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裕泰茶館的門簾剛掀起,小吳就抱著摞迷你竹籃走進來,竹篾的清香混著晨露的濕意,在空氣中漫開。
“嶽老師!夏老師!”他把竹籃放在茶案上,指尖點著籃底的小字,“按你們說的,每個籃底都刻了粉絲的名字縮寫——你看這個‘x’,是粉色衛衣姑娘林曉的,旁邊還刻了片小槐葉,跟她奶奶的老照片呼應。”
嶽川拿起竹籃,指腹摩挲著凸起的縮寫和槐葉紋路,觸感糙而暖:“再在籃柄纏的槐葉繩上,係個小吊牌,印上對應音頻的二維碼。”
他轉頭對夏晚晴說,“粉絲拿到竹籃,掃碼就能聽林曉爺爺的銅哨子聲,聲、物、人就全串起來了。”
夏晚晴正對著電腦,和音樂平台的策劃對接專輯上線細節。
她把耳機音量調小,聲音帶著點專業的篤定:“平台說可以搞‘聲景時區’播放——早上7點放槐樹葉沙沙聲,配‘晨哨’短詩;晚上9點放李叔的晚哨,搭‘棗糕涼了’的吆喝,讓不同時段的聽眾都能找到胡同的對應場景。”
她指著屏幕上的時間表,“我還加了‘雨巷專屬時段’,下雨天人多的時候,自動推送雨聲+京戲的片段,更有氛圍感。”
林野背著畫板衝進來時,帆布包上沾了點顏料漬——是剛給專輯宣傳圖補色時蹭的。
“宣傳圖改好了!”他把畫板往茶案上一攤,畫麵裡的木格窗透著暖光,窗台上擺著迷你竹籃、半塊棗糕,還有台老收音機,“我在收音機旁加了行小字:‘收錄37段胡同聲,每段都是日子的印’,字體用了李叔賬本上的小楷,更有老味兒。”
畫紙上的棗糕冒著淡金色蒸汽,和之前林野補畫的“棗糕攤”插畫正好對齊。
夏晚晴指著蒸汽:“把這蒸汽的動態,做成專輯封麵的燙金工藝。”她掏出手機拍下圖,發給平台策劃,“實物專輯的封麵,蒸汽部分用燙金,在光下會反光,像真的有熱氣飄出來。”
正說著,林曉抱著本厚厚的筆記本跑進來,封麵上貼著她畫的胡同插畫。
“嶽老師!”她把筆記本遞過來,裡麵是班裡同學寫的家鄉故事——有東北同學寫“外婆的針線笸籮,裝著冬天的棉鞋樣”,有江南同學寫“烏篷船的櫓聲,搖醒了河邊的蘆葦”,每篇旁都配了簡筆畫。
“這些故事太鮮活了!”嶽川翻著筆記本,指尖停在“針線笸籮”那頁,“能選幾篇印在《胡同裡的燈》再版的‘跨地域插頁’裡嗎?比如這篇‘針線笸籮’,可以配段東北的炕頭嘮嗑聲,跟咱們的胡同聲景形成對比,也讓書的‘城市記憶’更完整。”
林曉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立刻掏出手機給同學發消息:“他們肯定願意!昨天還問我,能不能讓自己的故事跟胡同的故事‘做鄰居’呢!”
李叔端著剛熬好的槐葉粥走過來,瓷碗的熱氣裹著清苦的香。
“剛才胡同裡的王嬸來送了袋曬乾的棗花,”他把粥碗推給眾人,“說要是專輯裡缺‘甜香’的聲,就把棗花揉碎的聲音錄進去——她還說,想跟你們學做迷你竹籃,以後給來茶館的客人當伴手禮。”
夏晚晴立刻掏出錄音筆:“現在就錄!棗花揉碎的聲脆,能當‘晨哨’片段的過渡音,比單純的樂器更有生活感。”
她跟著李叔進裡屋,不一會兒,就傳來“沙沙”的揉花聲,混著李叔的笑聲:“王嬸,輕點揉,彆把花揉成渣嘍!”
嶽川和林野則在茶案上,挑選要收錄的家鄉故事。林野把“烏篷船櫓聲”的故事,和之前畫的“渡口”插畫放在一起:“以後要是做‘家鄉係列’,就能把大理的渡口、西安的碑林、江南的烏篷船串起來,搞個‘中國記憶’文創聯動。”
“這個主意好!”嶽川在筆記本上記下“家鄉係列構想”,“先從《胡同裡的燈》再版和胡同聲景專輯開始,等粉絲反饋好,再慢慢拓展其他城市——每個城市都找當地的老物件、老聲音,像給中國寫本‘聲音與文字的風物誌’。”
傍晚,夏晚晴把棗花揉碎的聲音剪進“晨哨”片段,開頭的槐樹葉沙沙聲裡,多了層細碎的甜響,像晨光裡飄著棗花香。
平台策劃發來消息,說“聲景時區”的預約量已經破萬,還有粉絲留言:“想在早上7點,聽著槐樹葉聲起床,像住在胡同裡一樣。”
林曉帶著同學的家鄉故事錄音趕來,東北同學的“炕頭嘮嗑聲”帶著股熱乎勁兒,江南同學的“烏篷船櫓聲”軟而輕,正好能填進“跨地域插頁”的音頻位。
小吳則把係好吊牌的迷你竹籃擺成排,籃底的名字縮寫在夕陽下,泛著淡淡的竹光。
雪團跳上茶案,把爪子搭在裝棗花的竹籃上,尾巴掃過林野的宣傳圖,在“棗糕蒸汽”旁留下個淺淺的爪印。
李叔煮了新的茉莉花茶,茶香混著棗花的甜,漫在茶館裡——沒有人說“聯動要怎麼推進”“未來要做多少城市”,隻是把當下的竹籃、聲息、故事輕輕歸置好,像在給日子織件暖融融的衣,針腳裡全是紮實的細節。
窗外的胡同裡,賣糖人的吆喝聲又響了,和音頻裡的童聲遙相呼應。屬於他們的“胡同記憶”還在生長,而更遠的“家鄉係列”,也像茶案上的棗花,在時光裡慢慢醞釀著甜。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