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陽還未完全升起,霧氣彌漫著整個胡同。一輛出版社的快遞車緩緩地停在了胡同口,仿佛被這晨霧所籠罩。
嶽川站在胡同口,懷中緊緊抱著剛剛送來的《胡同裡的燈》再版樣書。
他的手指輕輕地摩挲著封麵的燙金蒸汽,感受著那微微凸起的紋理。在晨光的映照下,這些燙金蒸汽泛著細碎的光芒,宛如真的棗糕熱氣凝結在紙麵上一般,讓人忍不住想要觸摸。
嶽川心情激動,腳步輕快地走進了老裕泰茶館。他將樣書往茶案上一攤,聲音中難掩興奮:“跨地域插頁的工藝終於成功了!”
茶館裡,夏晚晴正戴著監聽耳機,專注地測試著“聲景時區”的早間推送。7點整,一陣槐樹葉沙沙聲和棗花揉碎的甜響準時傳來。
她看著手機屏幕上彈出的粉絲留言,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地鐵上聽著,突然想起外婆家院子裡的槐樹,眼淚都要下來了。”
聽到嶽川的聲音,夏晚晴摘下耳機,快步走到茶案前。她的目光立刻被樣書的“針線笸籮”插頁吸引住了,驚歎道:“這棉線紋理的壓印太逼真了!”
插頁上,東北同學寫的“外婆的針線笸籮”旁,壓印著淺褐色的棉線紋路,像真的從笸籮裡抽出來的線。
旁邊的二維碼掃開,就是同學錄的“炕頭嘮嗑聲”,外婆的“丫頭,穿棉鞋彆凍著”混著炕桌的磕碰響,竟和書頁的棉線紋理形成了“觸感+聽覺”的雙重聯想。“江南的‘烏篷船’插頁也試試!”
夏晚晴抓起樣書翻頁,水波紋的燙銀在光下流動,掃碼後,櫓聲“咿呀”著裹著水汽飄出來,像真的站在河邊。
林野背著畫板衝進茶館時,手裡攥著張新畫的“羊皮筏子”速寫——是西北同學發來的家鄉照片,他照著畫成了插畫,準備加進再版的補充插頁。“
嶽老師!你看這筏子的紋路,”他把速寫鋪在樣書旁,“用乾筆掃了三層赭石,像羊皮曬裂的質感,掃碼就能聽羊皮筏子劃過黃河的‘嘩啦’聲,跟江南的櫓聲正好對比。”
小吳也拎著竹籃樣品趕來,這次的迷你竹籃多了個小隔層:“按王嬸說的,隔層裡能放曬乾的棗花,粉絲拿到手,既能掃碼聽聲,又能聞著棗花香,還能喂雪團!”
他掀開隔層,裡麵的棗花乾泛著淡金色,雪團立刻湊過來,爪子扒著竹籃邊,尾巴晃得像小旗子。
李叔端著剛蒸好的棗花糕走進來,瓷盤的熱氣裹著甜香:“王嬸說,以後每個竹籃都裝一小袋棗花乾,算是咱茶館的心意。”
他拿起塊棗花糕遞給林曉——姑娘剛帶著西北同學的錄音趕來,手機裡存著羊皮筏子劃過黃河的聲:“我同學說,這聲是他爺爺劃筏子時錄的,劃了四十年,筏子的‘嘩啦’聲比鬨鐘還準。”
夏晚晴立刻把錄音導進電腦,和林野的“羊皮筏子”插畫音頻對齊。
當“嘩啦”聲響起時,她特意把音量調得稍大,像黃河水真的在耳邊流淌:“放在‘跨地域聲景’的最後一段,跟開頭的胡同雨聲呼應,從南方的柔到北方的壯,聲景更完整。”
下午,音樂平台的“聲景時區”正式開啟預約。夏晚晴的手機不斷彈出新消息:有粉絲留言想定製“家鄉聲景”,比如成都的茶館吆喝、廣州的早茶蒸汽聲;還有出版社問,能不能把跨地域插頁的內容單獨做成“城市記憶手賬”,方便粉絲收集。
嶽川翻著粉絲留言,突然對眾人說:“咱們搞個‘聲景征集計劃’吧!讓粉絲上傳自己家鄉的聲音和故事,選優秀的收錄進專輯再版,還能印在手賬裡——比如成都的茶館吆喝,就配張粉絲畫的茶館插畫,小吳再編個迷你竹籃,刻上‘成都’的縮寫,做成地域限定周邊。”
“這個主意好!”林野立刻掏出平板畫手賬設計圖,“手賬封麵用不同城市的代表色,北京用灰牆的淡灰,成都用茶館的竹綠,廣州用早茶的暖黃,翻開就是對應的聲景二維碼和故事。”
小吳也跟著點頭:“地域限定竹籃可以刻當地的老物件圖案,成都刻蓋碗茶,廣州刻蝦餃,跟手賬和音頻對應,一套下來,就是‘行走的家鄉記憶’。”
傍晚的陽光把茶館染成暖金色,樣書、插畫、竹籃、錄音設備擺了滿桌。
夏晚晴調試著新收錄的羊皮筏子聲,嶽川在筆記本上寫下“聲景征集計劃細則”,林野修改著手賬設計圖,小吳則在竹籃上刻“成都”的縮寫和蓋碗茶圖案。
雪團蹲在竹籃旁,終於吃到了隔層裡的棗花乾,滿足地“喵”了一聲。
沒有人說“征集計劃要多久完成”“地域周邊要做多少款”,隻是把當下的想法落在紙上、畫在圖裡、刻在竹上。
茶案上的茉莉茶還冒著熱氣,窗外的胡同裡,賣糖人的吆喝聲混著遠處的蟬鳴,和電腦裡的羊皮筏子聲、烏篷船櫓聲疊在一起——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聲息與故事,正像水流彙聚,慢慢拚成一幅更廣闊的“中國記憶”圖景,暖而紮實,從未停歇。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