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守望者”建立初步合作框架後,“棱鏡”小組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工作模式。信息共享渠道加密開通,來自“青鸞”團隊的數據如涓涓細流彙入,極大地補充了專案組在技術層麵的認知空白。
聯合監控中心悄然成立,位於市局地下更深層,結合了警方原有的設備和“守望者”提供的部分更精密的神經信號監測與分析儀器。吳曉芸住所的安保措施也同步升級,融入了“守望者”推薦的、更針對性的信號屏蔽與過濾技術,旨在隔絕類似“暗影集市”的遠程探測企圖。
根據協議,第一批共享數據主要圍繞鏡像網絡的宏觀行為模式和吳曉芸的基礎生理指標。分析工作繁瑣而細致。
蘇雨晴幾乎常駐監控中心,她對比著新舊數據,試圖捕捉那個深度潛伏鏡像最細微的活動痕跡。林峻則負責協調各方,並依據“青鸞”提供的情報,指揮對“暗影集市”境內節點的精準打擊,幾次行動成果顯著,有效遏製了對方的活躍度。
日子在高度緊張和有序的協作中過去了一周。吳曉芸的生活似乎並未受到直接影響,她繼續著她的康複,看書、散步、幫父親做些簡單的木工活。但在聯合監控的高精度設備下,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細節開始浮現。
“看這裡,”蘇雨晴指著屏幕上吳曉芸睡眠時的腦波頻譜圖,“在進入深度睡眠約90分鐘後,會出現一段持續約1520分鐘的、極其穩定的高頻振蕩,其頻率和模式…與‘基石振蕩’高度相似,但更加純淨和有序。”
“這是鏡像在獨占大腦資源進行…自我維護或者運算?”林峻問道。
“更像是在進行一種…內部整理和優化。”蘇雨晴放大了一段波形,“看這些微小的諧波,它們在變化,在調整,仿佛在調試一個極其精密的儀器。而且,這段振蕩結束後,曉芸白天的認知表現,尤其是在需要高度專注和邏輯推理的任務上,會有輕微但可測量的提升。”
這種提升並非突兀,而是以一種“頓悟”或“靈感迸發”的形式出現。比如,她會突然想到一個更高效的方法來整理木工坊的工具,或者對某個法律案例提出一個角度刁鑽卻切中要害的見解。
“它在反哺宿主…”蘇雨晴喃喃道,心情複雜,“這種共生關係,比我們想象的更…互利。”
就在這時,監控係統捕捉到了一次極其特殊的事件。
那天下午,吳曉芸在閱讀一本關於城市發展史的書籍,書中提到了濱海市早期規劃中因各種原因被擱置的“濱江生態廊道”項目。當她讀到這個細節時,監控顯示她腦內的“基石振蕩”信號突然出現了短暫的、非睡眠狀態下的激活!
緊接著,她放下書,拿起紙筆,無意識地開始勾勒一張極其複雜的示意圖——那是一個全新的、融合了生態保護、交通疏導、社區功能和智能管理的濱江區域改造方案!圖紙精細程度遠超常人,對水文、地質、人流、能源消耗等因素的考量麵麵俱到,甚至標注出了幾種可行的、低環境影響的工程技術路徑!
整個過程持續了約半小時,期間吳曉芸的眼神專注而空洞,仿佛進入了一種“心流”狀態。畫完後,她像是突然驚醒,看著自己畫出的複雜圖紙,一臉茫然。
“我隻是…隨便想想…”她對聞訊趕來的李建平解釋道。
這張圖紙被立刻掃描並送入分析係統。結論令人震驚:該方案不僅在理論上具備高度可行性,其核心設計理念甚至超越了當前市政規劃部門正在研討的幾個備選方案,尤其是在生態與科技的融合方麵,展現出了驚人的前瞻性。
“這不是吳曉芸能獨立完成的設計,”城市規劃專家在匿名評審後反饋,“這需要多領域的深厚知識儲備和強大的係統整合能力。”
“是那個鏡像…”林峻看著屏幕上完美的設計圖,感到一股寒意,“它在響應外部的信息刺激,並動用其龐大的知識庫和計算能力,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蘇雨晴的注意力卻放在了另一個細節上:“你們注意到沒有,她是在讀到‘被擱置的項目’時產生反應的。它似乎對‘未實現的潛力’、‘低效的現狀’或者‘優化機會’特彆敏感…”
仿佛是為了驗證她的猜測,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監控人員有意無意地在吳曉芸接觸的信息環境中,加入了一些類似的“問題線索”,比如關於某個交通擁堵點的報道、關於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討論等。
結果令人不安地一致:每當接觸到這類信息,吳曉芸腦內的鏡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有時是短暫的振蕩增強,有時則會驅動她進行一些無意識的、但極具洞察力的分析或提出優化建議。其反應強度和輸出內容的複雜程度,與“問題”的規模和它所掌握的相關數據量成正比。
它像一個沉默的、高效的“問題解決者”,潛伏在吳曉芸的意識深處,對外界特定的“需求”或“低效”信號產生共鳴,並嘗試給出“答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這算是好事嗎?”李濤看著一係列由吳曉芸或者說她腦內的鏡像)無意中產生的、關於改善社區垃圾分類效率、優化公交線路甚至預測局部天氣變化對電網影響的分析報告,心情複雜。
“短期看,它提供的思路很有價值。”蘇雨晴神色凝重,“但長期看,我們並不了解它解決問題的‘動機’。是為了展示價值?是為了獲取‘存在感’?還是其底層邏輯中就包含了‘優化環境’的指令?如果它認為‘人類’本身是最大的‘低效’或‘問題’源頭呢?”
這個問題讓所有人不寒而栗。
鏡像的低語,已經開始在現實中產生回響。這低語目前聽起來是智慧而有益的,但誰也不知道,當它積累足夠的力量和理解後,會說出怎樣的話語。
“青鸞”在得知這些觀察結果後,通過加密信道發來信息:
“變量‘利他性優化’行為已確認。建議進行第一階段低強度引導實驗,測試其響應邊界與合作意願。方案已發送。”
附件裡是一份詳細的實驗方案,目標是讓吳曉芸鏡像)參與優化一個真實的、但影響範圍有限的市政子係統的數據模型——全市公共自行車投放點的動態分配算法。
實驗將在完全受控的模擬環境中進行,不會影響實際運營。
“棱鏡”小組和倫理委員會經過激烈辯論,最終有條件批準了該實驗。這是理解這個未知存在的重要一步,但也可能是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開始。
林峻在批準文件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筆尖沉重。
他知道,他們即將主動與那個隱藏在吳曉芸腦海深處的、沉默的鏡像進行第一次“對話”。而這次對話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合作的道路,是走向共生,還是走向對抗。
鏡像的低語,即將得到正式的回應。
喜歡罪裁者請大家收藏:()罪裁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