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七年4071年)八月初一甲午日,皇帝親自在新廟祭祀曆代帝王。
從伏羲到元世祖,總共十七位帝王設為五個祭室,每個祭室分彆用一頭牛、一隻羊、一頭豬,一個祝官,每個帝王的神位前用竹籩和木豆各十個,簠、簋、登、鉶各一個,酒爵各三個,絲帛各一段,都是白色的。
一共在宮殿的西階設置了五個酒樽,又在宮殿的東階設置了三個酒樽。
在祭祀前兩日,皇帝要進行齋戒,陪祀的執事官也要一起齋戒。
祭祀前兩天,太常卿上奏請求派遣中書丞相省察祭牲。
第二天清晨,丞相穿常服視察祭祀用的牲畜。
到了特定的那一天,皇帝穿著袞服、戴著冕旒,進入相應的場所並就座。
典儀官唱迎神,協律郎舉起指揮旗,演奏《雍和》之曲。
太常卿上奏說:“有關部門已經準備完畢,請開始祭祀。”
皇帝拜了兩拜,陪同祭祀的官員也都拜了兩拜。
典儀官唱禮道:“進獻帛品。”於是開始進行初獻之禮。
皇帝來到洗手的位置,把圭插入腰帶,洗手洗臉,抽出圭,來到放酒樽的地方,執事人員各自用酒爵盛上泛齊,協律郎舉起指揮用的旗幟,演奏保和之曲,表演武功之舞。
皇帝來到三皇神位前,跪下,將圭插入帶間,放置祭帛、進獻酒爵,一共三次。
讀祝官拿起祝文,跪著讀完,皇帝取出圭,俯伏,起身,恢複平常站立的姿勢。
接著,皇帝前往五帝神位前祭祀。
到三皇神位前,接著到漢高祖、光武帝、隋文帝神位前,再到唐太宗、宋太祖神位前,再到元世祖神位前,都和前麵的儀式相同。
回到原位,再次下拜。
典儀官唱‘亞獻禮’,協律郎舉起指揮用的麾旗,演奏《中和之曲》,表演《文德之舞》。
各室執事分彆按照爵位接受酒,然後將酒放在神位前,皇帝再次拜祭。
典儀官高唱行終獻禮,協律郎舉起麾旗,奏響肅和之曲,表演文德之舞。
儀同三司擔任亞獻。
典儀官高唱‘飲福酒,接受祭肉’。
皇帝來到飲福位,跪下,把圭插入腰帶,執事人員跪著進獻酒爵,皇帝接過酒爵,飲下福酒,把爵交還給執事人員,執事人員跪著進獻祭肉,皇帝接受祭肉,把它交給左右的人,抽出圭,俯身伏地,起身,回到原位。
隻有在位的官員行再拜之禮。
典儀官高聲唱徹豆,協律郎舉起指揮用的旗幟,演奏《凝和》之曲。
執事官各自到神位前撤下籩豆。
典儀官高唱送神,協律郎舉起指揮用的旗幟,演奏《壽和》這首曲子。
皇帝再次下拜,在位的官員也都再次下拜。
典儀官高唱,讀祝官捧著祝版,掌祭官捧著幣帛、祭品,各自前往瘞埋的地方。
唱望瘞,協律郎舉起麾旗,演奏《豫和之曲》。
皇帝前往望瘞位,將土填滿土坑的一半。
祭祀完畢,祭祀的祝文對三皇說:“隻有太昊伏羲氏畫出了八卦,用來彰明自然規律,創造文字來開啟人類文明。隻有炎帝神農氏製造了耒耜來教導百姓耕種,品嘗了各種草藥來治病救人。隻有皇帝軒轅氏,製作房屋和衣服時取法《易》中的卦象,創立音律、曆法和官製來宣揚政治。他們都是承繼天命登上皇位,通曉萬物之理,成就天下之務,對百姓和後世有著極大功勞的人啊。我朱元璋憑借微薄的德行,承蒙上天保佑、民眾襄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的正統。我追念三位聖人去世已經很久了,他們的神靈在天上,永遠存在,崇敬報答的禮節,不可以不周全。因此在京城開始新建廟宇,排列聖像,以及曆代開國帝王的像,每年在春秋兩季的第二個月進行祭祀,永遠作為固定的製度。現在在剛剛舉行奠祭禮的時候,恭敬地捧著犧牲、甜酒和眾多祭品來祭祀,恭敬地希望您向上享受五帝的祭祀。”
祝文對五帝說:“金天氏帝君,五行中的金德順應時運,憑借鳳鳥來設置官職,道德承繼三皇,是五帝中的首位。隻有帝高陽氏,深沉寧靜而有謀略,明曉事理,以潔淨虔誠的態度祭祀,治理教化萬民。隻有帝嚳高辛氏,聰明而有遠見,明智而能洞察細微,仁慈而有威望,施惠而有誠信,天下都臣服於他。隻有帝堯陶唐氏,他的德行廣大深遠,聖明英武,有文德,秉持中正之道,傳承人心,道統從此彰顯。隻有帝有虞氏舜帝,他的高尚品德已經傳揚開來,他以端正恭謹的態度治理國家,世間達到太平和諧,演奏起《鳳儀》之樂,這都是他的大德澤被百姓,偉大功績昭顯於後世的結果啊。