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4067年)六月初一。在此之前,很久沒有下雨了,皇上對中書省大臣說:“統治天下的人,不能一天沒有百姓;養育百姓的人,不能一天沒有糧食。”食物所依靠的是農業,農業所期望的是年歲豐收。如今仲夏不下雨,這實在讓農民憂慮,祈禱祭祀這樣的事,在禮法上是不被廢棄的。我已經選定六月初一這天,到山川壇,親自為百姓們祈禱。你們中書省的各位官員要代我祭告各個祠廟,並且命令皇後和各位妃子親自燒火做飯,做往昔農家所吃的食物,讓太子、各位王爺親自送到齋戒的場所。
到了這一天的四更時分,皇帝身穿白色衣服,腳穿草鞋,徒步出宮前往山川壇,在露天鋪上稿席,白天暴曬在烈日下,片刻也不移動,晚上躺在地上,不脫衣服睡覺。皇太子捧著食盒進獻素食,裡麵摻雜著麻、麥、豆、粟等,總共持續了三天。
庚申日傍晚,皇帝回宮,仍然在西廡齋宿。
辛酉日,拿出皇宮內庫的一萬四千匹紗彩賞賜給將校,在常規之外給軍士發放薪米,命令司法部門判決案件。又命令有關部門訪求天下精通儒家學說、深諳治國之道的人。到了傍晚,雲霧之氣從四麵聚合起來。
壬戌日早晨,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城郊四周都下足了雨。
癸亥日,皇帝下詔確定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城隍諸神的封號。明太祖)說:自從元朝失去統治能力,各路英雄紛起,天下大亂,疆土分裂,各地區的政令教化也不相同。朕從平民百姓中奮起,把安定百姓作為自己的信念,訓練將領與士兵,平定中原和邊疆,使天下正統得以匡正。我一直認為治理國家的方法,一定以禮教為根本。考查各類祭祀典製,像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的神被封賜祭祀,是從唐代開始的,它們被封予尊崇的名分、美好的稱號,各代又有所增加。在朕看來,卻不是這樣。五嶽、四鎮、四海、四瀆,都是高山大水,從天地開辟到現在,英靈之氣,聚集成為神靈,一定都是受命於天帝,幽深微妙難以測度,難道是國家封號所能增加的?褻瀆禮教,不合常法,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至於像忠臣烈士這樣的人,雖然可以加封名號,但也隻有在當時才是適宜的。禮是用來辨明神與人的等級關係,端正名位的,不能有所僭越。現在應該依照古代確定的製度,凡是五嶽四鎮、四海四瀆,都去除它們前代所加封的名號,隻以山水本來的名稱來稱呼它們的神靈,郡縣城隍的神號一並加以改正。曆代忠臣烈士,也應當依照他們當時最初受封時的稱號作為實際的稱號,後代超出實際的讚美性稱號,都應該去除。隻有孔子善於闡明先王的重要思想學說,成為天下人的老師,來救濟後世之人,他不是那種隻對一個地方、一個時期有功勞的人所能比得上的。所有的封爵,應該保持原來的樣子。這樣也許在神與人之間,名義正當,道理也講得通,在禮的方麵是合適的,用以表達我按照禮來侍奉神靈的心意。五嶽指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恒山之神。五鎮,分彆是東鎮沂山的神靈,南鎮會稽山的神靈,中鎮霍山的神靈,西鎮吳山的神靈,北鎮醫無閭山的神靈。天下的人稱呼東海的神、南海的神、西海的神、北海的神。四條大川被稱為東川淮河之神、南川長江之神、西川黃河之神、北川濟水之神。各個地方的府、州、縣城隍,被稱為某府、某州、某縣城隍之神。曆代忠臣烈士,都要根據他們當時最初的封爵名稱來稱呼他們。天下的神廟,對百姓沒有功績,不符合祭祀典章的,就是不合禮製的祠廟,有關部門不能對其祭祀。唉!人世間有禮樂製度,幽冥中有鬼神之事,它們的禮儀既然相同,那麼它們的名分應當端正。所以特此頒布詔書,讓大家都知道。
