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濕氣尚未完全退去,濱海市的天空依舊陰沉,仿佛一塊擰不乾的灰色抹布,壓抑地籠罩著城市。這種壓抑,不僅僅來自天氣,更彌漫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滲透進每一次呼吸。
政務中心內,林峻麵前的光屏上,並列顯示著兩份截然不同的報告。一份來自“深空信息解析項目組”代理負責人陸星宇,另一份則來自理事會內一位資深物理學家張惟年教授。兩份報告都關於“星語”信號,結論卻南轅北轍。
陸星宇的報告基於對顧銘生蘇醒後碎片化言語和異常腦波活動的持續分析,語氣極其謹慎,甚至帶著一絲不安。他指出,顧銘生感知到的“信息景觀”呈現出高度的非邏輯性和混沌特征,其反應模式暗示“星語”信號背後可能並非一個具有“善意”或可被人類邏輯理解的“文明”,更像是一種基於複雜信息規律的“自然現象”或“宇宙機製”。他強烈建議,在獲得更深入理解之前,所有主動接觸的嘗試都應無限期暫停,並將資源集中於防禦性研究和內部文明韌性的提升。
而張惟年教授的報告則引經據典,充滿了樂觀的探索精神。他利用複雜的數學模型,論證了“星語”信號中蘊含的“高度有序的複雜性”,認為這明確指向一個遠超人類的高級智慧。他批評“因噎廢食”的保守態度,認為人類正站在文明躍升的門檻前,呼籲集中力量,設計更精巧的“信息禮物”,主動尋求建立正式溝通渠道,甚至提出了一個頗具誘惑力的概念——“借助高等智慧,解決人類自身困境”。
這兩份報告,如同兩把對立的鑰匙,試圖開啟通往未來的不同大門。而在理事會內部,支持兩種觀點的人也形成了隱約的對立陣營。支持陸星宇的,多以安全部門、部分神經科學家和信息論專家為主,他們更看重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支持張惟年的,則多為一些天體物理學家、部分人工智能研究員以及被“元老會”理念影響的學者,他們更渴望突破和機遇。
蘇雨晴試圖在雙方之間斡旋,推動更充分的辯論和風險評估,但分歧已然產生,裂痕在看似理性的學術爭論下悄然蔓延。林峻知道,這不僅僅是學術觀點的差異,其背後是“元老會”滲透力量與本土防禦力量在思想層麵的又一次正麵碰撞。
與此同時,在“鳳凰網絡”的虛擬社區中,一場關於“效率與公平”的公開辯論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議題源於一個基層社區提交的、關於修改本地資源分配算法的提案。原算法傾向於將資源優先分配給貢獻值更高的個體或團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生產,但也導致了資源向少數“精英”集中,引發了部分民眾的不滿。
新的提案建議引入更多的公平性參數,照顧弱勢群體和新興社區的基本需求。這本是一個正常的技術優化討論,但卻迅速演變成了意識形態的戰場。
支持原算法的聲音其中不乏“元老會”影響的影子)強調“效率至上”、“激勵創新”,認為過度追求公平會拖累整體發展速度,削弱文明在未知風險麵前的競爭力。他們引用舊時代某些因平均主義而陷入停滯的案例,警告曆史的教訓。
而支持修改算法的聲音大多來自基層社區和“燈塔計劃”的年輕成員)則強調“包容性增長”、“社區韌性”,認為一個內部撕裂、缺乏基本公平的社會,即便擁有再高的效率,其根基也是脆弱的,無法應對真正的危機。他們指出,巴彆塔的崩潰,某種程度上正是極端效率和精英統治的結果。
辯論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從技術論壇蔓延到街頭巷尾的閒聊。雖然並未演變成暴力衝突,但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卻在一次次激烈的言辭交鋒中,悄然磨損。一種“我們”與“他們”的對立情緒,開始在部分民眾心中滋生。
蘇雨晴和她的團隊努力引導著輿論,強調協商與共識的重要性,試圖彌合裂痕。但她們能感覺到,一股無形的力量正在暗中推波助瀾,放大分歧,製造對立。這背後,顯然又是“元老會”那隻看不見的手在運作,他們試圖從社會層麵分化瓦解支持現有體製的民意基礎。
就在這內外交困、裂痕隱現的時刻,一絲微光,意外地從“觀星者”站傳來。
經過數周小心翼翼的觀察和記錄,陸星宇團隊在分析顧銘生海量的腦波數據和囈語記錄時,發現了一個極其微弱但穩定的模式。當顧銘生的腦波活動處於某種特定的、高度有序的“寧靜”狀態時這種狀態很少出現,且與沉睡或昏迷不同),“星語”信號中某個特定頻段的背景噪聲,會出現一種幾乎無法探測的、規律性的抑製。
這種關聯性極其微弱,若非借助“深潛者”的超強算力進行海量數據挖掘,根本不可能被發現。但它確實存在,就像在嘈雜的無線電背景音中,一個特定頻率的乾擾源被暫時關閉了一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陸星宇立刻意識到這可能的重要性。他假設,顧銘生那種特殊的“寧靜”腦波狀態,可能並非空無,而是一種更高級、更有序的信息處理模式,這種模式或許對“星語”信號背後的存在而言,是“無害”的,甚至是“可識彆”的,因此導致了那個頻段乾擾的暫時消失。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或許意味著,人類並非完全無法與“星語者”互動,隻是需要找到正確的“語言”和“狀態”。不是嘈雜的、充滿欲望和恐懼的意識擾動如李琟的實驗),也不是生硬刻意的數學公式,而是一種內在的、高度有序的寧靜與專注?
這個發現太過前沿,也太過匪夷所思,陸星宇不敢妄下結論,隻能將其作為一份高度不確定的觀察報告,提交給了林峻和蘇雨晴。它像黑暗中劃過的一絲微光,雖然微弱,卻指向了一個與當前激烈爭論的“主動接觸”或“被動防禦”都截然不同的、更加內省和玄妙的方向。
林峻看著這份報告,久久沉默。外部的裂痕需要彌合,內部的紛爭需要引導,而星空的謎題,似乎又露出了新的、更加複雜的棱角。他感到自己仿佛在駕馭一艘航行在雷暴中的巨輪,不僅要應對來自四麵八方的風浪,還要時刻警惕水下暗礁,同時,還要試圖解讀天空中那變幻莫測、時而帶來毀滅時而露出一線微光的星圖。
前路依舊迷茫,壓力無處不在。但這一絲從顧銘生異常大腦中泄漏出的微光,卻讓他看到了一種超越現有認知框架的可能性。或許,解決問題的鑰匙,並不完全在於向外尋求力量或防禦,也在於向內探尋人類意識本身那未被完全理解的潛力。
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的紛亂思緒。無論如何,腳下的路還要繼續走。他需要同時應對學術界的裂痕、社會的分歧,並小心翼翼地跟進陸星宇那邊帶來的、這縷看似荒誕卻可能至關重要的微光。文明的航船,正行駛在一片前所未見的海域,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引向截然不同的彼岸。
喜歡罪裁者請大家收藏:()罪裁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