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4066年)九月初一,皇帝對朝廷大臣說:“了解彆人確實很難。現在朕屢次下令讓百官訪求賢才,然而所訪求的人往往名不副實,難道不是推舉的人太濫了嗎?”
朝廷大臣回答說:“請求從今以後命令有關部門推薦人才時,一定要詳細列出被舉薦之人已經做過的善事,希望這樣做)不會有虛假不實、過度舉薦的過失。”
皇帝說:“觀察人的方法,從他的小處可以知道他的大處,從他的細微處可以知道他的顯著處;觀察他所不做的事,可以知道他所做的事。隻要嚴格薦舉者的法規,那麼濫舉的弊病自然就消除了。”
廣西行省奏報:靖江、平樂、南寧等府,象、賓、鬱林等州,地域與瑤、僮壯族舊稱)相接,那些處在關隘、關鍵緊要之處的地方,應該設立巡檢司,用來警戒奸詐之人和盜賊。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大將軍徐達的軍隊到達平涼,左丞何文輝從宜祿前來會合。當時徐達受詔令將要返回京城,於是將指揮孫某與指揮餘思明、朱佑等一起留在平涼守衛。命令都督副使顧時率領騎兵攻占靖寧州,派文輝鎮守潼關,接著又派指揮韋正鎮守臨洮,命令斷事嚴某主管開城州,而派前州判馬思忠一同治理開城州事務。
癸巳日夜晚,有顆星大如杯,青白色,拖著光尾,從外屏星出現,向西南方向運行,到天倉星消失。
甲午日,賀宗哲率領他的部眾掠奪蘭州。大將軍徐達派遣右副將軍馮宗異率領步兵騎兵一萬七千人經靖寧前往攻打他。宗哲聽說朝廷的軍隊到了,就從迭烈遜渡過黃河逃走了,宗異於是率領所屬部隊返回。
乙未日,原元朝莊浪州的宣差老關篤堅前往大將軍處投降。徐達命令他仍然暫時代理知州的事務。
右丞梅思祖在邠州擒獲叛將、原元朝參政毛貴等三十人,將他們押送給大將軍,大將軍)把這些人斬殺了。
丁酉日。皇第八子朱梓出生,是定妃達氏所生。
原先元朝的降將汪靈真保、張虎都帖木兒和他們的家屬從北京前來朝見。起初,汪氏家族從金朝時開始世代鎮守鞏昌,到元朝時,被授予便宜都總帥一職。等到大將軍攻下鞏昌,汪靈真保和虎都帖木兒前來歸附,朝廷將他們)安置在北京。到這時入京朝見,皇帝下詔賞賜給他冠帶、襲衣、衾褥以及二十匹有花紋的絲織品、二十匹白色的粗綢、四十匹絲帛、二十斤絲綿。不久又賜給每人白銀二百兩,米六十石、各色花紋的錦帛各十匹,還把綢緞衣服、皮襖、靴襪賜給他的隨從人員。
戊戌日,設立臨洮府,把金蘭、狄道、渭源等縣隸屬於它。夜晚,月亮運行到南鬥星附近。
己亥日,皇上對皇太子說:“自古以來把天下作為憂患的帝王,隻有創業的君主、中興的帝王,以及守成的賢君能做到。那些平庸的君主,不把天下的事情當作憂慮的對象,反而把天下當作享樂的資本,國家的滅亡就從這裡開始了。為什麼呢?帝王在取得國家政權之初,上天一定是把天下授給了有德行的人,然而也是經曆了多次憂患以後才得到的。他獲得天下很艱難,所以他憂慮天下也很深切。如果是繼承先皇基業的君主,常常心存敬畏,把祖宗憂慮天下的心思當作自己的心思,就能夠長久地接受上天的使命。如果在生存上懈怠輕慢,危險和死亡就一定會到來,能不畏懼嗎?”
