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4070年)九月初一己亥):設立重慶府涪州長壽縣;將夔州府開州改為開縣。
初二庚子):任命工部侍郎劉昭先為禮部尚書;任命讚善大夫趙翥為工部尚書。
冀州棗強縣發生旱災,百姓饑荒,朝廷命令有關部門賑濟撫恤災民。
詔令直隸府州及浙江、江西兩行省,今年的秋糧允許用棉布代替糧食繳納,用以供給邊疆戍守軍隊。
初三辛醜):詔令鬆江、蘇州等府,在原有糧長之下各增設知數一人、鬥級二十人、送糧民夫一千人,確保每年賦稅糧米的運送交納,不再煩擾百姓。
初四壬寅):翰林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詹同等上奏:自皇上起兵渡江以來,征討平定的功業、禮樂治道的詳情,雖有記載但尚未成書。請求編修《日曆》,珍藏於金櫃,傳之後世。皇帝準奏,任命詹同與侍講學士宋濂為總裁官,侍講學士樂韶鳳為催纂官,禮部員外郎吳伯宗、儒士朱右、趙塤、朱廉、徐一夔、孫作、徐尊生一同參與纂修,鄉貢進士黃昶、國子生陳孟暘等負責謄寫。
重新設置禦用局,官秩正七品,設司正一人正七品)、司副一人從七品)。
初五癸卯):詔令確定散官的俸祿供給標準:凡被任命授職的官員,即授予與所任實職品級相同的散官。在京官員以三十個月為一次考核考),每次考核合格晉升散官一等;地方官員以三年為一次考核,每次考核合格晉升散官一階。
授予中書右丞相胡惟庸特進榮祿大夫;禦史大夫陳寧榮祿大夫;禦史中丞商暠資善大夫;中書參政馮冕、丁玉中奉大夫;翰林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詹同、戶部尚書俞溥嘉議大夫;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子讚善宋濂、戶部侍郎趙好德中順大夫。
詔令製定文武官員誥命製度。皇帝對禮部尚書牛諒、侍講學士宋濂等人說:前代在朝為官者必有封贈親屬的恩典,封贈必賜予誥命,以光耀祖先、恩及子孫。命他們考證古製詳定規範。牛諒等奏:參考唐、宋誥命,皆由三省官署名,加蓋吏部告身印章。本朝誥敕既用皇帝印璽,則中書省大臣不宜署名。現造誥敕的花樣、簽軸製度已有等級區分,不必更改。另據宋紹興年間先例,工部曾奏官誥院所用綾紙易被偽造,請求令文思院另織專用防偽花樣。現議在誥命文書末尾添織“某字第幾號”作為防偽標識。並取工部神帛製敕局物料,用以書寫誥命、鈐蓋寶印,頒賜文武官員。皇帝批準。製度規定: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員授誥命,六品至九品官員授敕命。公侯及一品誥軸用玉;伯爵、子爵、男爵及二品用犀角;五品以下用牛角。
初六甲辰):命令在午門外及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門外設立榜文,凡有戒諭訓示之事,皆書寫其上。皇帝訓諭禮官:朝廷乃禮法之源,天下瞻仰。文武官員在朝班奏對應言辭詳雅切實,勿說浮誇之語。治理事務、統禦下屬須恩威並施使人敬畏服從,切戒忿怒及惡語傷人。孔子雲“非禮勿言”,《禮記》雲“君子惡言不出於口”。禮官當謹記於此,方不負職守。
初七乙巳):賞賜在臨濠勞作的日本兵棉衣。
初八丙午):禮部奏定百官日常朝會班次及奏事等禮儀規範。皇帝諭中書省大臣:朝廷禮儀用以辨上下、正名分,不使卑賤淩駕尊貴。百官在朝應秩序井然、奏對得體,此乃朝廷尊嚴、天下瞻仰所在。現今文武官員朝參奏事仍有不熟禮儀者,實因殿陛之上禮法未嚴。今後凡新官及武臣中有不熟習禮儀者,命侍儀司官員每日於午門外演習,並派兩名禦史監視,有不合禮儀者即行糾舉。百官入朝失儀者,亦依法糾舉。
初九丁未):更定地方官府申報事務的法令。建國初,地方官府事務如戶口、錢糧、學校、獄訟等,或季或月將其增減現存數目造冊,縣報州、州報府、府報行省,行省彙總報中書省。公文繁雜,耗費公私財力。且地方斷案:笞五十以下縣決,杖八十以下州決,一百以下府決,徒刑以上案件則需備齊卷宗報送行省。導致州縣官或受賄重罪輕判,省府官或玩法輕罪重判,文牘往複爭論,囚犯久係獄中。現命中書省、禦史台詳議,務求簡便。於是改月報為季報,再以季報彙總為年報。凡府、州、縣輕重囚犯,即按律判決,不必轉押上報。確有違法枉斷者,由禦史、按察司糾劾。此令一出,天下稱便。