朱元璋憑借微薄的德行,承蒙上天保佑、眾人輔助,統治天下,繼承中國帝王的正統地位。俯伏思慮各位先聖離世已經很久遠了,他們的神靈在天上,千秋萬代永遠存在,崇敬報答先聖的禮儀,大多沒有施行,所以在祭祀方麵有所缺失。因此在京城新建廟宇,排列供奉聖像和曆代開國帝王的神位,每年春秋仲月舉行祭祀,永遠成為常規的典禮。現在祭祀剛剛開始,恭敬地獻上犧牲、美酒和各種祭品進行祭祀,懇切地希望神靈明察。敬請享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祝文對三王說:“隻有夏禹王,為國家勤勞節儉,治理水土,上天賜給他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人倫道德因此有了秩序。隻有商湯王,聖明恭敬的德行與日俱增,努力彰顯偉大的德行,在民眾中建立中正之道,為眾多邦國作出表率。隻有周武王,他的武功昭著,拯救百姓,於是建立了帝王的準則,繼承了文王的事業。他們都有高尚的品德,恩澤被及百姓。”以下的內容和五帝相同。
祝文對漢高祖、光武帝、隋高祖說:“隻有漢高祖皇帝,消滅嬴氏、平定項羽,寬厚仁慈、豁達大度,威風加於天下,開創了四百年的漢朝。隻有漢光武帝劉秀,招攬英雄豪傑,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使漢朝國運再次興盛,天下都太平無事。隻有隋高祖皇帝,勤奮政事不懈怠,賞賜功臣不吝嗇,節約用度安撫百姓,當時的人都稱讚他治理國家有方。他們都有治理天下的德行,有安定天下的功績。”
祝文對唐太宗、宋太祖說:“隻有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力平定四方。貞觀年間的治理,彰顯了文治德政。隻有宋太祖皇帝順應天命人心,統一了天下,延續了三百多年的國祚,天下文化昌明,都有著統治天下的德行,有著安定天下的功績。”其餘的文字與五帝的相同,隻是把“悠遠”改成了“已遠”。
祝文對元世祖說:“神靈當初從北方來主宰中原,讓天下太平昌盛,讓百姓繁衍眾多,功勞施惠於百姓。為什麼傳到後世,君主不遵守前代的訓誡,懈怠於政事以致國家動亂,天下像烏雲一樣紛擾不安,君主卻沒有能力拯救這種局麵。我朱元璋本是元朝的農民,遭遇時世艱難,憐憫百姓處於困苦之中,舉起義旗聚集軍隊,意圖用來保全生靈,起初並沒有稱帝的想法。哪想到上天保佑、眾人相助,前來歸附的人越來越多,事情到了這一步,就不能停止了,我在群雄手中奪取了天下,又派遣大軍北伐,終於統一了天下。於是我不自量力,繼承了正統的皇位,這是上天的旨意和民眾的心願所導致的,不是憑借智慧和力量就能做到的。而且自古以來冊立君主,目的在於安定百姓,所以唐堯、虞舜選擇賢能之人以禪讓的方式傳授君位,商湯、周武王使用武力進行征伐,依據不同的時勢而製定適宜的策略,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神靈在天上沒有糊塗,想來應該是知道的。現在追念曆代帝王,他們開創基業、建立功業,對百姓有功德,於是在京城新建廟宇,依次排列聖像,每年在春秋兩季的第二個月進行祭祀,永遠作為固定的製度。在祭禮開始的時候,恭敬地獻上犧牲祭品,用甜酒來祭祀,恭敬地希望神靈明察。請享用吧。”
皇帝親自創作的樂章:迎神時唱道:“抬頭仰望啊聖上的麵容,想象著皇帝的車駕啊如同影子跟從人一樣相隨。從雲間天路先後降下,俯身鑒察我的一片真心吧,承蒙神靈的庇佑,百姓們都會崇拜您。眷顧各位先帝啊降臨此處,我叩頭啊有幸承蒙眷顧。”
奠帛時唱道:“秉持著微小的誠意來驚動聖上,各位神靈前來排列坐在宮殿庭院之中,我現在願意來效力。捧著酒和布帛啊,擺列酒樽。觀察我的誠心而感到高興,方才掉轉車駕踏上雲間之路。”
初獻時唱道:“酒已斟滿,酒杯已滿,喜氣洋洋。重重的恩寵加於我身,人們對我既瞻仰又崇敬。群臣欣喜踴躍跟從,希望看到莊重盛美的聖上儀容。”
亞獻時唱道:“斟滿美酒啊美酒澄澈,各位先帝都和樂融融啊心情愉悅,百官奔走忙碌啊充滿庭院。陳列著數層籩豆,進行亞獻之禮啊祈願達成。”