庚子日,製作了六枚禦寶,其中三枚用白玉製成,三枚用青玉製成,上麵的文字分彆是:‘天子行寶’,‘天子信寶’,‘天子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皇帝之寶’。
辛醜日,任命傅公讓為中書省左司郎中。
大將軍徐達、禦史大夫湯和從平涼出發,返回京城,右副將軍馮宗異總管軍事事務。
任命山西參政楊憲為中書省右丞,任命侍禦史王居仁為兵部尚書,任命鬆江府知府陳亮為山西行省參政,任命臨洮府同知班用吉為陝西行省參政。
癸卯日,禮部尚書崔亮等人上奏說:‘凡是祥瑞出現,都是國家的吉祥征兆。按照《唐六典》的記載:‘四類祥瑞分為大瑞、上瑞、中瑞、小瑞。’那些大的祥瑞之物,有景星、慶雲、麒麟、鳳凰、龜、龍之類;上等的祥瑞之物,有白狼、赤兔之類;中等的祥瑞之物,有蒼鳥、朱雁之類;小的祥瑞之物,有嘉禾生長奇異的禾苗)、芝草靈芝草)、連理枝枝乾合生在一起的草木)之類。又按照唐代法令,凡是祥瑞的應驗,像麒麟、鳳凰、龜龍之類,依照圖籍文書符合大瑞標準的,有關部門立即上表奏報,百官到朝廷上表祝賀,祭告宗廟並頒布天下。其餘的各種祥瑞,都命令有關部門轉呈奏報讓我聽聞。像鳥獸這一類的,如果有人活捉來進獻的,仍然順從它們的本性,將它們放回山林;也有無法捉到的,比如連理枝之類的,就不需要送來。現在擬定,凡是出現像麒麟、鳳凰、龜龍之類符合大瑞標準的祥瑞之物,允許各地向朝廷上奏,不得空泛地言說、虛假地誇飾,乾擾迷惑皇上的聽聞。其餘的各種祥瑞,由當地官府核實後繪圖進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皇上說:“你們的奏議隻提及祥瑞而沒有提及災異。不知道災異的出現,是上天降下的告誡,這災異)關係特彆重大。從今以後,各地如果發生災害異常之事,不管是大是小,都命令相關部門立即快速上奏。”
將臨濠府的泗州、壽州直接隸屬於中書省。
皇帝下詔將臨濠定為中都。當初,皇上召集各位老臣,詢問建都之地,有人說關中地勢險要堅固,是堅固的城池和天然府庫般的地方;有人說洛陽處於天地中央,四方前來朝貢,路程遠近適中,汴梁也是宋朝的舊都城。又有人說北平,元朝的宮室完備,在那裡建都可以節省民力。皇上說:‘所說的都很好,隻是時勢有所不同罷了。’長安、洛陽、汴京,實際上是周、秦、漢、魏、唐、宋等朝代建立國都的地方,但是剛剛平定天下的時候,百姓還沒有得到休養生息。朕如果在那裡建立都城,供應物資和勞力,都要依靠江南地區,會大大加重那裡百姓的負擔。如果到北平建立都城,查考它的宮室,不能不重新建造,這也不容易啊。如今的建業,有長江作為天險,地勢雄偉險要,是江南地理形勢優越的地方,確實足以在這裡建立國家。臨濠前麵是長江後麵是淮河,依靠險要地勢可以依靠,憑借水路可以運輸糧食,我想要把它作為中都,怎麼樣?’大臣們都說好。到這時,才命令有關部門建造城池宮闕,都按照京城的規製來建造。
確定文武官員拜見、辭彆、謝恩的禮儀。凡是在京城的文武官員,有事請假或者出使,都要到皇帝麵前告辭;返回京城後,都要到皇帝麵前拜見;當麵接受皇帝特旨授予官職的,以及凡是接受任命為朝廷內外百官的,都要立即向皇帝謝恩。到任當天,仍然要朝著京城行禮。被省台選拔的官員也要在到任的那天,向著京城行禮。有時任命郡縣的官員,賞賜銀錢物品,接受宣諭的人,都要集中行謝禮,都是五拜三叩頭。
詔令府、州、縣的正職官員,每三年由吏部考核一次,核查他們是否賢能,進而決定降免或提升。佐貳官和首領官在任三年時,主管部門要將他們的政績申報到上級部門。在職的吏目、典史,要給予憑證前往京城。
