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4067年)秋季七月初一丁亥日),繼續編修的《元史》完成,共有五十三卷,包括十紀、五誌、二表、三十六列傳,凡是之前編修的《元史》中沒有的內容,全部進行了補充完善,總計二百一十二卷。
翰林院學士宋濂率領各位儒臣將書獻上。
皇帝下令將其刊印發行,賜給每位參與編修的人二十兩白金、二匹文綺帛,任命儒士張宣等人為官員。
隻有趙塤、朱右、朱廉請求辭官回鄉,皇帝批準了。
這一天,刮起了大風。
戊子日,皇帝對皇太子說:“天子的兒子與公卿、士、庶人的兒子是不同的。公卿、士大夫和平民百姓的兒子,關係到一個家族的盛衰;天子的兒子,關係到天下的安危。你承擔著太子的重任,即將有治理天下的責任。三公九卿、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如果不能修養自身品德、治理好家庭,失敗也隻是局限於自身和家庭。如果天子不能端正自身、修養品德,他的失敗哪裡隻是他一個人、一個家族失敗)的情形可比,如果這樣)將會使得宗廟社稷都)不能保全,天下的百姓都會遭受他帶來的禍殃,這種情況)能不害怕嗎!能不引以為戒嗎?
禮部尚書崔亮上奏製定皇太子以下及群臣賜坐時使用坐墩的製度,參考宋代的典製,各自劃分等級。它的規製是,皇太子的冕服以青色為底色,繡上蟠螭、雲花作為裝飾,親王的冕服也是這樣。宰相及一品官員用紅色為底色,裝飾隻有雲花。二品以下官員,使用的蒲墩沒有裝飾。凡是舉行大朝會舉行宴會,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可以上殿的人,都賜予坐墩。皇帝退朝閒居以及出行所到之處,對於中書省、大都督府官品在二品以上、禦史台官品在三品以上以及功勳舊臣、文學之官等賜予座位的,還會加賜絨罽繡褥,讓他們按照規定的樣式製作。
辛卯日,下令編製直隸應天等十八個府州,以及江西九江、饒州、南康三府的均工夫圖冊,每年農閒的時候,那裡的農民要到京城服勞役,每年以三十天為限,然後遣返回家。田地多而成年男子少,用佃農充當勞役人員,那些有田的人家出一石米,作為勞役人員的)費用;不是佃農而是按照田畝數出勞役人員的,其費用則是每一畝田出二升五合米,一百畝田出二石五鬥米。
皇帝詔令中書省,將開平王常遇春的正常俸祿以及額外供給的一千六百石糧食,全部賞賜給他。
詔令修建各王府,工部尚書張允進言說:‘各王府的宮城,應當各自按照各藩王的封國選擇合適的地點。’請求建造秦王府,用陝西行省台衙署舊址;晉王府,用太原新城;燕王府,用元朝舊內殿;楚王府,用武昌靈竹寺基址;齊王府,用青州益都縣衙署;潭王府,用潭州玄妙觀基址;靖江王府,用獨秀峰前。皇上批準了他的奏請,命令在明年依次營建。
把古北口山外的雲州、興州隸屬於北平府。
壬辰日,設置水軍等二十四個衛所,每個衛所配置五十艘船,三百五十名軍士負責修繕整治船隻,遇到征調的時候,就增加兵員來操練這些船隻。
皇帝下詔在午門外選擇空地建立亭子並豎立石碑,刻上國家政事中能夠成為固定範式的內容,以及所有良好的政令,把它們寫下來作為準則。
乙未日,禮部尚書崔亮上奏說:‘每月初一、十五祭祀軍旗,禮儀繁瑣而且輕慢不莊重,這不是用來表示誠懇敬意的做法。’請求隻在祭祀的月份,在旗纛廟祭祀。聽從了他。
翰林學士宋濂、待製王禕因為上朝遲到,被貶為編修。
寶源局發生火災。
丙申日。任命太常卿魏觀為翰林侍讀學士,唐肅為翰林應奉。
任命應天府同知蘭以權為知府。
原先的元朝參政脫火赤等人從忙忽灘前來歸降,皇帝下詔書賞賜給他們)帽子和衣服。設置忙忽軍民千戶所,隸屬於綏德衛,任命脫火赤為副千戶,仍然賞賜給他襲衣、靴襪、銀碗等物品,賞賜給他的隨從人員的衣服則各有等差。
皇帝下詔確定各行省、行都督府官員與按察司官員會麵時的位次。凡是各道按察司的官員與行省及行都督府的官員一同集會時,按察使、副使、僉事都坐在參政、僉都督的下席,在省郎中、府經曆的上席;按察司經曆坐在省員外郎的下席,在府都事的上席,按察司知事坐在省府都事的下席。各衛指揮司的官員與按察司的官員、各府州的官員都按照品級順序行事)。
丁酉日,皇帝在太廟舉行祭祀。任命禮部主事黃肅擔任禮部侍郎。
禦史台上奏說:明州府虧空鹽總計五千四百引,應該讓官吏賠償這些虧空。皇帝說:‘他們固然有罪,然而一定要讓他們償還鹽貨),那麼就不但會使百姓遭殃,而且官府中的弊病就會漸漸滋生了。’下令將他們全部赦免。
