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應體察此心,儘心為我訪查民間利弊,何事當興,何事當革,俱向我奏報,我將施行。
若沉默不言,隻求保祿,則非忠臣。
侍臣回答說:陛下樂於接受直言,是天下之福。
撤銷安州千戶所,仍設青川千戶所。
此前,改青川為安州千戶所,此時成都都衛奏稱改置不便調遣,故命恢複舊製。
賜予廣東都指揮使聶緯、指揮使胡通、僉事楊璟田地。
癸卯日,遣使賞賜元舊臣禿魯。書信說:上古治理天下及名垂青史者,興亡更替不止一人。
此前元朝失控,群盜蜂起,君昏臣專,天下動蕩,終未平定。
我平定亂世,改元立新,革新治化。
今已七年,中原基本安定。
往日戍守北塞,遣將安邊,不料耿指揮好殺,致使人各異心。
有小雪乾等畏死北逃,實為我用人不當,非歸降者不誠。
今耿指揮已依法處置,恐你們未明我意。
昔日起於布衣,僅率一旅之師,未有百萬之眾。
今諸蕃入貢,我據中原之富,擁兵百萬,軍民樂用。
由此觀之,豈非我誠意感動神人?
你等聰明,宜細思量。
天命所歸,不可強違。
去就之機,惟明達者能識。
故遣使問候,餘不多言。
元舊國公乃兒不花遣人至大同,表示願降,後因懼侵犯邊釁,未果。
皇上遣使送信曉諭:你遣人自大同來,言欲駐兵平地,意在歸順,卻顧慮前日犯邊之事,恐不被容納。
我思若真有此論,是何言哉!
豈不知古人治天下,惟在安民,豈有懷私仇而傷物之理?
你本為元臣,幼主流亡沙漠,餘威尚存,你不得不聽命。
前日犯邊,各為其主,何須憂慮?
去就之機,在於識時。
今來朝觀光,正合時宜,誠與不誠,亦在於你。
若你處有知時者,上觀天象,下察人事,自擇避凶趨吉之道,豈不美哉?
望你深思。
甲辰日,遣元舊官趙元佑、張進、沙德成攜詔書及織金文綺賞賜元左丞阿裡,並遣夾失伯裡等同回。
攜詔諭大理:昔因元朝失控,海內紛擾,華夷無主。
我自洪武元年秋八月,平定群雄,恢複漢人故國,統一中原,至今七年,四夷諸蕃皆已稱臣入貢,惟大理未遣使。
近查典籍,大理在唐、宋時受封王爵,元朝削去國名,隻稱土官。
今其國為元君遺脈,梁王主之,未複舊封。
我命臣僚議準唐、宋舊例,封段氏為大理國王。
故特遣使,先諭我意。
使回後,將發印誥,令你王臣開國治民,同享太平之福。
望你審慎考慮。
乙巳日,祭祀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
將東昌府棠邑縣的忠厚等鄉劃歸臨清縣。
夜間,歲星犯軒轅大星。
丙午日,設置龍江、石灰山二關,各設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從八品)。
命太常卿議定祭祀日期。
議定: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嶽鎮、海瀆,於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祀,曆代帝王陵寢同例。
仲春上旬甲日祭城隍神,山川祭後一日祭社稷神。
春秋二八月上戊日,祭無祀鬼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春用清明日,秋用七月十五日,冬用十月一日,書於牌位,按時祭祀。
定為規式。
祭日遣官監察,不敬失儀者治罪。
庚戌日,任命兵部尚書孫克義為湖廣行省參政,代陶凱還朝。
增設二十七處牧監群官,隸太仆寺,每群設群頭一人。
癸醜日,任命李世昌為金吾衛指揮同知。李世昌為平章李思齊之子。
乙卯日,增加列侯等官俸祿。皇上念及功臣家族人口眾多,歲祿恐不足贍養,命中書省核算,列侯自中山侯以下十三人,原食祿一千五百石者,加賜公田一千石,共歲食二千五百石。
滎陽、宣寧、宜春、河南四侯,原食九百石,今皆增至二千五百石。
都督藍玉、王弼、河南都指揮使郭英,各食二千石。
杭州都指揮使徐司馬、西安行都指揮使韋正各一千五百石;同知都督何文輝、丞相胡惟庸各二千石。
大夫汪廣洋、陳寧各一千九百石。
留守都衛指揮周賢一千石,在京指揮使八百石,同知六百石,僉事五百石;在外都指揮使八百石,同知六百石,僉事五百石;各衛指揮使六百石,同知五百石,僉事四百石。
所撥公田,仍按舊則征稅,不許減免。
青州府膠州、高密縣,自六月至今日連續大雨,膠河泛濫,損害莊稼。
丙辰日,左副將軍李文忠率軍至禮州,分道追擊元兵,擒獲元舊官十二人,俘虜二百二十人,繳獲馬駝牛羊甚多。
聞元兵屯駐伯乾兒,遣兵追擊,未及而返。
丁巳日,皇上念京畿百姓眾多,鰥寡孤獨、殘疾病弱無依者多,舊養濟院狹小不足容納,命於龍江擇空曠之地,建屋二百六十間安置。
戊午日,賜予沂州衛士卒戰襖、棉褲各五千件。
己未日,夜四更,有青白色星從紫微西藩右樞旁出現,向西北行,至雲中消失。
庚申日,河間、廣平、順德、真定所屬三十三州縣百姓饑荒,詔免其稅糧,命官府賑濟撫恤。
吏部奏:鳳陽、臨淮縣地要事繁,應增縣丞、主簿、典史各一人。
碭山、盱眙、天長、光山、蒙城、霍丘、羅山、潁上、定遠、五河、太和、虹、亳、息、沛、禮十六縣,糧產不足千石,應各減縣丞一人。
均獲批準。
因羅山距鳳陽遠,命改隸河南汝寧府。
辛酉日,出現五色祥雲。
監察禦史答祿與權進言:古代統治天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出自之帝,祀於始祖之廟,以始祖配享,稱為禘祭。
禘祭是大祭,是君王的大祭。
周朝祭太王為始祖,推本後稷為所出自之帝。
今皇上即位七年,未行禘祭,宜命群臣參考古今施行,以成一代典製。
事交禮部、太常司、翰林院議,認為:虞、夏、商、周四代世係明確,始祖所出可推,故禘禮可行。
漢、唐以來,世係無考,不能明始祖所出。
當時所謂禘祭,不過合祭已遷廟之神主,按昭穆次序祭祀,實為古代大祫祭,非禘祭。
宋神宗曾說:禘祭是為審知祖先所出,若不知祖先所出,禘禮不可行。
今國家已追尊四廟,但始祖所出未考,禘祭之禮似難倉促施行。
皇上批準此議。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二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