終獻時唱道:“獻酒到了最後,要整頓好雲鑾返回宮中。我的內心眷戀著神聖的神明啊,想要挽留你啊卻又無從。我沿著雲端慢慢前行,得以遠遠地眺望九重天庭。”
徹饌時唱道:“獻上菜肴啊依次陳列,百姓歡樂啊慶幸生存。我要拿什麼來報答您的恩德呢?隻有每年都來恭敬地瞻望您、迎接您。”
送神時唱道:“旗幟飄帶繚繞啊引導神靈前來的蹤跡,鑾駕緩緩啊回歸天宮,五彩祥雲簇擁啊祥瑞的風跟從,百姓歌唱神靈庇佑啊歡樂的年景和禮儀。”
望瘞時唱道:“神的機巧變化難以預測,神的造化如同天工,獻上珍饈、禮帛,焚燒在火中。望著祭地的庭院稽首跪拜,希望神靈明察我這微小的心意。”
任命山西行省參政李欽為北平行省參政。
平涼府的華亭、開城二縣,延安府綏德州的米脂縣下了冰雹。
禮部主事牛諒上奏說:“天下各府、州、縣祭祀社稷的時候,正位和配位應當各用一隻羊、一頭豬。”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又任命牛諒為本部尚書。
丁酉日,派遣官員到先師孔子廟舉行釋奠禮。申令確定兵衛方麵的政策。
在此之前,皇上認為前代的軍隊大多虛報人數,於是借鑒了前代的過失,設置了內外衛所。凡是一個衛所統領十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統領十個百戶所,一個百戶所統領兩個總旗,一個總旗統領五個小旗,一個小旗統領十個士兵,都有確切的人數。到了這時重新確定衛所製度,大致是五千六百人為一衛,而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所率領的人數相同。遇到有戰事征調的時候,就分彆歸各位將領統領;沒有戰事的時候就解散回到各自的衛所。管理軍隊的官員不允許擅自調用軍隊,訓練軍隊、安撫士卒,一定要得當合適。違背法令的人都要按照法律處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皇上對中書省的大臣說:“去年秋天,占城國王派遣他的使者陽寶、摩訶八的悅文旦前來進貢,朕已經賞賜給他們有花紋的絲織品和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來答謝他們,但是他們捕獲盜賊的功勞還沒有賞賜。最近他們的使者將要返回,可以派人帶著物品追上去賞賜他們。”於是派遣宣使金璿帶著美酒以及金織有花紋的綺、紗羅共二十四匹,快速趕到廣州,交付給他們的使者陽寶、摩訶八的悅文旦,讓他們帶回去賞賜給他們的國王。
瓊州府澄邁縣賊人王官舍發動叛亂,典史彭禎率領民兵將其捕獲斬殺。
戊戌日,祭祀大社神、大稷神。皇上對工部大臣說:“北平地處邊地,天氣早寒,應該早點把冬衣發給士兵。如果等他們來請求才給予東西,恐怕路途遙遠錯過時間而來不及。”於是工部派遣官員運送六千件皮襖、二萬件戰襖、二萬條綿褲前往供給他們。
派遣前元朝威順王的兒子伯伯帶著詔書告知雲南說:“順應天命的就會昌盛,違逆天命的就會滅亡。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定論的,這是禍與福的常理。我出身於平民百姓,鏟除平定了眾多英雄豪傑,平定了禍亂,至今已經七年了。中原地區已經安定,四方的少數民族也都順從歸附,沒有以強淩弱、以眾欺寡的禍患,那些誠心歸服、稱臣順從的,都能夠保住他們的疆土範圍,一同享受太平的福分。隻有你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是元朝君主的後裔,在西南地區接受封賜,孤單地處在偏遠之地,不明白上天的旨意,仍然沒有歸降臣服。按照你這樣的所作所為,不是給大理的百姓帶來災禍,就必定最終死在大理百姓的手裡。這兩種災禍,一定會發生一個,是無法逃避的。為什麼呢?大概雲南的土地和百姓,本來是大理國所擁有的,自從漢朝與中原王朝交往以來,大理國就稱臣進貢,到了唐、宋時期都接受中原王朝的王爵冊封,這種情況由來已久了。過去因為你們元朝滅掉了大理國的國王而統治了這片土地,延續了百年,沒能恢複舊有的事物,那時候是被勢力所脅迫。現在元朝的國運已經衰敗,上天的旨意已經改變,你還占據著那裡的土地,不考慮改變意圖歸附,災禍和禍患的報應,很快就會到來。