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專輯的錄製,選在軍隊文工團的錄音棚。
棚裡的設備不算頂尖,但牆上掛著的老照片——延安時期的合唱隊、抗美援朝的軍樂團——透著股沉甸甸的力量。
嶽川抱著吉他站在麥克風前,身後是文工團的合唱團,四十多個人,眼神裡都帶著期待。
“《黃河大合唱》的改編版,節奏要比原版快一倍,”嶽川拿起譜子,指著其中一段,“‘風在吼,馬在叫’這裡,加電吉他失真,軍鼓重音落在每句結尾,要像黃河的浪頭,一下下砸在石頭上。”
指揮家是位頭發花白的老軍人,叫趙建國,曾是總政歌舞團的首席指揮,看著譜子眉頭緊鎖:“這……太冒險了,《黃河大合唱》是經典,這麼改,會不會丟了魂?”
“魂丟不了,”嶽川撥動琴弦,試了段前奏,電吉他的嘶吼混著軍鼓的悶響,竟有種奇異的張力,“您聽,這股勁兒,和當年戰士們吼著衝過鴨綠江的狠勁,是一樣的。”
趙建國沉默了幾秒,猛地一拍桌子:“行!就按你說的來!我倒要看看,新時代的黃河,能吼出多大聲!”
錄製開始,嶽川的聲音先起,帶著股破釜沉舟的決絕: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電吉他的riff像利劍一樣劈開旋律,合唱團的聲音緊隨其後,四十多個人的吼聲震得錄音棚的玻璃都在顫。
趙建國站在指揮台,手臂揮得比年輕時還用力,額頭上的青筋暴起——他仿佛看到了當年在黃河邊,戰士們扛著槍吼著這首歌衝鋒的樣子。
錄到“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時,棚裡所有人都紅了眼,連錄音師都忘了操作設備,跟著一起吼。
趙建國摘下耳機,抹了把臉:“多少年了……沒這麼痛快過!這版《黃河》,唱出了年輕人的血性!”
專輯小樣送到軍隊高層手裡時,據說幾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將軍聽哭了。
很快,軍委發了通知:《紅色記憶》專輯作為全軍“文化學習材料”,要求所有部隊組織學唱,國慶閱兵式上,徒步方陣將齊唱《歌唱祖國》。
消息傳開,全網沸騰。
“嶽川這是把紅色歌曲唱出了新高度啊!搖滾版《黃河》聽得我熱血沸騰!”
“我爺爺是老兵,說這歌比他年輕時唱的更有勁兒,還讓我教他用手機循環播放!”
“原來紅色歌曲不是隻能在晚會上唱,還能這麼‘潮’!”
番茄中文網趁機更新了《江湖兒女》的第一章,嶽川特意放了段趙敏教災民識字的片段:
“趙敏把炭筆塞進一個小姑娘手裡,指著地上的‘國’字:‘這是國,家的大名叫國。咱們有了國,才不用怕餓肚子,不用怕被人欺負。’小姑娘歪著頭,在地上畫了個歪歪扭扭的‘國’,像個圈住了好多小房子的大籬笆。張無忌蹲在旁邊笑:‘比我第一次寫得好看。’趙敏白了他一眼:‘那是你笨。’”
評論區瞬間被“破防”刷屏。
“原來武俠的儘頭是家國!嶽川大大這格局絕了!”
“趙敏從驕縱郡主變成為民著想的姑娘,這成長線我愛了!”
“求加更!想看張無忌和趙敏怎麼建學堂!”
嶽川看著評論,忽然覺得,所謂“經典”,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或旋律,而是能鑽進人心的溫度。
《國寶檔案》的錄製定在國慶後。節目組特意包下了三星堆博物館的閉館夜場,讓嶽川對著青銅神樹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