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拿著同步分享會的流程表走進草棚時,手裡還攥著城市繪本館寄來的直播設備清單——鄉村這邊用陳老人的舊馬燈當主光源,城市那邊用糙紙繪本的邊角料貼滿直播背景板;
兩邊都要擺上“交換畫互動牆”,鄉村牆掛城市孩子的地鐵畫,城市牆掛鄉村孩子的木板車畫。
“星娛要是搞同步活動,肯定會用綠幕合成背景,”她對著團隊說,“咱們就用真舊物、真畫,哪怕鄉村這邊的燈光暗點,也比假背景有溫度。”
嶽川蹲在草棚中央,看著淩薇用麻繩把鄉村孩子的畫掛在舊紡車村民剛捐的,紡錠還能轉動)上——每張畫都用夾子夾著,風一吹就跟著紡錠輕晃,畫裡的玉米、老黃牛像活了一樣。
“把紡車的轉動聲錄下來,”他對陸哲說,“城市那邊用地鐵模型的運行聲,兩邊連線時,紡車聲和地鐵聲混在一起,像城野在對話。”
這話是借鑒前世地球“跨地域同步文化活動”的設計,用原生聲音構建情感聯結,偽裝成“看到紡車時的靈感”。
淩薇在鄉村分享會現場擺了個“泥印互動區”——用田埂的濕泥鋪在粗瓷盤裡,讓孩子把畫放在泥上,留下淡淡的紙痕,旁邊貼著手寫提示:“這是鄉野的印,給城市的朋友留個紀念”。
“星娛的互動區隻會放印泥和卡通印章,”她邊鋪泥邊說,“可這泥痕是獨一無二的,乾了也不會掉,比印泥的假痕跡珍貴多了。”
城市繪本館那邊,林野正調試直播鏡頭——鏡頭對著“細沙互動區”,城市孩子把梧桐葉埋進細沙,錄下“沙沙”聲,準備連線時發給鄉村孩子。
“要拍孩子埋葉子的手,”他對著城市工作人員說,“沾著細沙的指尖、歪歪扭扭的動作,這些細節比明星擺拍的特寫動人。”
夏晚晴抱著吉他,在鄉村分享會現場練唱新編的《雙城謠》:“紡車轉,地鐵跑,畫裡的話跨城橋;泥痕淺,沙聲小,心意呀,不會少。”
調子剛起,就有鄉村孩子圍過來,跟著哼起之前的“喝粥謠”,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諧。陳老人坐在旁邊拉胡琴,紡車的轉動聲、胡琴聲、童聲纏在一起,像鄉野的風在輕輕唱。
可當天上午,星娛就發了“城野親子同步分享會”通稿——鄉村“現場”是綠幕合成的草棚,城市“現場”擺著塑料地鐵模型;
明星帶著孩子對著鏡頭念台詞:“鄉村的朋友你好,我們愛玉米粥”“城市的朋友你好,我們愛地鐵”,手裡的繪本是新印的,連個泥痕都沒有。
通稿裡寫著“跨越千裡的溫情互動”,配圖裡的明星妝容精致,孩子的衣服乾淨得沒有一點褶皺。
“連孩子的褲腳都沒沾泥,還敢說鄉村現場?”周大爺刷到通稿,指著草棚裡孩子沾著泥的褲腿,“咱們的孩子剛從田埂跑回來,褲腳還滴著泥,這才是真鄉村!”
果然,網友很快扒出破綻:“星娛的鄉村背景裡,草棚的茅草是p的,連影子都不對”“明星念的台詞跟提詞器一模一樣,連個磕巴都沒有,太假了”。
下午兩點,雙城同步分享會準時開始。鄉村這邊,周曼接通直播,屏幕裡立刻出現城市孩子的笑臉——一個紮羊角辮的城市女孩舉著地鐵畫,對著鏡頭喊:“我畫的地鐵能坐100個人,下次帶你們坐!”
鄉村孩子立刻舉著木板車畫回應:“我的木板車能拉玉米,還能送畫!”
陸哲把紡車轉動聲和城市那邊的地鐵聲混在一起,通過直播傳過去——鄉村孩子聽到地鐵聲,好奇地湊到音箱旁;
城市孩子聽到紡車聲,追問“這是什麼聲音”,兩邊的疑問和解答,通過麥克風傳得清清楚楚。
“星娛的同步隻會念台詞,哪有這種真實的問答,”他對著耳機說,“這才是雙城互動該有的樣子。”
互動環節,鄉村孩子把畫放在泥盤裡,留下淺痕後舉給城市孩子看:“這是田埂的泥,能留住畫的印!”
城市孩子立刻把梧桐葉埋進細沙,錄下“沙沙”聲發過來:“這是城市的沙,能藏葉子的香!”
兩邊的孩子隔著屏幕互相模仿,鄉村孩子學著埋葉子,城市孩子學著留泥痕,直播間裡的家長們紛紛留言:“看得我想帶孩子去鄉村踩踩泥”“想讓孩子認識個鄉村朋友,交換真的畫”。
夏晚晴的《雙城謠》在兩邊同步響起——鄉村這邊,她抱著吉他坐在紡車旁,胡琴聲、紡車聲當伴奏;城市那邊,繪本館的工作人員用鋼琴伴奏,城市孩子跟著唱。
兩邊的歌聲通過直播混在一起,雖然有延遲,卻透著一股純粹的暖,連直播間的彈幕都慢了下來,全是“太感動了”“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互動”。
星娛的同步分享會早就冷了場——直播間人數掉得隻剩幾千人,彈幕全是“轉去看川晴團隊的真同步”“對比之下,星娛的像劣質話劇”,最後隻能提前關播,連通稿都悄悄刪了。
分享會結束時,兩邊孩子約定“下次交換真的禮物”——鄉村孩子要送草編螞蚱,城市孩子要送地鐵模型小玩具。
周曼把兩邊孩子的約定記在筆記本上:“下次咱們搞‘雙城禮物交換’,讓鄉村孩子編草編,城市孩子做手工,都用真材料,不搞塑料的。”
淩薇收拾“泥印互動區”時,發現有個鄉村孩子在泥盤裡留下了手印,旁邊寫著“給城市朋友的手印,能摸出我的溫度”。
她小心地把泥盤晾乾,準備寄給對應的城市孩子:“這手印比任何玩具都珍貴,能讓城市孩子知道,鄉村朋友的手是沾過泥的,是溫暖的。”
林野的相機裡存滿了分享會的素材——鄉村孩子舉著泥痕畫的笑臉、城市孩子埋梧桐葉的小手、兩邊隔著屏幕揮手的瞬間,還有陳老人拉胡琴時,紡車轉動的特寫。
“剪個‘雙城互動’短片,”他對著嶽川說,“開頭用紡車聲,結尾用地鐵聲,中間是孩子們的笑聲,肯定能打動更多人。”
嶽川站在草棚旁,看著工作人員收拾直播設備,屏幕裡還殘留著城市孩子的笑臉。周大爺扛著新的舊物過來——是個用了幾十年的竹編筐,筐底有個小破洞,“這筐能裝草編螞蚱,下次寄給城市孩子,讓他們知道鄉村的竹編有多結實”。
嶽川接過竹編筐,指尖碰了碰破洞,粗糙的竹絲刮得指腹發癢,卻比任何精致的包裝盒都讓人安心。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