賜予公侯及文武官員職田公田),下令計算原有官糧、私租數額,仍按田主與佃戶的分成比例收取租稅。
衍聖公孔希學請求歸鄉,賜白金百兩、文綺帛各五匹。在光祿司賜宴,命翰林院官員餞行。
詔令賞賜臨濠行大都督府軍士冬季用布。
初十戊申):臨濠池河橋建成。初,工部奏請造橋,皇帝命勿求過寬以免勞民傷財且難堅固,擇河岸狹窄處建造。建成七孔橋,總長二十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十一日己酉):任命侍禦史文原吉為秦王府右相,國子助教朱複為燕王府參軍。皇帝訓諭道:親王年長,爾等應朝夕輔佐以成其德。二三年後,將遣親王就藩。爾等應儘心職事,借鑒古人,明辨善惡,參考曆代賢臣良輔與奸佞之行,編集成冊供親王朝夕觀覽。遇事則擇善而從,務必將親王引向正道。爾等當教親王待臣下謙和,撫百姓仁恕,勸農耕以省軍糧,禦外侮以衛皇室,如此方為儘忠職守。又說:王府職事清簡,非朝廷繁劇可比。若文武全才,可演習武事舒展精神;若本為儒生,謹守禮法、陳善防邪即可。若弄巧行詐、欺瞞諂媚,乃招禍之道,切戒之!爾等務必謹慎。
任命王僎為翰林待製。
雞籠山功臣廟重建竣工。
十二日庚戌):詔令禁止使用四六駢體文四六文辭)。此前,皇帝命翰林儒臣選取唐宋名家表箋可為範式者。翰林臣進呈柳宗元《代柳公綽謝表》及韓愈《賀雨表》。皇帝命中書省抄錄二表,頒行天下作為範文。並諭群臣:唐堯、虞舜、夏商周三代典謨訓誥之辭,質實無華,誠為萬世楷模。漢魏之文猶近古風。晉宋以降,文體日衰,駢儷綺靡,古法蕩然。唐宋名儒輩出,欲變文風而未能儘除積弊。近代製誥章表仍蹈舊習,朕常厭惡其雕琢浮華,遮蔽實事,與古體迥異。自今以後,凡告諭臣下之辭,務求簡樸古雅,以革除弊病。中書省應通告中外臣民,凡表箋奏疏,禁用四六對偶,一律采用典雅文風。
壬子日,真定府灤城縣、趙州寧晉縣旱災,百姓饑荒,皇帝命賑濟。
十三日癸醜):祭祀周天星辰。
十四日甲寅):將真定府趙州隆平縣並入柏鄉縣。
十五日乙卯):命令各部門:今後日常事務稟報皇太子,重大事務方可直接奏聞皇帝。皇帝訓諭皇太子:君主統理天下,必周知人情物理,方能臨事不惑。我起自民間,至今治理軍務民事無不儘心。常恐處事未當,故深思古人為治之道,在於廣開視聽。善言即行,不善之言亦反複思量,確不可行方罷。慮事貴明,處事貴斷,方可不惑。你生長宮中,未曆世事,若拘於見聞,則視聽不廣。目雖能視,所見不過門檻;耳雖能聽,所聞不出庭院。以區區智識決斷天下事務,欲其事事合理,難矣!你應親近賢才、樂納善言以廣見聞。逆耳之言必求其善,順耳之言必審其非。如此則是非分明,天理人欲判然,天下可治。務必謹記朕訓!
十六日丙辰):將大名府清河縣劃歸廣平府管轄。
工部奏報:今年各省鐵產量總計八百五十萬三千八百二十餘斤。
設置沔陽衛。
賞賜臨濠從事營造的七千五百名軍士衣物和糧食。皇帝諭中書省大臣:憂民者當體察其心,愛人者當珍惜其力。朕親曆軍旅,深知士卒疾苦。凡有興作,不免役使軍民,土木工程尤為艱辛。朕每進一膳,即思軍民之饑;每服一衣,即思軍民之寒。今臨濠營造士卒,每人賜米五石、衣一套,使其免於饑寒。
十八日戊午):太和鐘鑄成。其製仿宋景鐘,以九九之數為度,高八尺一寸,鐘身環繞九龍紋飾,以龍形柱支撐。在圜丘齋宮東北建樓懸掛。每行郊祀禮,皇帝車駕啟行則鳴鐘;登壇後鐘聲止,眾樂齊奏;禮畢登輦,複擊鐘,待導駕樂起方止。禮官奏:昔黃帝有五鐘,其一曰景鐘“景”意為大)。宋之景鐘亦因此得名。請命名此鐘為景鐘。皇帝說:古鐘名宜改。遂取《周易》“保合太和”之義,更名為“太和鐘”。
二十日庚申):夜間,木星歲星)運行至鬼宿附近犯鬼宿)。
二十二日壬戌):皇帝諭秦王府右相文原吉等:儲藥為防病,積貨為防貧,用賢為輔德。朕為諸子擇賢為輔。爾等在親王左右,當朝夕規勸教誨,以成其德。人情常謹於大事而忽於細微。然細行不謹,必損大德;姑息小過,終釀大禍。塞水必堵其源,源塞則流斷;伐木必斷其根,根斷則木倒。若親王有小過失,爾等以為事小勿言,待其大失已成再行規勸,則挽救不及。善雖小可成名,惡雖小足亡身。曆代賢王名垂史冊,其臣亦皆賢者,方能共成美政。爾等職在輔導,當儘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