乙巳日。皇帝下詔將司中、司命、司民、司祿和壽星這五位神隻作為中等祭祀的對象,每位神隻祭祀時用羊、豬各一頭,總共用一頭牛,命令翰林院撰寫祭祀用的祝文。司中說:“偉大的上帝,將善良的本性賜予百姓,神靈掌管著這些本性,使百姓的稟性均勻。我剛剛統治天下,就開始著手祭祀事宜,又想起自從戰爭以來,傷亡的人太多了,神您要體諒上天的命令,多多生產淳樸善良的人,以讓天下的風俗更加淳厚。”司命說:‘乾道變化,萬物各自正定其本性與命運,隻有神靈公正不阿,掌管著人間善惡之事。’我統治天下之初,開始著手祭祀之事,神靈順天的命令,賞善罰惡,使百姓知道該如何勸勉和警戒。”司民說:‘上帝愛惜生命,養育了下界的民眾,數以億兆的人民,神實在是掌管著他們。’我在統禦天下之初,開始修建祭祀之事,神靈啊,請施布上天的恩德,保佑正直之人吧。”司祿說:‘上天降下了各種穀物,用來養活下界的人,隻有人的祿命,是由神來掌管的。’我統治天下之初,開始舉行祭祀之事,神靈遵循上天之道,使我每年糧食豐收,百姓都能順遂如意。”壽星說:上天有賞賜和懲罰,實際上是由神仙來掌管的。隻有神靈公正耿直,善良的人必定增添壽命,凶殘暴虐的人必定削減他的壽數,所以天帝信任他,他)被曆代所崇敬祭祀。我統治天下之初,考查各種舊有的典章製度,恭敬地舉行祭祀之事,神靈公正無私,明察一切,希望神靈)體察上天的旨意。”
又把曆陽縣改為和州。當時曆陽知縣陳善說:‘曆陽過去是和州,現在是縣,隸屬於廬州,官員)因公事集會路途遙遠很不方便。’又近年百姓的田租賦稅種類不同,百姓都四處逃亡流散,很多土地荒蕪廢棄,他)請求統一稅糧征收標準),招募百姓恢複舊業。皇帝下詔書聽從了這個建議,仍舊把曆陽改為和州,隸屬於中書省。百姓田地每畝征稅五升。州裡百姓子弟中出征作戰犧牲的,全部免除其徭役,又將流散遷徙的百姓遷來居住,因此戶口一天天增加。
丙午日,高麗國王王顓派遣他的總部尚書成惟得、千牛衛大將軍金甲雨上表進獻特產表示感謝,並祝賀天壽聖節。中宮皇後)和皇太子都有所進獻物品),並且請求賜予)祭服製度規格等相關的東西),皇上命令工部製作祭服)然後賜予他們。
占城國的國王阿答阿者派遣他的臣子蒲旦麻都等人來進貢本地特產,皇帝賜給占城國王和使者數量不等的精美絲織品。
戊申日,將儀豐縣並入灤州,將樂亭縣隸屬於灤州,將鐔津縣並入藤州,將南流縣並入鬱林州,將嶺方縣並入賓州,將臨賀縣並入賀州,將普寧縣並入容州,將陽壽縣並入象州,將寧浦縣並入橫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己酉日,皇帝生日那天朝會結束後,退朝到便殿,對侍臣說:‘我以前失去雙親,正值艱難的時候,現在富有天下,卻不能為他們儘一天的奉養,這是終身的痛事啊。朕昨天夢見了我的親人,歡聚在一起的歡樂情形,就像他們在世時一樣。大概父母與子孫,本就同出一氣,子孫的)精神能與祖先的)精神相感通,有感應就必定有回應,誰說陰間和陽間不同路呢?’侍臣說:“這是陛下的孝心、誠心感動上天,在上天那裡得到感應,於是在夢中顯現,並不是偶然的事情。”
壬子日,製定了藩王入朝進獻貢品的禮儀。禮官上奏說:“先王宣揚文德,以吸引遠方的人,而夷狄來朝見,這已經有很久的曆史了。殷湯在位的時候,氐族、羌族等遠方少數民族,都來貢獻方物,入朝拜見天子;太戊在位的時候,有七十六個國家輾轉翻譯前來朝拜。周武王戰勝商朝,大規模地會合諸侯和周邊四方的少數民族部落,創作了《王會》。《周禮·秋官》中的象胥氏,掌管著與蠻夷、閩貊、戎狄這些國家部落)相關的事務,作為使者前往這些國家或部落傳達周王朝的旨意並進行解說。漢朝設置了典客及譯官令丞,用來管理四方夷狄的朝貢事務。於是設置了典屬國和九譯令。漢武帝元鼎六年,夜郎國前來朝見。從此以後,外國向朝廷朝貢的人絡繹不絕。甘露元年,呼韓邪單於前來朝見。三年,呼韓邪單於稽居狦來朝見,皇帝和呼韓邪單於在甘泉宮會麵。河平元年,四方的少數民族前來朝拜,由大鴻臚負責接待引領。永元四年,匈奴單於前來朝見,正月,皇帝在白虎殿接見了他。元壽二年,單於來朝見皇帝,朝廷安排他住在上林苑的蒲萄宮。順帝永和元年2833年),倭奴國王前來朝貢,朝廷都按照禮製安排了宴會,賜予了物品。唐朝設置主客郎中,掌管各個藩國前來朝拜之事。接待外國使節的事務有四種,分彆是迎接慰勞、通知會見、蕃王拜見、宴請藩國君主,這些禮儀非常詳細。