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幽州牧劉安又自言自語道。
“不管敵情如何,這朝廷之令,我確是難以推辭。”
為了給膽敢侵犯大順江南之地的倭寇一個教訓。
大順女帝及丞相、三公,都已經先後給他來信。
信紙上的字裡行間,無一不顯露著暗示之意。
‘此次東征,務必得勝歸師。’
若勝......
他劉安就可一躍直入朝廷食祿兩千石的二品九卿之列。
九卿人臣之尊,位次之貴,僅在丞相、三公之下。
但若是敗......
為了大順朝廷的顏麵,他這個兼任東征大都督的幽州牧,最好還是彆活著回來了。
“倉促發兵,敵情不明,卻又是不進......也不成啊!”
“哎......”
幽州牧劉安的歎息聲,回蕩在這空空落落的大帳內。
......
李煜騎著馬,繞著順義堡給手下的兵將安排任務。
“李順,帶著你的一什人手,把這邊的城牆再給我加固加固!”
“這裡......這裡,還有這裡。”
李煜指著幾處小有損缺的牆頭。
“你們另外幾個什長,各自給我再搭個箭樓出來,順便把擋箭的女牆也給我加高一些。”
春耕結束後,李煜帶著手下的軍戶,在順義堡內搭了座土窯。
又購了一批附近山裡的官窯開采的煤炭,專用來燒製廉價的石灰石。
將煆燒後的石灰與其他物質(如沙子、碎石或其他骨料)混合。
最後加水製成糊狀物質。
這種石灰砂漿?的混合物在乾燥後變得堅硬,可以起到類似於現代水泥的作用。
通俗來講,就是現代水泥的一種早期雛形。
類似水泥的建築材料雛形,實際上在大順已經有了。
諸如糯米石灰漿、三合土?......等物,都有搭建營壘城牆的效用。
隻不過因為製作難度、成本等問題。
除了朝廷專人監察營建的中原大城,一般的小城和規模更小的衛所屯堡都很難用的起那麼貴重的施工材料。
東征大事,自然和他順義堡的一個小小百戶無關。
而順義堡的堅固與否,卻直接事關李煜的身家性命。
順義堡原本就隻有百來人的守備兵力,現在更是先後被抽調走了足足三十人,編入了東征大軍。
守城人手不充裕,李煜就隻好從營壘工事這方麵彌補。
為了防備可能會南下的北虜部落,他想方設法的帶著麾下的兵丁加固城牆。
李煜自從傷勢好了個七七八八之後,就迫不及待的安排人手,折騰他自己憑著印象調配改良後的石灰砂漿?配方。
隻為把順義堡的城牆箭樓,修的比其它衛所的同僚武官們的屯堡都要高大堅固。
到時......
縱是北虜遊騎在這個幽州邊防空虛的時機南下,想來也不會主動來強攻他這處城堅牆高的屯堡。
順義堡作為一個軍事堡壘,這裡麵又沒什麼油水。
按照慣例,北虜部落頂多就是留下百十號人圍困屯堡,確保他們無法出來襲擾後路罷了。
李煜壓根不考慮主動出擊的問題。
首先作為衛所武官,麵臨北虜南下。
他屆時隻要順義堡內點起一束狼煙示警,就已經儘到了衛所武官的守土預警之責了。
大順朝廷對邊塞衛所的要求本身就是如此......
順義堡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為遼東平原上分布的城邑提前預警而已。
其次,憑借這些勉強一人一身棉服的屯卒。
拿著單薄的長槍出堡野戰,基本就是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