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4068年)夏四月初一癸未日,又召嶽州府知府蔣思德為戶部尚書,任命侍儀使韓寬為戶部侍郎,楊冀安為禮部侍郎。
設置梧州府守禦千戶所。
甲申日,皇帝在太廟祭祀。詔令大都督府同知、滎陽侯鄭遇春,僉都督莊齡前往臨濠開設大都督府。
任命禮部侍郎秦文繹為戶部尚書。
確定七品以下官員的資曆級彆。
起居注:給事中,正七品;侍儀使,從七品;引進使,正八品;奉班都知,正九品;通讚、通事舍人,從九品。
各府的倉大使為從八品官職,倉副使為從九品官職。
龍江子務大使,從九品。
都督斷事官、司獄、應天府獄丞,都是從九品官職;織染局大使為正九品官職,織染局副使為從九品官職。
丙戌日,賞賜剛剛被授予官職的儒士帽子、腰帶、衣服。
潁川侯傅友德攻打蜀地的階州,攻克了那裡。
在此之前,傅友德向皇帝辭行,皇上私下對他說:‘蜀地之人聽說我朝軍隊向西征伐,必定會出動他們所有的精銳部隊,在東邊防守瞿塘,在北邊據守金牛,來抵抗我朝軍隊。他們必然認為地勢險要而我朝軍隊難以到達,如果我軍)出其不意,直接進攻階州、文州,蜀地的)門戶已經被摧毀,那麼其內部自然就會潰敗。’用兵貴在行動迅速,隻怕你們不夠勇敢罷了。友德接受命令後,騎馬快速趕到陝西,召集各道的士兵,揚言要出兵金牛,卻暗中派人偵察得知青州果陽兵力空虛,階州、文州雖然有營壘,但防守薄弱,於是帶兵奔赴陳倉,挑選五千精兵作為前鋒,攀登山穀,日夜兼程,大部隊跟在後麵,徑直抵達階州。蜀地守將平章丁世真率領軍隊前來抵抗,傅友德將其擊敗,活捉了他的將領雙刀王等十八人,丁世真逃走,傅友德於是攻克了階州。
戊子日。奉先殿中皇帝和皇後的神主製作完成,舉行安放儀式,用羊和豬作為祭品。
任命禮部員外郎程德為禦史台治書侍禦史。
中山侯湯和率領軍隊攻克歸州,李逢春據守烽火山寨,湯和分彆派遣南雄侯趙庸、宣寧侯曹良臣率領軍隊攻取桑植、容美洞,又與江夏侯周德興會合攻打茅岡、覃厚寨。趙庸走到半路上就返回了,隻有曹良臣會合周德興攻打各個山寨,把它們平定了。湯和仍然駐軍在歸州。
己醜日,朝廷重新確定王府官製。王相府中的左右相為正二品官職,文武傅為從二品官職,首領官為參軍司參軍,從五品,錄事為正七品官職,承奉正為正六品官職,承奉副為正七品官職,儀衛正為正六品官職,儀衛副為從七品官職,審理正為正六品官職,審理副為正七品官職,紀善為正七品官職,各個官署中的典祠正、典寶正、典儀正、典膳正、典服正、工正、醫正都是正七品官職。典祠副使、典寶副使、典儀副使、典服副使、工副使、醫副使,都是從七品官職。牧正為正八品官職,牧副為從八品官職。引禮舍人,由中書省任命。
潁川侯傅友德率領的軍隊到達文州,在距離文州三十裡的地方,蜀人截斷了白龍江上的橋來阻擋我軍。傅友德督率軍隊修橋渡河,到達五裡關時,蜀地的平章官名)丁世真等人又聚集兵力占據險要地勢,都督同知官名)汪興祖驅馬快速向前時,被飛石擊中而死。傅友德大怒,指揮軍隊猛攻,攻破城池,丁世真僅帶著幾個騎兵逃走了,於是傅友德就攻克了文州。汪興祖,是廬州巢縣人,年少時是張德勝的養子。龍灣之戰,張德勝戰死。皇上憐憫他的忠誠,下令讓汪興祖繼承他的職位。攻下安慶,攻打江州,征伐蘄州、黃州,平定江西,在彭蠡湖展開大戰,汪興祖都立下功勞,被提升為參知政事。跟隨大軍征討武昌、廬州,救援壽州,升任僉都督府事,攻克海陵、高郵、淮安,攻取湖州,包圍姑蘇,他也參與其中。因為他的功勞,被晉升為同知都督府事,跟隨大將軍徐達平定山東,收複河南,平定中原,向西攻取大同,然後鎮守那裡。不久,朝廷任命他兼任晉王府的武傅。有人告發他的罪行,皇上寬恕了他,沒有追究,讓他去征討蜀國來為自己贖罪。到這時他)戰死了。皇帝聽說這件事後感到悲痛,命令中書省和六部商議追封和封贈死者及其親屬)的事宜,仍然發給俸祿用來贍養他的家人,等到他的兒子長大成人後承襲官職。