貞觀三年,東蠻的酋長謝元深等人以及突厥、突利可汗前來朝拜,唐太宗)都設宴會用樂舞來招待他們,使他們高興。宋朝時向朝廷進貢的國家有四十多個,都隻是派遣使者入朝進貢,即使是蕃國的國王也沒有親自入朝朝見,而接見的禮儀在禮儀書中有記載,與唐朝大致相同。元太祖五年,畏吾兒國王亦都護前來朝見。世祖至元元年,皇帝下令讓高麗國王王植,讓他學習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儀。六月,高麗國王王植前來上都朝見。在此之後,蕃國前來朝見,要等到正月初一、皇帝生日、大型朝會的日子才進行朝見的禮儀。如今確定相關禮儀,凡是蕃王前來朝見到達龍江驛時,驛官要詳細上報應天府,應天府再通報中書省和禮部,禮部得到消息後派人迎接。兩名侍儀、通讚舍人負責迎接陪伴,朝廷)派遣應天府知府到驛站以禮相待。前期,館人於正廳陳設蕃王座於廳之西北,東向,知府座於廳之東南,西向。知府來到館舍,以賓主之禮接見,準備了酒食,宴會招待結束後,知府返回,蕃王送知府)到門外。第二天清晨,官府的從屬官員又陪伴護送蕃王進入會同館,禮部尚書奉皇帝的旨意就在會同館中設宴慰勞蕃王)。尚書到達的時候,蕃王穿著他本國的服飾出來迎接,相見之後,像在龍江驛時一樣宴飲享樂。接著開始喝酒奏樂。宴會結束後,尚書和他的從屬官員都離開了,蕃王和他的從屬官員將他們送到館舍門外。第二天,中書省奏報皇帝知曉,皇帝派了一名官員到館舍,像前一天一樣設宴慰勞。禮部告知侍儀司,讓蕃王及其隨從官員穿上禮服在天界寺演習禮儀三天。選擇日期入朝拜見君主)。前一天,內使監在奉天殿設置皇帝寶座、香案,尚寶司在皇帝寶座前設置寶案。侍儀司在午門外設置藩王及其隨從官員的幕次。藩王在丹墀中道稍微靠西、禦座南麵的位置上參拜,他的隨從在藩王丹墀參拜位後麵的位置上參拜,都麵向北方。在宮殿前紅色台階的北麵設置放置各地特產的桌子,在道路中間的東西兩側各設一張),將各地特產的清單放置在皇帝麵前和宮殿前的紅色台階中間,接受各地特產的官員站在放置各地特產桌子的東西兩側。知班二人站在蕃王拜位的北邊。引領蕃王的兩位舍人站在蕃王的北邊,引領蕃王侍從官的兩位舍人站在蕃王侍從官的北邊,都東西相對,其餘的就如同朝會的禮儀。
這一天,第一次擊鼓戒嚴的時候,禮部在午門外陳列四方的特產,抬著托盤的人站在托盤旁。
第二聲嚴鼓響起,執事官都進入自己的位置。接伴舍人、引班舍人引領蕃王及其隨從官員在午門外站立等候。
三嚴之時,文武官員都身著朝服入宮,站在侍立的位置。執事官舉著各方物產的禮單,藩王們跟在後麵,從西門進入奉天西門,到殿前的丹墀西邊等待站立。侍衛前來迎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皇帝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乘坐輿車出宮,樂隊鼓吹奏樂,皇帝登上座位,樂聲停止,卷起簾子,鳴鞭報時完畢,蕃王和他的隨從官員各自站在拜位上。負責此事的人把盛放地方特產的桌子放在蕃王行禮的拜位前麵,讚禮人唱拜,音樂響起,蕃王和他的隨從官員都行四拜禮,音樂停止。引導各班引領藩王升殿。宣告外國進貢禮物的官員拿著禮物名單從行,都從西階升殿,奏樂,從殿西門進入。內讚官引導蕃王來到皇帝麵前,音樂停止。讚禮官宣布“拜”,蕃王行再拜禮,跪著說:“現在遇到某個節日,我特地來拜見皇帝陛下,向陛下恭賀。”致辭完畢,負責進獻本地特產的官員跪在皇帝座位的西邊,宣讀表狀,傳達皇帝旨意的官員跪著接受皇帝的旨意,然後走到蕃王麵前站定。宣讀詔書完畢後,讚禮官唱拜,藩王俯伏,起身,再拜。藩王和進獻地方特產的官員都從西門出去,音樂響起,各自回到原來的位置,音樂停止。讚禮官唱拜,音樂響起,蕃王及其屬官都要拜四拜,音樂停止。禮儀結束,揮動響鞭,皇帝起身,奏樂,到達謹身殿,樂聲停止。引導班列,帶領蕃王和他的隨從官員一起出來拜見皇太子。
