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年4074年)八月初一日丁未日,朝廷派官員到先師孔子廟舉行釋奠禮。
戊申日,祭祀大社、大稷。
己酉日,設置定遠牧監,隸屬於太仆寺,任命宮門奉禦李善為監副,禦馬司副胡清、尚衣奉禦董興為禦良。
庚戌日,皇帝下詔在南郊改建圜丘。起初,圜丘在鐘山的南麵,方丘在鐘山的北麵,皇上認為分開祭祀天地,從人情方麵考慮,有不妥之處。到這時想要舉行合祀天地的典禮,於是下令在圜丘舊址建造祭壇,然後用屋宇覆蓋,命名為大祀殿,命令太師韓國公李善長等人負責這項工程。
辛亥日,設置寶泉庫。
壬子日,確定光祿司官員的散官品秩。皇上即位以來,所任用的光祿司官員,有的是宦官,有的是流官,有的是廚師出身,出身各不相同,卻都有散官的待遇。到這時命令吏部,凡是授予內官官職的,按照內官的散官品級授予;授予流官官職的,按照文官的散官品級授予。廚師被授予官職的情況是:卿為從三品的尚膳大夫,少卿為正五品的奉膳大夫,司丞為從六品,各司膳郎署的署丞為從七品的掌膳郎,監事為從八品的執膳郎。
夜裡,月亮侵犯心宿。
癸醜日)。命令大都督府的官員挑選武將子弟進入國子學讀書。皇上告諭他們說:‘武將們跟從我平定天下,憑借功勞世代享有俸祿,他們的子弟生長於富貴之中,又因為父兄過早去世,很少懂得求學問道,應該讓他們讀書,知曉古今之事,認識道理,等到有所建樹,然後任命官職,或許能得到他們實際的用處。’從前霍光的功勞不是不高,但他去世後不久,他的子孫就肆意橫行,最終導致被滅族,這是不學習的緣故。郭子儀複興了唐王朝,功蓋天下,位極人臣,但他的心卻常存謙虛退讓,保全了美好的名聲,而福澤延續到後代,這是他明白道理的緣故。現在武將的子弟隻知道練習武藝,特彆擔心的在於不懂得學問罷了。
命令改建社稷壇。在此之前,皇上已經把太廟改建在雉闕的左邊,而因為社稷是建國初期所建造的,不完全合乎禮製,又因為對太社、太稷分彆祭祀配享之事),都是沿襲前代的製度,皇上)想要重新建造社稷),使之)成為本朝一代的典製。於是命令中書省下達禮部,讓他們仔細商議這件事的製度。到這時,禮部尚書張籌上奏說:‘臣等遵奉詔書考察社稷配祀、合祭、分祭的製度,以及社主的設立。’謹查《通典》:“顓頊祭祀共工氏的兒子勾龍為後土,後土就是社神;祭祀烈山氏的兒子柱為稷神,稷神就是田正。”高辛氏、唐堯、虞舜、夏朝都沿襲了這種製度。周的始祖棄也被稱為稷,從商朝以來一直受到祭祀。這就是社稷祭祀的由來。商湯因為乾旱而遷移社神的祭祀場所),用後稷來代替柱作為祭祀對象)。想要調任勾龍,但)沒有能夠接替他職位)的人,所以就)作罷了。然而王肅說,社祭祭祀的是勾龍,稷祭祭祀的是後稷,都是人鬼,不是地神。而陳祥道的《禮書》中又說,社,是用來祭祀五土之神的;稷,是用來祭祀五穀之神的。鄭玄也認為社是五土之神,稷是原隰之神。勾龍因為有平定水土的功勞,所以配享社神土地神)的祭祀;後稷因為有播種五穀的功勞,所以配享稷神穀神)的祭祀。這兩種說法是不一樣的。漢平帝元始五年,用夏禹配享官社,用後稷配享官稷。唐、宋和元這幾個朝代,則又把勾龍與社神相配,把周棄與稷神相配,大概是源於鄭玄的學說。這種配享祭祀的說法,起源於古代,最初並沒有一種確定的論斷。至於社稷分合的意義,《尚書·召誥》說‘社在新邑’,孔氏注釋說‘社稷共用一個牢’。