懇切。皇上說:‘我知道他的想法不會改變,但禦史台和憲司缺少官員啊。’於是批準了他的請求。存道乘船到達昆山後,自己先進入京城聽候安排。皇帝召見他,告訴他說:‘你的父親侍奉我很久,功勞很多,你如果能立功,就不會牽連你的父親。’於是朝廷授予他處州衛指揮副使的官職,派他去上黨戍守。章溢自從母親去世後,非常悲痛哀傷,平常總是恍恍惚惚好像自己不能活下去的樣子,感染疾病越來越嚴重,到這時去世了。訃告傳來,皇帝非常悲痛,親自撰寫祭文,派遣官員到他家祭奠,當時他享年五十六歲。
綏德、葭州的守將孫知院孫院判)、孔榮、關二都到大將軍徐達那裡投降。徐達調遣指揮章存道、朱明等人召集各個鎮所的官軍,分彆守衛該地。
這個月,皇帝下詔追封外祖父為揚王,外祖母為揚王夫人,嶽父為徐王,嶽母為徐王夫人,並且在太廟的東邊建立廟宇,按時祭祀供奉。在這之前祭祀並稟告太廟,之後舉行典禮。皇上恭敬地供奉揚王的神主牌位,皇後恭敬地供奉徐王的神主牌位,各自用犧牲和甜酒進行祭祀。我聽說古代帝王治理天下,首先要親近自己的九族,然後才能讓天下和平,這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是萬世不變的道理。我作為億萬百姓的君主,如果不是祖宗積下德行,怎麼能達到這個地位呢?自從即位以來,已經修建了太廟,一年四季進行祭祀。隻是想到太後的父母,還沒有追加尊號,心中感到愧疚。現在命令禮部官員商議,追封皇帝的外祖父陳公為揚王,皇帝的外祖母王氏為揚王夫人,建立宗廟來供奉祭祀。唉!親屬關係越親近,思念就越深遠;報答的恩情越深厚,禮節就越隆重。希望您的在天之靈,能享用這份撫恤。那祭祀的祝詞是:外孫皇帝元璋,謹以牲醴庶品,致祭於外祖考陳公,外祖妣王氏曰:‘仰承外家之庇,為億兆生民主,未伸崇報,每歉於懷。’現在考察典章禮儀,追封外祖父為揚王,外祖母為楊王夫人。然而,從前的帝王對待外族,都進行封爵、追封,卻沒有建立廟宇來祭祀他們的。隻有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沒有後人祭祀。元璋因為外孫與自己親連骨肉,所以建立廟宇來進行祭祀之事,希望彰顯報答本源的誠意。
徐王的誥命中說:“聽說擁有天下的人,不僅要追尊自己的祖宗,還要讓自己的外戚顯貴榮耀,這是國家的典章禮儀。朕剛剛登基大寶,冊立皇後,感念她的輔佐之功,推及她的親生父母。她的父親馬公,是宿州的世家大族,在家中積德行善,培養出了這樣的賢德之人,這是上天賜予的良緣。如今她已經成為了皇後,要為國家的教化做出貢獻,這是因為她積累了善德,所以是很合理的。可以追封她)為徐王夫人。誥書說:‘我認為皇後德行賢良,母儀天下,都是因為早年接受了母親的教誨,才會有這樣的成就,因此應當追本溯源,為皇後的母親加恩。’皇後的母親鄭氏,早年就貞潔賢淑,嫁給善良之人,生下賢德的女兒,來與我相配,那麼尊崇報答皇後的家族,是禮義上應當做的。況且母親的尊貴是因為女兒,妻子的爵位是跟隨丈夫,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現在也應該以此為準則。可以追封她)為徐王夫人。孝女皇後馬氏,謹奉皇帝的命令,用牲畜、甜酒等各種祭品,向先父馬公、先母鄭氏進行祭祀,我)仰仗承受父母養育的深厚恩情,如今得以)在中宮正位成為皇後),報答本源父母養育之恩)的誠意,常在心中深切思念。現在皇帝追封父親為徐王,追封母親為徐王夫人。前代女子成為皇後的,追封父母,在禮儀中是有的,但還沒有立廟來供奉祭祀。皇帝想到我的父母沒有子嗣繼承香火,所以立下宗廟,讓我來供奉祭祀,以昭顯親近親人的道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揚王姓陳,世代是揚州人,南宋末年跟隨大將軍張世傑,護駕祥興帝駐在南元。至元十六年春天,張世傑與元軍交戰,軍隊戰敗,很多人溺水而死。揚王所乘坐的船也被大風擊破,幸而到達岸邊,他)和同伴們壘起石頭架鍋煮飯吃,不久糧食就吃完了。同一隊伍中的人聽說髑髏山有一匹死馬,想要前去割下它的肉煮來吃。揚王還沒來得及出發,就疲憊至極地睡著了。夢中有一個白衣人對他說:“你千萬不要吃馬肉,今天夜裡會有船來載你離開。”揚王醒來,不相信夢中之事),不久又睡著了,所做的)夢和之前一樣。當時將近半夜,揚王在睡夢中仿佛聽到搖櫓的聲音,有一個穿著紫色衣服的人,用手杖觸碰他的大腿,說:‘船到了,為什麼不起來?’揚王從夢中驚醒,發現自己忽然在船上,見到了之前侍奉的統領官,當時統領已經投降了元朝將領。元朝的將領擔心船太重,凡是有來歸附的人,船一重就把歸附的人扔到水裡。統領憐惜揚王,急忙把他藏在船板下麵,每天拿乾糧和水,從船板的縫隙中悄悄投送給他吃。過了幾天,元軍將領知道了這件事,想把揚王抓起來扔到海裡,忽然刮起了颶風,船像轉輪一樣盤旋,元軍將領非常害怕。統領欺騙元軍將領,說揚王有奇異的法術,向元軍將領)稟明情況後將揚王放了出來。揚王仰麵向天叩擊牙齒,不久風浪就平息了。元朝的將領喜歡吃喝,揚王複又送給他豐厚的禮物,於是得以回到揚州。過了很久,全家又搬到盱眙縣的津裡鎮。揚王沒有兒子,有兩個女兒,長女嫁給了季氏。次女是淳皇後。揚王將季氏的兒子作為繼承人,九十九歲去世,葬在盱眙,到這時被追封為揚王。
徐王,姓馬,是宿州閔子鄉新豐裡人。他)性格剛正耿直,愛護他人,喜歡施舍,救濟他人的急難,就好像怕來不及去做)一樣。看見彆人做不仁義的事,就啟發開導教育他,鄉裡的人都稱他為德高望重的人。元末,徐王為了躲避仇家,全家遷徙到了定遠。到了江、淮地區起兵的時候,馬公計劃回到宿州,就把女兒托付給定遠人郭子興,讓他撫養女兒當作自己的女兒。沒過多久他就去世了,被安葬在宿州的閔子鄉。後來郭子興自稱元帥,招募鄉民為士兵,占據濠州,見到朱元璋後覺得他與眾不同,就把自己托付的女兒嫁給了他,這就是孝慈皇後,到這時被追封為皇後。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二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