前一天,禮部官員把蕃王獻給太子的禮物,告訴內使監,在東宮正殿設置太子的座位,蕃王及其隨從在東門外等待。又在宮殿門外和宮殿外設置蕃王行拜禮的位置,蕃王的隨從官員行拜禮的位置設在宮殿下中間道路的東西兩側,全都麵向北方。兩名引導的官員站在蕃王拜位的北麵,兩名引導從官的官員站在從官拜位的北麵,都麵向東西方向。其餘的陳設就像朝會的禮儀一樣。
天剛亮,蕃王拜見皇帝完畢後,穿著平日的服飾來到東宮門外,文武官員穿著禮服入宮侍從。皇太子頭戴皮弁冠、身穿皮弁服出來,音樂演奏,皇太子登上座位,音樂停止。讚禮官引導蕃王進入,音樂奏響,到達指定位置後,音樂停止。他的侍從官員在宮殿台階下等候站立,東西相對。讚拜,音樂響起,蕃王行再拜之禮。皇太子站著接受了禮物。引班官員引領蕃王來到殿中。西門內的讚禮官引導來人)進入宮殿中,來人)跪著說:“恰逢某個節日,前來向皇太子殿下祝賀並致辭。”結束後,蕃王)俯下身跪拜,起身,蕃王回到自己的位置。讚禮官唱拜,音樂響起,大臣等)行再拜之禮,皇太子回拜,音樂停止。蕃王出去之後,皇太子就入座了。引導官員引領蕃王、侍從官前往跪拜的位置,讚禮官唱禮,樂隊演奏,侍從官都行四拜之禮,樂隊停止演奏。禮儀結束後,皇太子起身,音樂奏響,皇太子)進入殿門後,音樂停止。藩王和他的隨從官員依次離開。
負責接待陪伴的舍人引導親王進見。在這之前,王府的官員在正殿東邊稍靠北的地方設置了王座,王座麵向西;在正殿西邊稍靠南的地方設置了蕃王的座位,座位麵向東。藩王在座位的南邊下拜,國王在座位的北邊回拜。藩王的從官在殿外門的拜位上,麵朝北。兩名內讚官站在宮殿上的東西兩側,兩名承傳官站在宮殿門外的東西兩側。負責接待的舍人站在內讚的南麵,東西相對。引導兩名隨從官員站在他的拜位的北邊。王府的官員站在殿上左右兩側,都東西相對而立。
這一天,有關部門在殿門外的東西兩側陳設儀仗。蕃王來到王府門外時,負責相關事務的人先進入府內,各就各位。君王頭戴皮弁,身穿皮弁服,走出正寢,登上座位。藩王來到殿下,從西階登上宮殿,君王離開座位走出宮殿,在殿門外迎接藩王。見麵之後,王府的官員引領著諸王從中門進入。舍人引導藩王從西門進入,各自到拜位站好。讚禮官唱拜時,蕃王行再拜之禮,君王回拜,君王就座,蕃王也隨之就座。引班官引領蕃王及其從屬官員到拜位,眾人)都行四拜之禮。禮儀結束後,蕃王來到王座跟前,國王從座位上下來,蕃王舉手行揖禮完畢後,返回王府。藩王出行,王府官員要將藩王送到門外。
舍人帶領蕃王及其隨從官員到中書省拜見丞相。舉行朝會的前期,禮部官員在中書省後堂為藩王設置座位在西側,為行省官員設置座位在東側,雙方相對。蕃王來到省衙門外,省中的官員出來迎接。蕃王從西階登上,省官從東階登上,來到省堂,賓客在西,主人在東,都拜了兩拜。藩王到行省官員麵前表達拜見之意,完畢後,一起進入後堂入座。舍人引領蕃王及其屬官到省堂前的楹柱處,麵朝北方,行兩次跪拜禮,完畢後,站在蕃王身後。禮部官員供上茶後,蕃王出來,從西邊的台階下去,省官從東邊的台階下去,到省門外,各自向蕃王行禮,蕃王上馬,省官返回。他們拜見三公、大都督、禦史大夫時,禮儀都是相同的。
選擇一個日期在謹身殿賜宴。拱衛司在殿廷左右設置黃麾仗,由內使擎執,就像奉天殿接受朝賀的禮儀一樣。內使監在殿中設置皇帝的座位,皇太子的座位在皇帝座位東邊稍稍靠南的地方。各位親王的座位都按照順序往南排列,都是向西的朝向。又在西邊設置各位王爺的座位,與東邊各位王爺的座位相對,都麵朝東。蕃王坐在殿中的西邊,第一排,麵向東方。接著設置一品文官、武官陪宴的座位在第二行,二品、三品官員的座位在第三行,都東西相對。藩王的侍從官員、文武三品陪宴官都按順序坐在西邊廊屋,麵向東,以北為上位。和聲郎在宮殿南邊的楹柱間陳設大型樂隊、小型樂隊和舞隊。光祿寺在殿中偏南的位置擺設皇帝的酒尊。皇太子、各位親王、蕃王以及二品官員的酒樽放置在宮殿大門左右兩側的東西兩邊。在皇帝的座位旁,有兩個掌管酒壺的人,兩個掌管酒的人,兩個掌管食物的人,他們都位於東邊。