又有封人掌管為君王設置社稷的??壇,鄭玄注釋說:‘這裡沒有提到稷,是因為提到社時稷也包含在內。’像這樣,那麼當時社神與稷神就已經合二為一了。《陳氏禮書》中說:‘稷沒有土地就不能生長,土地沒有稷就不能顯示出生生不息的功效,所以祭祀社神時一定要祭祀稷神。’因為它們有著相同的功效,能平均分配利益,並且供養人們。而《山堂考索》中說:‘土生養萬物,其本質是一樣的。’社是九州大地天下)所尊崇的,稷是五穀之首,稷生長於土地,那麼社和稷本來就不可以分開而當作兩種事物了。又說:“祭祀主要在於真誠而已。”如果沒有誠意,分彆祭祀又有什麼益處呢?這樣的話,對於社稷土神和穀神)的祭祀,將它們合為一體,在古代自然是有明確證據的。至於祭祀壇場的位置,就參考周朝的製度,小宗伯掌管建立國家祭祀神位的事,神位的位置是)社稷在右西邊),宗廟在左東邊)。發動重大的事情,興師動眾,一定要先祭告土地神然後才行動。這種製度規定宗廟)在中門的外麵,外門的裡麵,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親近,就像對待祖先一樣。漢朝建立了大社、大稷的官職。光武帝在洛陽建立大社稷,在宗廟的右邊。唐朝沿襲隋朝的製度,在含光門的右邊修建了太廟,大概都是以周朝在左邊建祖廟、在右邊建社稷壇的製度為藍本。社主的設立,《周禮·大司徒》中規定在社稷的壇??上立神主,各自用本地適宜的樹木來命名他們的社神。小宗伯在軍隊中設立社神,鄭玄的注釋說:‘社神的神主用石頭製成,大概是因為石頭是土地所生,最為堅實的緣故。’《論語》中,魯哀公向宰我詢問立社種樹的事,宰我回答說:‘夏朝用鬆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樹。’米芾說:‘觀看古人的畫,正是以樹為主,如今的人稱它為神品。’樹木的種類。又說:“社有社主,而稷沒有稷主,這一點不可理解,恐怕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增加稷主。”唐中宗神龍年間,討論建立社壇,韋叔夏引用鄭玄的觀點,認為社壇的神主應該用石頭製作。《韓詩外傳》上說:“天子設立的社主,長五尺,寬二尺,上端削尖,用來象征萬物生長;下端方正,用來象征大地的形體;將它的一半埋在地下,用來象征根在土中並且根基和末梢均衡。”宋朝初年,祭祀土神和穀神的時候,正位和配位使用神位版,大社又用石頭作為主體,它的形狀像鐘,長五尺,寬二尺,上端削尖,下部培土,中間種植槐樹。這樣看來,木主、石主,前代大概是同時使用的。現在建議社稷合祭,共設一個神壇,都設木質神位,再塗上紅漆,祭祀時就設在神壇上,祭祀完畢就收藏起來,仍然用石質神位埋在神壇中,像唐宋時期的製度一樣。至於用勾龍配享土地神,用棄配享穀神,棄雖然是唐堯、虞舜時期的農官,但勾龍是共工氏的兒子,祭祀他沒有道理,商湯想改祀卻沒有成功。漢朝曾經用夏禹代替後稷,而現在夏禹已經被列入帝王的祭祀行列,後稷也被配享在農神的祭位。請停止讓勾龍和棄配享祭祀的做法),恭敬地尊奉仁祖淳皇帝配享大社、大稷,來成就一個朝代的盛大典禮,來表明祭祀祖宗既尊崇又親近的道理。皇帝看了他的奏章,認為很好,就批準了。在午門的右邊改建社稷壇。它的規製是,社神與稷神共用一個壇。