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時》連載到第三十章時,番茄中文網的服務器又一次被讀者“擠爆”。
這一章寫的是主角團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經曆:李奶奶用剪紙複刻了《蒙娜麗莎》,卻在畫中加入了中國結的紋樣;老馬爺的皮影戲與當地的木偶劇合作,“穆桂英”與“羅密歐”在舞台上隔空對唱,背景音樂用了嶽川改編的《梁祝》小提琴版,混搭著意大利歌劇的詠歎調。
評論區裡,各國讀者吵成了一團:
“中國剪紙版《蒙娜麗莎》太絕了!微笑裡都帶著東方的含蓄!”
“皮影戲和木偶劇的合作,像兩個老朋友在講故事,完全不違和!”
“求嶽川大大快點更!想看他們去埃及,用剪紙剪金字塔!”
老吳在電話裡笑得停不下來:“國際出版機構快把我電話打爆了,都想搶《天涯共此時》的翻譯權,說這書‘重新定義了文化交流’。
還有個法國畫廊,想請你辦個人畫展,說要展出你‘創作’的《千裡江山圖》現代版。”
嶽川來了興趣:“《千裡江山圖》?可以試試。”
他找出前世臨摹過的《千裡江山圖》手稿,結合現代數字繪畫技術,在電子版上加入了流動的光影效果——青綠山水間,隱約能看到高鐵穿梭、光伏板在山間閃光,題字處寫著“舊山新顏,山河同輝”。
畫展定在盧浮宮的臨時展廳,開展當天就排起了長隊。當電子屏上的《千裡江山圖》現代版緩緩展開,傳統青綠與現代光影交織,畫中“飛天”與“高鐵”同框,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法國畫壇泰鬥皮埃爾站在畫前,久久不語,最後對記者說:“這不是對傳統的顛覆,是對‘江山’的重新詮釋——中國人的‘山河情懷’,原來可以這麼遼闊。”
畫展期間,嶽川受邀參加了法國電視台的文化訪談節目。
主持人讓他用一種中國傳統藝術“解讀”西方經典,他當場拿起毛筆,在宣紙上畫了幅《星空》,卻用潑墨技法表現梵高筆下的漩渦,題字“天地一星河,東西共枕眠”。
節目播出後,歐洲的“中國書畫熱”瞬間爆發,巴黎街頭的文具店擺滿了毛筆和宣紙,連當地的中學生都在學寫“你好”“謝謝”的毛筆字。
從法國回來,嶽川直奔故宮博物院。院長親自帶著他看了《千裡江山圖》真跡,卷軸緩緩展開,青綠山水在燈光下泛著寶石般的光澤,仿佛千年前的顏料還帶著濕潤的氣息。
“我們想搞個‘古畫新聲’特展,”院長指著畫中的遊船,“每幅古畫配一首主題曲,您能為《千裡江山圖》寫首歌嗎?要既有古意,又能讓年輕人聽懂。”
嶽川盯著畫中連綿的山巒,忽然想起前世王菲的《但願人長久》,但這次,他想寫得更“重”一點,像山一樣沉穩,像河一樣流動。
旋律在腦海裡成型,他拿起筆,在宣紙邊緣寫下歌名《青綠》,歌詞是自己填的:
“石青為骨,石綠為魂,
一筆畫儘,千裡晨昏。
墨色皴染的年輪,藏著多少人,
對著山河,叩問初心。
舊紙卷裡的雲,還在等風來,
新晨光裡的山,已換了新裁。
我借你一抹青,當件衣裳,
穿在時代身上,看江山不改。”
錄製這首歌時,嶽川特意請來了中央民族樂團的首席琵琶手,用琵琶的輪指模擬畫中流水的質感,又加入了電子合成器的低頻音效,像山巒在地下延伸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