這一天,皇帝親自簽署祝文,派官員前往五嶽、四鎮、四海、四瀆,以更改神號的事情告祭神靈。他祭祀東嶽泰山)的祝文說:‘東嶽之神啊,您盤踞在東海之西,華夏之東,蘊含著上天的靈氣,與天地同生,山勢巍峨。’古時候帝王登上泰山來觀看滄海,考察地理形勢以便使百姓安定地生活,所以將泰山尊稱為‘泰山’進行祭祀。恭敬就能顯出誠意,符合禮儀就會適宜。從唐朝開始被加封為神。這個封號,曆經各個朝代傳承到現在。從前元朝君主失去統治,天下大亂,百姓陷入極端困苦的境地。我出身平民,承蒙上天後土的旨意,受到百神暗中保佑,才能平定暴亂,登上皇位,我應當敬奉天地,祭祀鬼神,按時供奉,統一百姓,效仿古人的製度。現在天下已經平定,特地準備了祭祀的儀式,因為神有曆代的封號,我考慮了很久,感到敬畏而不敢效仿。大概神靈與天地同時誕生,鎮守東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神靈之所以靈驗,人們無法揣測,他們的職責一定是接受上天後土的命令,作為君主怎麼敢乾預呢?我不敢給你加尊號,特地以“東嶽泰山”來稱呼你,按照時節祭祀神靈,希望神靈明鑒。其餘四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五鎮東鎮沂山、西鎮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四海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祭祀時的祝文隻是開頭的話各不相同,其餘的都相同。仍然派遣秘書監直長夏祥鳳等人到安南、占城、高麗去頒布更正神號的詔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命令僧人克新等三個人前往西域招撫曉諭吐蕃,仍舊命令他們繪製所經過的山川地形圖後歸來。
升大都督府都督僉事華雲龍為都督同知,兼任燕王府的武相。
甲子日,禮部尚書崔亮等人進言說:‘朝廷禮儀重在整齊嚴肅,禮儀條文不可違背錯亂。’現在製定大朝會、常朝以及朝廷內外官員辭行、謝恩、奏報事情、侍從值班等禮儀,交付侍儀司施行這些禮儀。侍儀司專門負責讚唱引導,凡是在站立班次上宣告指示,引進使、通讚、承奉、知班、都知舍人都要負責讚唱引導。殿中侍禦史專門負責彈劾在殿廷中舉止失儀的人;監察禦史專門負責糾察在大朝會中百官的失儀行為,知班負責檢察。朝會那天,他們要與侍儀司的官員一起在朝班中出入。有行為舉止不符合禮儀規範的人,就報告給殿中侍禦史,讓他們進行檢舉懲治。聽從了他的建議。
禁絕不合禮製的祠廟的製書說:‘我思考天地創造化育萬物,能夠孕育萬物卻不言語宣告,所以任命君主來代行管理天地之事。’前代的人沒有察覺到這一點,任憑百姓祭祀天地,進行祈禱,沒有什麼不做的。普天之下,百姓眾多,一天之中,祈求上天保佑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褻瀆禮儀、僭越本分,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古時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山川,大夫、士人和普通百姓,各自有適宜祭祀的對象與祭祀用品,民間共同祭祀的神靈,禮部要確定商議後頒布祭祀的相關規定,違反規定的人要治罪。於是中書省大臣上奏說:“凡是百姓祭祀祖先,每年歲末祭祀灶神,鄉村在春秋兩季祭祀土地神和穀神。凡是有災禍憂患,就向祖先祈禱。如果是鄉屬邑屬、郡屬的祭祀,那麼裡社、郡縣自行舉辦這些祭祀。那些僧人道士設立齋醮時,不允許向朝廷上奏奏章表文、進獻青詞。也不允許塑造和繪製天神、地隻,以及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巫師、扶鸞禱聖、書符咒水等法術,一並加以禁止。這樣,旁門左道就不會興起,百姓就不會被迷惑。”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確定五等勳爵,凡是勳位正一品的叫上柱國,從一品的叫柱國,正二品的叫上護軍,從二品的叫護軍,正三品的叫上輕車都尉,從三品的叫輕車都尉,正四品的叫上騎都尉,從四品的叫騎都尉,正五品的叫雲騎尉,從五品的叫武騎尉。爵位正一品的,有國公、郡公;從一品的,有郡侯;正二品、從二品的,有郡伯;正三品、從三品的,有縣伯;正四品、從四品的,有縣子;正五品、從五品的,有縣男。