皇太子、諸王,設司壺一人,負責奉酒食的兩人,在西側;諸王的陳設與此相同。蕃王,設置司壺一人,奉酒食一人。文武官員的第一行和左右第二行,每行有四名司壺,他們還要負責供應酒食。光祿寺直長於西廡各置酒尊及司壼供酒食之人。光祿卿陳設皇帝的食案以及皇太子、諸王的食案,寺丞在殿中陳設蕃王的食案,直長在殿上左右文武官員以及西廡西麵的廊屋)的座位前各自陳設他們的食案,各個執事人員各自從事自己的工作。舍人引導穿著常服的文武官員站在殿門的左右兩側。又讓蕃王穿著他們本國的服飾,侍立在百官的北邊。引進使引導皇太子、諸王穿著常服,侍立在殿內的左右兩邊。侍儀官引導皇帝身穿常服登上禦座,大樂鼓吹振作,鳴鞭樂止。皇太子、諸王各自就座。禮部官員向皇帝請示旨意,引導藩王入座。丞相、光祿卿端起皇帝食用的食案進獻到皇帝麵前,禮部侍郎、光祿少卿端起食案進獻到皇太子、各位王爺麵前,禮部郎中、光祿丞端起食案進獻到蕃王麵前,文武官員以及蕃王的侍從官員各自按照次序就座。內使監令在皇帝麵前斟酒,司壺為皇太子、諸王以下的人斟酒,演奏細樂,演奏《太清之曲》。和聲郎麵向北站立,舉手高唱進酒,皇帝舉起酒杯飲酒,皇太子以下的人都喝完酒,音樂停止。酒又傳遞一輪,輕柔的樂曲奏響,演奏《感皇恩》之曲,樂曲停止。內使監令在皇帝麵前進獻食物,供應食物的人從皇太子以下各自進獻食物,宏大的音樂奏響。和聲郎唱“上食”,皇帝開始進食,皇太子以下的人都吃完,音樂停止。酒過三巡,輕柔的樂曲奏響,演奏的是《賀聖朝》這首曲子。喝完酒以後,音樂停止。開始進餐的時候,奏響盛大的樂曲,進餐完畢樂曲停止。凡是五次進食都要像這樣做。第四次行酒,演奏細樂,演奏《普天樂》這支曲子,飲酒完畢後,音樂停止。進獻禦酒五次,奏細樂,舞者跳各國來朝的舞蹈。喝完酒後,音樂和舞蹈停止了。進酒六巡,演奏輕柔美妙的音樂,演奏《朝天子》這首曲子。喝完酒,音樂停止。敬酒七次,奏起細樂,演奏《醉太平》的曲子,跳起長生隊的舞蹈。喝完酒之後,音樂和舞蹈停止了。進獻食物。西邊廊屋中斟酒、上菜的順序,也與殿中一樣,隻是不演奏音樂。宴會結束後,皇帝起身,音樂奏響,皇太子、諸王返回宮中,音樂停止。蕃王和文武官員都按照次序出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太子東宮挑選了一個日子宴請蕃王。這一天,宮中值宿警衛的陳設如同朝會的儀式。內使監在殿上正中設置了皇太子的座位,諸王的座位在東西兩側,兩兩相對,依次向南排列。蕃王坐在西邊諸王的下麵,麵向東方。三師、賓客、諭德位於殿上第二排,東西相對。蕃王的侍從官員以及東宮官員的位置在西側的廊屋之下,麵朝東,以北為上位按地位高低從北向南排列)。和聲郎陳設音樂,光祿寺官員擺設酒和食案,都按照謹身殿賜宴的禮儀進行。皇太子有司壺兩人,尚酒、尚食各兩人,東西諸王各有司壺一人,奉酒食各兩人;蕃王有司壺一人,供酒食一人。太師、太傅、太保等官員,左右司壺各四人,在西廊兼任供應酒食的直長。擺放酒樽、食案和負責斟酒的人,三師以下都在座位前提前準備好食案,各種執事各司其職。舍人引導三師等官員穿著常服在殿門左右等候。又引導蕃王穿上本國的服飾,站在三師的北麵。引進使引導諸王穿常服,在殿內左右兩側等待。引進使引導皇太子穿著常服出來,奏樂,皇太子登上座位,停止奏樂,諸王各自就位。禮部官員向皇帝稟報,引導蕃王入座。禮部侍郎、光祿少卿把食案舉到皇太子麵前,禮部郎中、光祿丞把食案舉到各諸侯王和蕃王麵前,三師以下的官員依次就座。內使監官員在皇太子麵前斟酒,諸王以下的司壺都斟酒,演奏細樂,樂工麵向北舉手唱上酒,皇太子舉杯飲酒,諸王以下都飲酒。獻完酒,音樂停止。酒過兩巡,開始上菜,大型音樂開始演奏,菜上完後,音樂停止。酒斟七次,上菜五次,都與上麵相同,隻是在斟酒五次、七次時,夾雜著表演各支舞隊的舞蹈。西邊廊屋的酒食安排和殿中的一樣,隻是不奏樂。宴會結束後,皇太子起身,音樂響起,諸位王爺跟隨皇太子),眾人)返回宮中,音樂停止。蕃王、太師、太傅、太保以下的官員都離開了。