庚寅日,皇上因為湯和、傅友德等人出兵討伐蜀地,已經過了三個月,還沒有得到捷報,又任命永嘉侯朱亮祖擔任征虜右副將軍,率領軍隊前往援助他們。皇上親自祭祀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等各位神靈,把用兵的意圖告知神靈)。那詔書上寫道:我出身平民,率領軍隊渡過長江,平定姑孰,建立了建業,鏟除了群雄,平定了四方,到現在已經十七年了。凡是水陸出征,一定要向神明昭告。我受命於上天,仰賴神明的暗中保佑,才得以統一天下。隻有西蜀的戴壽,假托幼主明升,擅自作威作福,占據一個角落般的地方,自外於聖明的教化,從地域方麵來說就有彼此疆界的區彆,從百姓方麵來說就有早晨投奔我朝)晚上逃竄回西蜀)的憂患。何況西蜀原本就是中國的領土,如果縱容他們割據一方、僭越名分,戰火又怎麼能平息呢,討伐他們、使天下重新統一,百姓才能安定。之前派遣征西將軍、中山侯湯和,征虜前將軍傅友德等人,從水路和陸路進軍,到現在已經幾個月了,還沒有看到叛亂)被平定。現在再次命令永嘉侯朱亮祖等人率領軍隊大規模出征進軍,所以告知神靈知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確定儀鸞司為正五品級彆,設置大使一名,副使兩名。
辛卯日,皇上對中書省的大臣說:“有人說,掌管刑法、財政的職位,應該讓擅長治理政事的人擔任。然而官吏大多狡猾奸詐,喜歡玩弄法律條文,所以皇帝就全都任用儒生來管理百姓。況且自古以來,提倡禮樂,製定製度,輔佐國家,成就太平盛世的美名,都是以儒學為根本的。儒者知曉古今之事,明白事物的道理,不是那些見識短淺的執法小吏所能比得上的。然而現在所用的儒臣,大多不能符合朕委任他們的心意,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在選拔任用人才的時候,沒有選到真正的人才嗎?我每次遇到事情,沒有不深入探究用心思考的。近來調兵向北征伐沙漠地區,向西奪取川蜀之地,軍隊還沒出發,我)就連夜睡不著覺,我雖然沒有親自前往,但心思早就到那裡去了。隻是擔心所委任的人不恰當,或者計劃不夠完善,不能完成這件事。你們是朕的股肱之臣,在選拔任用人才方麵,也應該日夜用心,如果不是人才,不要輕易選任。
壬辰日,設置京城、金川、太平二門千戶所。
皇上曉諭眾大臣說:“所有的事情,勤奮去做就能成功,懈怠就會荒廢,思考就能通達,昏庸就會阻塞。”所以善於保持自己誌向的人,不會被昏聵和懈怠所乘虛而入,所以他的事業日益廣大,德行日益進步。聖人最初與常人沒有什麼不同,而常人不能成為聖人,是因為不勤奮、不思考罷了。每天都在思考,大禹因此能夠成就大功業;沒有閒暇時間吃飯,文王因此能夠開創帝王大業。後代的人還沒有辛勤操持各種政務,就先追求悠閒安樂。像元朝末年,上下都貪圖安逸,驕奢淫逸,政事混亂,百姓窮苦而不體恤,最終失去了天下,難道不應該引以為戒嗎!”