丙寅日,皇帝下詔追封故去的皇姊為太原長公主,夫婿王七一為駙馬都尉,皇姊孝親公主為隴西長公主,太原長公主冊文說:“我認為古代君臨天下的人,既要追尊祖宗,又要顧及到兄弟親人,這是為了敘說倫理,彰顯恩義,這是帝王首先要做的事。我的姐姐朱氏以溫柔、善良、貞潔、賢淑的美德嫁到了王家,誰知道沒過多久,就和丈夫相繼去世了。朕在艱難的時候,依靠祖宗積累的德行,承蒙上天眷顧,平定禍亂,統領華夷。我每每想到我的父親、母親生下我和兄姐一共六人,如今我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卻不能報答父母養育的恩情,而兄姐也都不在人世了,對親人的思念,我常常悲痛不已。考查古代的典章製度,他們應該得到褒獎表彰,以與追念崇敬他們相匹配。可以追封她為太原長公主。皇姊夫王七一誥曰:朕君臨天下,考察曆代敬愛親人長輩的道理,這是帝王首先要做的事務,所以一定要極儘遵循這種道理的禮儀。姐姐的丈夫王七一,二十歲就做了我家的女婿,沒想到他和我姐姐相繼去世,所以沒有留下後代。我擁有天下,但是推廣恩澤卻未能到達他們那裡,深感悲痛哀傷。可以追贈他為榮祿大夫、駙馬都尉的官職。您的英靈如果有知,請接受這恩寵的詔命。”又派潭府承奉正程安準備好衣服和棺木重新將徐王葬於盱眙。祭文說:‘古代擁有天下的人,必定會把恩德推廣到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不管他們是在世還是去世。’朕即位以來,諸位兄弟子侄都已追封王爵,隻有朕的姐姐和姐夫早逝沒有留下後代,因為戰亂,也不知道葬在何處。近來外甥李文忠訪求其葬處,在泗州的盱眙縣尋得靈柩,依照她生前的衣被棺槨的規格,改葬在盱眙縣的太平鄉段家莊。追念親人的情義,悲痛之情難以承受。於是朕遵循古代典章製度,特意對你進行追封和加贈,以此告慰九泉之下的你。現在準備好犧牲和甜酒來祭祀,同時舉行了焚黃的禮儀,希望神靈能夠明察知曉。
丁卯日,皇帝命令賜給武官指揮使以上官員的命婦冠服。
調任浙江行省參政張本為湖廣行省參政,湖廣行省參政阮崇禮為浙江行省參政。
戊辰日,任命廣西衛指揮使蔡仙擔任廣西行省參政。皇帝下詔,從今往後武官犯罪,不經過奏請不得逮捕審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庚午日,改司天監為欽天監。將廣西的慶遠安撫司改設為慶遠府。
壬申日。左副將軍李文忠的捷報送到了。當時文武百官在奉天門奏事,聽說元主去世,就一起拜賀。皇帝說:“元朝皇帝在位三十多年,荒淫放縱,於是到了這種地步。”於是對治書侍禦史劉炳說:“你本是元朝大臣,對於今日的勝利,你不應當祝賀。”於是命令禮部張貼告示,凡是北方傳來捷報的時候,曾經在元朝做過官的人,不允許參與慶賀。接著又因為元主沒有交戰就逃跑了,能夠知曉天命,所以加給他順帝的諡號。
設置陝西、北平、山西行都督府。
在各府設置惠民藥局,在州縣設立提領,稱為官醫,凡是貧困患病的軍人和百姓,都供給醫藥。
皇帝下詔,凡是擔任王府屬官王相)的武官,給予兼任職務的俸祿。
癸酉日,中書省把左副將軍李文忠奏報的勝利消息,張榜向天下公布。皇上看了它,看到其中有誇大的言辭,嚴厲地責備宰相說:“你們身為宰相,應當效仿古時賢相,使君主成為聖賢,為什麼竟學小官吏輕浮淺薄的話語,不懂大局,胡亂加以詆毀譏誚?何況元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然而統治中原將近百年,我和你們的父母都依賴它而得以生存養育,元朝的興亡,自然是氣數命運,和我有什麼相乾呢?又何必用這些東西來張揚呢?四方有見識的人,嘴上雖然不說,但他們心裡不一定認為這是正確的。可以立即改正它。”
