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灶台與水槽:現有高度適用於輪椅操作,但對月月長期使用極不友好,導致腰部勞損。解決方案:設計不同高度的灶台與操作台,兼顧我與月月的使用需求。水槽同理。”
他寫到這裡,抬頭看了我一眼,“高度差,我記得數據,回頭可以精確測量。”
我點了點頭,心裡那股暖流又開始洶湧。他不僅注意到了,連解決方案都想得如此具體和專業。
“2.儲物空間:上層櫥櫃利用率低。解決方案:安裝電動下拉式籃筐或升降櫃,我亦可輕鬆取放物品。下層預留足夠空間,方便輪椅靠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一條條地列著,思維縝密。我靠在沙發上,看著他專注的側臉,聽著他低沉的聲音條分縷析地將白天我所有的“不便”都轉化為未來藍圖上的“解決方案”,這種感覺奇妙而震撼。
“二、書房。”他繼續寫道。
“1.書櫃:現有書櫃上層空間浪費。解決方案:定製整體書牆,分層設計。下層:常用法律文獻、工具書。中層:小說、雜記、近期讀物。上層:不常用書籍、檔案箱、裝飾品。”
他甚至考慮到了梯凳,我忍不住補充道:“梯凳要選帶扶手和防滑腳的,安全。”
“好。”他從善如流,立刻在後麵備注上。
“2.書桌:考慮定製型或加長書桌,可以調節高度,適合我和月月兩個人的不同需求。共享空間,互不乾擾,又能隨時交流。”
“三、臥室及衣櫃。”
“1.衣櫃:高低分區設計。低掛區:我的日常衣物、西裝。高掛區:月月的長款外套、禮服。抽屜同樣分區,常用在下,非常用在上。內部考慮加入可伸縮的掛衣杆,方便我取用高處的少量物品。”
“這個好!”我眼前一亮,“還可以在衣櫃裡裝感應燈,開門就亮,找衣服方便。”
他讚許地看了我一眼,手指飛快地記錄。“嗯,記下了。感應燈帶。”
“四、全屋動線及細節。”
“1.門洞拓寬,確保輪椅回轉半徑充足。2.全屋無高差門檻,過渡平滑。3.開關、插座麵板高度統一調整至我坐姿最舒適位置,同時兼顧月月使用習慣。4.衛生間:乾濕分離,淋浴間預留坐浴與輔助扶手位置,台盆下方鏤空,方便輪椅切入。5.增加全屋智能家居控製係統,語音或手機控製燈光、窗簾、空調,減少不必要的移動和操作。”
他一條接一條地寫著,不疾不徐,麵麵俱到。平板的冷光映在他認真的臉上,那上麵沒有絲毫的無奈或抱怨,隻有一種專注於創造、致力於解決問題的專注與篤定。
這不是一時興起的念頭,而是他經過長期生活體驗和敏銳觀察後,深思熟慮的結果。白天的年夜飯,像是一次集中的壓力測試,將我的諸多不便,清晰地暴露出來。而他,立刻就將這些不便,轉化為了行動的綱領。
我看著他記錄下的那些要點,從廚房到書房,從臥室到全屋細節,每一個字都源於我們共同生活的真實軌跡,都指向一個更舒適、更平等、更充滿愛與理解的未來。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家,也不是我遷就他的家。這是我們的家。
一個真正意義上,同時適合站立行走的我,和輪椅代步的他的家。
“還有嗎?”他記錄完一批,抬頭問我,眼神裡是征詢和尊重。
我仔細想了想,根據這段時間的生活經驗,補充道:“家裡的邊邊角角,儘量做成圓角,避免磕碰。”
“好。家具邊角圓弧化處理。”他記下,沒有絲毫敷衍。
我們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在春晚背景音的交織下,共同勾勒著未來之家的藍圖。這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規劃,而是用愛意與理解一筆一畫描繪出的溫暖願景。
當他終於停下筆,屏幕上也已經密密麻麻布滿了要點。他放下平板,看向我,眼神柔和下來:“這隻是初步想法,年後我們找專業的設計師,再一起細化。”
“嗯。”我點點頭,靠在他肩膀上,心裡被一種巨大的踏實感和幸福感充滿。
身體的疲憊似乎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喜歡取消婚禮的風,吹來了輪椅上的他請大家收藏:()取消婚禮的風,吹來了輪椅上的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