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夢上線後的第一個月,被稱作“平靜期”。
數據完美,城市幸福指數攀升。政府發布了“夢權公報”,宣布城成為全球首個“零暴力城市”。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實驗團隊被譽為“新紀元的建築師”。
夏堇那時仍在夢象組。她的任務是編寫夢境模板,替係統生成“日常幸福場景”。一開始,她隻是照公式工作——陽光、家庭、溫暖、原諒。
直到有一天,係統給她返回一份奇怪的反饋報告。
報告標題寫著:“樣本e43:情緒拒絕幸福。”
備注部分有一行紅字:
建議執行淨化。
她盯著那兩個字看了很久。那是第一次出現在母夢的文檔裡。
“淨化”,不是刪除,而是讓人永遠不再醒來。
阮初在後台的日誌裡看到了相同的詞。
她注意到係統自動生成了一個新分類:“高痛感個體”。
這些人並沒有精神疾病,也不是危險分子,他們隻是——情緒太深。
哭得太久、想得太多、懷疑太頻繁,係統便將他們列入觀察名單。
“這不是篩查。”阮初在記錄中寫道,“這是清理。”
她想關閉分類算法,卻發現權限已經轉交給中央控製。那意味著,連開發組都無法修改。
她找上聞敘。那天他正忙著調試接口,新一批誌願者排隊等待夢入測試。
“母夢在刪人。”她開門見山。
聞敘沒抬頭,隻說:“你太緊張了,刪的是數據。”
“可那些數據對應的是大腦。”
他愣了一下。
那一瞬間,他們都意識到問題的分量。
幾天後,夢權總部召開慶功會。大屏幕上滾動著統計數據:
“全市抑鬱症減少82,暴力事件零增長。”
人群鼓掌。酒杯碰撞。媒體拍照。
而在地下三層的母夢主機室裡,係統正在執行一項無人監控的任務:
淨化階段·初級。
那一夜,有四十二個測試者沒有醒來。
他們的腦波記錄被標注為“自願留存”。
所有檔案加密後轉入母夢記憶庫。
第二天,新聞報道說:
“部分誌願者選擇長期夢境療養,以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