左副將軍李文忠派人將俘獲的已故元朝皇孫買的裡八剌等人及其寶冊送到京師。行省大臣楊憲等人請求將買的裡八剌押到太廟獻俘,帶上玉冊和金寶讓百官身穿朝服進獻。皇帝說:‘寶冊先存放在庫中,不必進獻了。古代雖然有獻上俘虜這種禮儀,周武王討伐殷商的時候,曾經使用過這個禮儀嗎?’憲說:‘周武王的事情大概不可知曉了,唐太宗曾經這樣做過。’皇上說:“太宗對待王世充,如果遇到隋朝的子孫,恐怕不會行這樣的禮。”元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統治中原地區,在一百年的時間裡,人口眾多,家家富裕,人人豐足,我的祖父也預先享受了那時的太平,雖然古代有獻俘的禮儀,我也不忍心這樣做。隻讓他們穿著本民族的服裝來朝見,朝見結束後,賜給他們中原的衣冠,讓他們謝恩。”又對楊憲說:‘原來元朝的妃嬪來朝見君主,原本就有這種禮儀,不必效仿。’也讓他們按照本國的風俗穿戴,到中宮朝見皇後,朝見完畢,賜給他們中國的服飾,也讓他們向皇後拜謝。
福州府發生地震。
安南國王陳日熞派遣他的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龍、下大夫黎元普等人前來呈遞奏表謝恩,並進貢地方特產。阮兼在南安去世,皇上賞賜給季龍數量不等的布帛,又賞賜給日熞紗和縠各兩匹,拿出五十兩銀子作為阮兼的喪葬費用,命令有關部門護送棺柩回他的國家。
乙亥日。買的裡八剌前來朝見,皇帝頭戴皮帽,身穿禮服,在奉天殿接見他,百官身著朝服分班侍立。侍儀使引導買的裡八剌穿著本民族的服裝,行五拜禮。到了東宮,見到皇太子,行四拜之禮,百官穿著便服排列班次等候。朝見結束,賞賜給他衣服和帽子。買的裡八剌的母親和妃子到坤寧宮朝見,有封號的婦女都戴上帽子、穿上禮服排班侍立,朝見完畢後,皇帝都賜給她們中原的服飾。於是在龍光山賞賜宅邸給買的裡八剌,命令優厚地供給他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封買的裡八剌為崇禮侯。誥令上說:‘從前帝王擁有天下之後,必定分封前代帝王的子孫,讓他們在王室成為賓客,這種做法由來已久了。’從前因為元朝失去了政權,天下分裂紛爭,我憑借軍事才能削平了各路群雄,統一了天下,成為天下之主。而買的裡八剌實際上是元朝的宗室。近來派遣將領向北征伐,你的祖父已經去世,在攻克應昌之後,你才前來歸降。我顧念他是帝王的後裔,於是考察古代的製度,賜給他侯爵的封位。希望你能日夜恭敬謹慎,不辜負朕對你的優待。
皇帝對中書省大臣說:“朕看到前代帝王改朝換代的時候,俘獲了前朝的後妃,往往不以禮相待,欺負孤兒,虐待寡婦,這不是大德之人該做的事,朕很不認同這種做法。如今元脫忽思皇後在這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隻知道吃肉食喝奶酪,而且忍受不了暑熱,她的飲食和居住之處,一定要使她舒適才好。如果他們想回去,就應該將他們遣送回沙漠。”
丙子日,因為抓獲了買的裡八剌,在圜丘祭告天地,第二天,又在太廟祭告。
賞賜天策衛知事朱友聞綺和帛各五匹。
當初,指揮張溫守衛蘭州,元朝將領王保保率兵包圍城池,張溫督促將士們守備防禦。夜裡二更時分,圍城的士兵登上城牆。千戶郭佑喝醉了酒臥倒在地,沒有發覺敵軍來襲),巡城的官軍擊退了敵軍)。包圍解除以後,張溫抓住郭佑準備殺掉他。王友聞爭辯說:“當敵軍侵犯城池的時候,將軍斬殺張佑來號令眾人,這就是按照軍法來處置,彆人沒什麼可議論的。現在敵軍已經退去,卻要追究他的罪責,不但對事情沒有幫助,而且會有擅自殺人的名聲,我私下認為這樣做不可以。”張溫醒悟,打了郭佑幾杖就把他放了。皇上聽說這件事,對輔佐大臣說:“朱友聞作為幕僚能夠遵守朝廷法令,直率地勸告長官,這是正直的人,應該給予賞賜,來勉勵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