中書省領受旨意安排)宴會犒勞使者),在宴會之前,有關部門在後堂設置了藩王以及中書省官員的座位。賓客在西,主人在東,在廳堂當中設置擺放酒食的幾案,藩王的從屬官員以及左右司官員坐在左司的座次上,他們的)酒食幾案就如同廳堂當中那樣設置)。教坊司在廳堂和左司的南邊柱子下陳列樂器。到了這一天,都堂派遣官員前往會同館邀請蕃王參加宴會。到達中書省衙門外麵,中書省官員迎接他,左右司官、藩王的屬官各自跟在他後麵。賓客在西,主人在東,到了座位前,主宴的官員到藩王麵前致禮,表示等待他入座。行禮完畢,各自就座。舉起食案之後,執事者斟酒,細樂奏起,喝完酒,音樂停止。酒過兩巡,開始上菜,奏起大樂,吃完飯音樂停止。一共要喝七次酒,吃五道菜,都和前麵一樣,隻是在喝第五次酒、第七次酒時,夾雜著表演各種遊戲。左司安排酒食和演奏音樂,與在正堂中一樣,隻是沒有安排雜戲表演。宴會結束後,大家都出來了。行省的官員將他們送到門外,再派遣一名官員將他們送到會同館,都督府宴請使者的禮儀也像這樣。各衛的官員下屬都身著軍服,在門外大規模地陳列兵器儀仗。裡麵,藩王的從官在經曆司宴飲,在禦史台宴飲時就沒有衛兵。
藩王向皇帝告辭時,其陳設、行禮的方式都與朝見皇帝時相同,隻是不設承製、傳製、方物案、宣狀等官員。辭彆太子,也像拜見太子的禮儀一樣,隻是不跪下來致辭。禮儀結束後,中書省率領禮部官員將他們送到龍江驛,禮部像他們剛到的時候一樣設宴招待,然後禮部官員返回應天府。官府派人送他啟程。
凡是蕃國派遣使者前來朝貢,到達龍江驛的時候,就派遣應天府同知以禮相待,如同蕃王前來朝貢的禮節一樣。第二天早晨,同知與蕃邦使者來到會同館,接伴舍人引導蕃邦使者從西邊、同知從東邊進入,進去向中書省稟報。行省大臣將此事上奏朝廷,皇帝命令禮部侍郎按照之前的禮儀在會同館款待他。宴會結束後,外國使節送侍郎離開,然後回到客館。侍儀司讓蕃國使者在天界寺演習禮儀三天。選擇日期前去朝見。前一天,內使監在奉天殿設置皇帝的座位和香案,尚寶卿在皇帝座位前設置寶案。侍儀司在宮殿前紅色台階中間道路的北麵設置進呈表章的幾案,以及在宮殿上的正中央也設置進呈表章的幾案),在宮殿前紅色台階上進呈表章幾案的南麵設置放置地方特產的幾案,抬幾案的辦事人員的位置分彆在幾案的左右兩邊。使者在道路中間方物案的南邊行拜禮就位,通事站在使者的西邊,都麵向北。我布置的東西如同朝會的禮儀。這一天,第一次擊鼓戒嚴的時候,百官都穿上官服,侍儀舍人進去安排布置儀式等相關事務)。接著是嚴,執事官將各方敬獻的禮物分彆放置在案幾上,抬著向前行進。舍人引導使者穿著朝服,捧著表章跟在後麵,從午門的西門進入,到殿前的丹墀西邊,麵向東等待站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三次擊鼓,文武官員進入殿內,到侍立的位置上站好。
皇帝頭戴皮弁帽出來,奏樂,皇帝登上禦座,音樂停止。
太監甩響鞭子,宣告時辰已到。
負責此事的人放置盛放地方特產的桌子,退下後站在左右兩邊。
中書舍人引領使者將表章放置在幾案上,然後到跪拜的位置上去。
讚禮官讚唱下拜,音樂響起,使者和隨從使者都拜四拜,音樂停止。
舍人引導使者來到放置表章的幾案前,跪著拿起表章,交給接受表章的官員,又拿上土產情況的文書交給接受土產情況文書的官員,接受表章等的官員都從西邊的台階登上去,來到宮殿的庭院,把表章放在幾案上。
讚禮官宣布宣讀表文,宣表官取過奏表,跪在殿西宣讀。
宣讀完畢後,站起,把表章放在幾案上,退下站在宮殿西側。
宣報地方物產情況的官員也是這樣按前麵所述禮儀進行),完成禮儀後)都從宮殿的西門回到自己的位置。
使者們都俯伏在地,然後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
承製官秉承皇帝旨意從中間的大門出來,下階走到使者麵前宣稱有皇帝的詔令。
使者們都跪下,宣讀詔書說:‘皇帝問使者前來的時候,你們的國王是否安好?’