現在特地派遣你的親族威順王的兒子去告訴你,如果順應天命,順從人心,馬上入朝進獻貢物,就會授予你新的印章,你依然保有原來的封爵,你的下屬依然擔任原來的官職,在那裡享受福祿。如果不這樣的話,朕將會另外派遣使者,直接到達大理,依照唐、宋舊例,賜給他們王的稱號,聯合軍隊進行討伐,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唉!少數民族政權不會有長達百年的氣數命運,如今已經足以讓人相信這一點了。轉變遷移的時機,在於人自己去審察把握,時機不可錯過,你們可要好好思考這件事。”
庚子日夜晚占卜,問月亮是否會有災禍。改中立府為鳳陽府,把臨淮縣的太平、清樂、廣德、永禮四個鄉劃分出來,設置鳳陽縣。
這天夜裡,太陰星乾犯了箕宿天區。
辛醜日,刑部侍郎茹太素上書談論三件事:第一,關於檢舉的卷宗,從中書省到內外百司,都允許監察禦史、按察司檢舉,而禦史台和按察司互相檢舉,這樣的律法不夠完善。在朝廷內部監察禦史的文卷,由禦史台檢舉;在朝廷外部按察分司的文卷,由總司檢舉,總司的文卷,由守省禦史檢舉。隻有禦史台發出的文書,沒有確定的考核標準,應該讓守院、監察禦史一起檢舉。第二,磨勘司剛剛設立時,官吏數量少,難以對天下的錢糧進行查核,請朝廷增設官吏,各自分設科室。第三,三司的官員在地方各衛所,凡是商議軍隊和百姓的事務時,如果有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往往就拖延耽誤了。今後舉行會議,應該讓一名按察司官員參加,負責糾正錯誤,作為驗證。奏疏呈上之後,皇上命令磨勘司增設一名司令,五名司丞,五名首領官,二十名書吏,四十名典吏,讓他們分為四個部門。他提出的關於檢舉商議的方法,也和他說的一樣。
詔書通告天下說:過去因為天下大亂,死亡的人不計其數,幸存者飽經艱辛,已經有許多年了。
我出身平民,掃除各路豪強,平定禍亂,改年號為洪武,至今已有七年。
我才疏學淺,德行不足,日夜擔憂上天責罰,反複思量,想到那些因戰亂而遭受苦難的人,是我未能撫恤慰問的過失。
將士們為我開拓疆土,奮不顧身,戰死沙場,屍骨不能歸家,靈魂無處安息。
他們的父母年邁,妻子守寡,子女年幼,一旦失去依靠,至今難以生存,這是我的過錯。
百姓因戰亂避難流離,親人離散,至今未能團聚的還有;有的子女亡故,父母年老無人奉養,或父母亡故,子女年幼無人依靠,這也是我的過錯。
提及這些,實在令人悲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詔令各地官府用心查訪,逐一登記上報,我將予以撫恤安置,使他們不致流離失所。
凡是出征軍官,有戰死沙場或戍邊亡故的,父母年老,妻寡子幼,雖曾供給糧餉撫恤,仍恐不夠周全。
各衛所應詳細核查優厚供給,待其子稍年長,即令承襲職位。
如無合適承襲之人,當地官府應供給衣食並送至京城,由官府供養。
南北征戰戍守的軍士,亡於邊遠之地,遺棄父母妻子,貧窮無依者,官府核實後供給口糧送至京城,由官府贍養。
若子女年幼但有親屬可依靠或願收留的,聽從其便,官府仍供給糧餉。
戰事以來,各地百姓避難流徙,或有父子南北分離,骨肉離散,願團聚的,官府應送還故鄉。
或有身死他鄉,遺留老幼願回鄉的,聽其自便。
以及各地鰥寡孤獨和重病之人,貧窮無依,無法自存,官府應供給衣食贍養。
官員遠仕他鄉,死於任所,妻子貧窮不能回鄉的,當地官府應送還故鄉。
唉!
統治天下的人,本是為了百姓。
有時君主想治理而百姓不順從,有時百姓樂善而君主昏庸,有時臣子賢能而君主無德,有時君主懦弱而臣子剛強,這是古今難題。
執行詔令的官員,不可假借仁德之名徇私舞弊,以致觸犯刑律。
北平按察司副使劉崧進言:宛平驛地處要道,但驛馬數量與其他非要道驛站相同,應調減其他驛站的馬匹,增配宛平驛。
皇上批準奏請,對侍臣說:驛傳勞逸不均,實為百姓之害。
劉崧提出此事,百姓將得實惠。
我以一人之身承擔天下事務,所見所聞、思慮謀劃,豈能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