癸巳日,潁川侯傅友德率領軍隊渡過青川、果陽、白水江,正好都督僉事王成也率領軍隊趕到,蜀人望風而逃。傅友德派人招降了他們,讓他們各自回家從事本業,留下鞏昌衛指揮潘某鎮守這裡,自己則率軍趕赴隆州。
乙未日。廣德侯華高在廣東去世。高,和州人。起初和俞通海、廖永忠等人集結水師守衛巢湖。等到皇上率領軍隊在和陽駐軍時,華高就和廖永忠等人率領水寨的水師從黃墩前來歸附,於是跟隨皇上渡過長江,攻克采石,奪取蕪湖,攻打溧水,平定金陵,他都參與其中,立下了功勞。不久攻克鎮江,朱元璋)讓他)鎮守那個地方。他)跟隨大軍征討江陰,奪取淮東地區,攻克湖州,攻破姑蘇,憑借功勞多次升遷官職,直至湖廣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天下平定以後,朝廷論功行賞,賜給華雲龍“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的稱號,官至榮祿大夫、勳柱國,封為廣德侯,食祿六百石。然而,華高性格怯懦,曾經奉命出征,他有時稱病不出征,有時以不熟悉水戰為由推辭,有時以沒有兒子為由請求,又因為不廉潔而聞名。因此皇帝認為華高不忠誠,曾經派很多老臣到地方治理四方,隻有華高沒有被派遣。等到巡視安撫廣東時,華高自己請求前往,於是皇帝命令他前去。到這時,華高巡視海南城池,回來時在瓊州去世。去世的消息傳到京城,皇帝懷念他跟隨自己的誌向,又憐憫他沒有兒子,將鐵券放入他的墓中,親自撰寫祭文祭奠他。追封他為巢國公,諡號為武莊。
在臨濠設置長淮衛,統領水軍。
丁酉日,以弘文館學士職位退休的羅複仁去世。羅複仁,是江西吉水人。起初在九江跟隨陳友諒,擔任翰林編修官,很受禮遇。然而厭惡陳友諒的所作所為,不願意被他任用。壬寅年,皇上的軍隊到達九江,羅複仁於是脫身前來歸附。皇帝得到他以後,非常高興,讓他在身邊侍奉,非常信任他。癸卯年,羅複仁)跟隨太祖在鄱陽打敗了陳友諒,攜帶蠟書招安臨江、袁州各郡。甲辰日,皇上即吳王位,任命他為中書谘議。複仁性情直率,每次議論事情,都會指明得失,毫無隱瞞。羅複仁躲避他,因此受到了很高的待遇。當時,大軍包圍武昌,很久都沒有攻下,皇上因為陳複仁是陳友諒的舊臣,命令他前去招降,勸告陳友諒之子陳理投降。複仁來到城下,不停地放聲痛哭。陳理覺得很奇怪,派人把他召來,他進來以後,陳理詢問其中的緣故。複仁說:‘現在如果不投降,大軍就要屠城,城中的百姓有什麼罪過呢?希望您儘早為他考慮,那麼家族就可以保全了。”陳理因此投降了。又被派去招撫江西,回來後擔任國子助教。因為年老,皇帝賜給他小車,準許他乘車出入宮廷,每次設宴召見,都賜給他座位和飲食。丙午年春天,羅複仁奉命出使山西,招降勸諭元朝將領擴廓帖木兒。以前的使者大多被扣留,隻有夏複仁議論慷慨,得以獨自返回。洪武元年,他升任翰林編修一職。洪武二年冬天,攜帶詔書去告知安南今越南),不要侵占占城今越南中部)的領土疆域。到達以後,他向安南王闡明了大義,安南王心悅誠服。等到他)回來,有人)贈送給他黃金、吉貝等物品,劉複仁推辭不接受,回來後把這件事上奏給皇上),皇上稱讚他廉潔謙讓。恰好安南的使者到來,他堅決讓使者把書帶回安南。改任翰林檢閱。不久,他)被授予弘文館學士的官職)。多次召見他來與他談論政事。複仁常常操著家鄉口音回答皇帝的問題),不做語言上的)修飾。皇上因為他質樸正直,常常聽取他的意見。不久請求退休,朝廷答應了他。向皇帝辭行時,皇帝賜給他玉帶、成套的衣服、名馬、鐵拄杖、坐墩、飲食用的器具。到這時,他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