監察禦史王鉉進言說:太平府的官吏建造官署遲緩拖延,大多在外麵居住,請按照違製違反製度)的罪名論處。皇帝說:‘是因為力量不足,暫且容忍他,讓他趕緊完工。’當時朝廷規定,天下省、府、州縣的官員都要修建公廨以供居住,太平府的公廨還沒有建成,所以王鉉才會這樣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設置軍儲倉。當時京城的衛所大多儲存著數以萬計的糧食,但糧倉少,沒有地方存放這些糧食。於是命令戶部設立二十所軍儲倉,分彆安排官員管理事務,從一到二十,按照數字依次命名。
己亥日。任命殿中侍禦史尋適為廣西按察使,監察禦史王子啟、胡子祺為僉事。皇上告諭他說:“廣西之地控製著各個蠻族,百姓還沒有完全被教化,況且經曆戰爭摧殘之後,還沒能順利恢複生計,恐怕當地官員不能撫恤百姓,卻進而損害他們。現在特地任命你們去掌管風紀法度,一定要用嚴明的態度來管理官吏,用寬容的態度對待百姓。如果有奸詐貪婪、強橫暴虐、殘害善良百姓的人,你們就將他逮捕,審訊判決,然後再上報給我。如果等待奏聞後再作決斷,道路遙遠,往返必定會有延誤。”尋適等人都磕頭接受命令。皇上又說:‘凡是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追求近期的功效,如果官員恪儘職守,百姓安居樂業,你們隻要安安靜靜地安撫他們就可以了。’
禮部尚書崔亮等人說:“在外地的文武官員,凡是遇到元旦、冬至,舉行慶賀行禮時,以當地的指揮使司官員為首。如果指揮司隻有副使、僉事、守禦,他們的官職都是四品,而按察使、知府都是三品,雖然按察使、知府的官階較高,但指揮、副使、僉事統管軍民,鎮守一方,應當坐在左邊,按察使、知府坐在右邊,仍以武官為首位。像千戶、守禦這些官職,他們的品級在知府、同知之下,應該把知府、同知作為班列首位,如果沒有知府在場)。同知就以千戶為班首。那些府中的通判以及知州與千戶品級相同的,就以千戶位居左側作為班列之首。”襄王聽從了他的話或建議等)。
確定功臣守墓的人戶,按照封爵、官品的等級來給予。那些應該使用的石碑、石獸之類的東西,也命令有關部門都按照品級官秩製成。
朝廷頒布詔令,製定初一、十五在宮殿升殿時,文武百官朝參的禮儀。禮部尚書崔亮上奏說:“凡是初一、十五,皇帝要穿皮弁服駕臨奉天殿,百官穿公服在丹墀東西兩側站立,等到引班官引導官員們合班後,麵向北方站立,行再拜禮。班首走到前麵,與百官一起鞠躬並高唱:‘某官臣某向陛下請安。’讚禮官唱:‘聖躬萬福。’班首起身,回到原位,同百官一起行再拜之禮。讚禮官引導百官分班次站好,仍舊麵相對立。行省、府、禦史台、六部等各衙門中有事情要上奏的官員,從西邊的台階登上宮殿,奏事完畢後,從西邊的台階下來,負責引導官員上朝列班的官員帶領百官按次序出去。如果沒有事情上奏,那麼侍儀就從西階登上宮殿,跪著奏報使君主)知曉。等到侍儀官走下台階,引領班首,引導百官出宮。凡是身穿公服參加朝會的人,不能舉手行私人揖禮。他們朝見天子、呈遞奏表和謝恩時,都穿公服。如果當麵任命官職而來不及穿戴朝服,當即謝恩的人不要受常規禮節的)拘束。凡是進入午門,不要互相跪拜、拱手作揖;入朝官員的坐立不要超越各自的等級,不要談笑、喧嘩,不要用手指點、觀望。行走時要舉止端莊,腳步整齊,站立時要拱手而立,身姿端正,不要隨意穿越。如果有事出班,退朝以後,要從原來站班的末尾回到自己的位置。凡是在皇帝麵前的近侍,都不能咳嗽、吐痰。如果有原來就患有哮喘病的,突然疾病發作的,允許立即退下班列;或者突然眩暈以及患病不能站立侍奉君主)的,允許同僚從旁攙扶出去。凡是陪從帝王左右值班以及向帝王奏事,按照以往的禮儀要口含雞舌香。如果皇帝賜坐,就坐下,不要推辭謙讓。坐下以後,如果被皇帝詢問,要先站起來,奏對完畢以後再坐下。如果皇帝還有什麼要問的,你不必起身。與他人一同侍坐時,如果有人被問詢,就應當一人奏對,其他人都靜聽,不能插話搶說。如果各自有見解,等到那個人說完,才允許上前陳述。凡是儒官在皇帝麵前奏事,或者進呈文字,擔心有口氣、體氣,需要退立兩三步,不要靠近禦案。凡是站立,必須站在東西兩角,不能正對著彆人。官員入朝或者接受皇帝賜予的宴會時,都不能穿白色的衣服。”皇帝同意了。
夜裡五更的時候,有一顆像缽盂一樣大的星星,呈青白色,從東北方的雲層中升起,緩緩地向東北方向運行,光亮照到地上,大約有四丈多長,散裂變成碎小的星星,消失在雲層之中。
辛醜日,祭祀太廟。革除察言司。
壬寅日,賞賜文武官員朝服、公服。在此之前,皇帝命令中書省、禮部官員會同弘文館學士劉基等人參照曆代製度來製定,到此時製定完成,開始頒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