壇有兩層,上層寬五丈,下層寬五丈加三尺,高五尺,四麵都有台階,用五色土修築,土的顏色與方位相對應,然後用黃土覆蓋在上麵。祭壇的四麵都用磚石砌成,神主高五尺,埋在祭壇當中,微微露出頂端。外麵的矮牆,高五尺,東西長十九丈二尺五寸,南北的長度與東西的長度一樣。在四麵設立欞星門,圍牆用四方顏色裝飾,東邊是青色,西邊是白色,南邊是紅色,北邊是黑色。外麵建有圍牆,東西寬六十六丈七尺五寸,南北寬八十六丈六尺五寸,圍牆都用紅色裝飾,用黃色琉璃瓦覆蓋。牆的北麵設置了三道靈星門。大門外麵是祭殿,用來防備風雨。一共六間,深五丈九尺五寸,連延十丈九尺五寸。祭殿的北邊是六間拜殿,深度為三丈九尺五寸,長度連續延伸達到十丈九尺五寸。拜殿的外麵,又設置了三道靈星門。在牆的東、西、南三個方向,各設置一座靈星門。西靈星門裡麵,靠近南邊的是神廚,有六間,深二丈九尺五寸,長七丈五尺九寸。再往南是神庫六間,深度和廣度與神廚相同。在西靈星門的外麵有四間宰牲房,中間有一個洗牲池、一口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丙辰日傍晚占卜:今晚月亮是否有災禍?
丁巳日,重新規定京城以及中都的兵馬指揮司都是正六品。
三佛齊國王怛麻沙那阿者去世,他的兒子麻那者巫裡繼位,派遣他的大臣生阿烈足諫帶著奏表來請求授予印綬,並進貢了犀牛、黑熊、火雞、紅綠鸚鵡、白猴、龜筒,以及胡椒、丁香、木香、肉豆蔻、番油子、米腦等物品。又進獻了一個小番奴。皇帝下詔書賞賜麻那者巫裡和他的臣子生阿烈足諫等人數量不等的金織花紋的綢緞、紗羅、靴襪等物品。
戊午日,朝廷派遣官員祭祀曆代帝王。
己未日,祭祀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月將、城隍諸神。派遣官員祭祀旗纛神。
壬戌日,將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王澍降職為戶部主事。
丙寅日,火星乾犯天樽星。
丁卯日,派遣神策衛鎮撫餘忠前往四川招安收集明玉珍的舊將丁氏的士卒。
夜裡,有顆星顏色紅中帶白,拖著尾巴而且光芒四射,從閣道星經過大將軍星,到浮遊的雲氣處消失了。
戊辰日,皇上聽說修建圜丘的工程中,有民夫搬運木料時溺水身亡,於是命令工部給死者家屬賞賜十錠寶鈔,並提供棺材送他們回老家。
壬申日,確定官員的儀仗隨從以及公差的人數。起初,丞相、大都督依照準侯的成例,出行的儀仗隨從人員使用十五人;從一品官員使用十三人;正二品、從二品官員使用九人;三品官員使用七人;四品官員使用五人;五品官員使用四人;六品、七品官員使用三人;八品、九品官員使用二人。到這時朝廷商議,認為五品以上官員的葬禮,依舊按照先例;六品至九品官員的葬禮,比先例各減少一人。各個官署聽候差遣的公使人數,中書省、禦史台各有二十六人,六部各有十人,斷事司、察院各有八人,應天府有十五人,上元、江寧兩個縣各有十人。
癸酉日,革除了京城的幕府、金陵兩門。
甲戌日,裁減河南鄧州、裕州的同知,真定府阜平縣的縣丞、主簿,都是因為戶數達不到標準。
這個月,平涼府降霜,莊稼都被凍死了。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第一百一十四卷。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