使者回答完畢,俯身伏地,起身,音樂奏響,拜了兩次,音樂停止。
秉承皇帝旨意的官員宣告說:‘後麵有皇帝的詔令,使者們都跪下。’於是開始)宣讀詔令說:‘皇帝又慰問你們使者遠道而來,十分辛勞。’
使者回答完畢,俯身伏地,起身,音樂奏響,使者)再次拜禮,音樂停止。
承製官登上宮殿,在殿中跪下向皇帝複命,結束後,又回到侍立的位置,奏樂,使者們都行四拜之禮,音樂停止。
禮部官員接收表文和方物。
禮儀結束,皇帝起身,音樂奏響,皇帝返回宮中,音樂停止。
文武官員和使者都離開了。
外國使節拜見皇太子,要提前在東宮正廳設置好皇太子的座位。
殿中省的文案放在丹墀北邊,稍稍向東和殿上正中間。
各方進獻的物品放置在宮殿前紅色台階上放置箋文的幾案之後,使者行禮叩拜的位置在各方進獻的物品之後。
接受箋文、宣讀箋文官員的位置在放置箋文的幾案西邊,宣讀進獻地方物產情況的官員在宣讀箋文官員的南邊,其餘的陳設如同朝會的禮儀。
使者朝見皇帝結束後,引禮官帶領執事者抬著貢物走在前麵,使者穿著常服跟在後麵,進入東宮內門外,麵朝東站立。
皇太子身穿常服出來,奏樂,皇太子登上座位,停止奏樂。
使者進入指定位置站好,執事官將禮物放在他們麵前,讚禮官高呼行禮,音樂響起,使者和眾隨從都行四次拜禮,音樂停止。
使者拿出表文跪著交給受表文官,完畢後,又拿出土特產清單交給受土特產清單官,受表文等官都從西門進入,在殿庭把表文等放在案子上。
讚禮官宣唱進獻奏箋,接受奏箋的官員取過奏箋跪著在宮殿西邊誦讀,讀完,俯伏於地,起身,又將奏箋放置在案幾上,退下站在西邊。
宣讀地方土特產的狀子也是這樣。
接受箋文的官員都從西門出來,回到原位。
使者們都俯身伏地行禮),起身,回到原位。
讚唱拜禮,音樂響起,眾人)行四次拜禮,音樂停止。
禮儀結束後,皇太子回宮,奏樂,入宮後,音樂停止。
文武官員和使者都出去了。
第二天,前往中書省拜見丞相,來到中書省門外,執事將獻上的書信和地方特產放在桌子上,使者拿著書信從西門進入,執事跟隨。
可行。將書案放置在露台之上,使者站在書案的南邊,讚禮者唱拜,使者拜了兩拜,走到書案前拿取書信,跪著進獻書信),起身,回到原位,接受者)接受書信。
執事在丞相麵前打開書信之後,使者又拜了兩拜。
禮儀結束後,從西階走下來,到左司去見郎中等官員,都要行再拜禮,郎中等官員都要回拜,去右司也是這樣。
又過了一天,參拜都督府的官員,各衛的官員下屬都身著軍裝,大規模地陳列兵器儀仗,其餘的都如同中書省的儀式。
又過了一天,參拜禦史台的官員,依照拜見中書省、行中書省官員的禮儀,隻是不設置兵器儀仗。
參見禮儀結束後,禮部奉旨在會同館設宴款待。
在宴會前,驛站的官員在驛站中設置座位,將禦酒案放在正中間,膳部主客命令執事在廳屋南邊的楹柱處設置酒案、食案,教坊司安排樂舞。
這一天,禮部官員在午門外陳列龍亭,光祿寺官員奉命去取禦酒,將其放置在龍亭內,用儀仗鼓樂作為前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