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人選擇蘇州地界作為主要登陸點,並非偶然。
其一,是為此處早有他們盤踞的據點。
其二,則是為了利用通倭的鐵證。
死死拿捏住當地那些道貌岸然的沿海大族,逼他們提供掩護與收留。
長久以來,倭人與當地海商大族的關係。
就如毒蛇與農夫,彼此利用,也彼此提防。
這些海商大族,會從東瀛大名手中,購買戰敗的武士作為奴隸。
用這些真倭,去帶領劫掠同行的假倭。
上可燒毀對頭的船隊商鋪。
下可屠戮村莊製造混亂。
甚至能一把火燒掉走私虧空的官倉,偽造成倭寇劫掠的假象。
需知,海商即是海盜。
東南沿海的巨額利潤,便是如此被少數幾個大族用血腥的手段,死死攥在手中。
官商勾結之下。
吳郡蘇州、明州外圍的那些隱秘私港,便是倭人最熟悉的登岸之處。
甚至部分巡海水師的武官,都已被重金綁上了他們的賊船。
有此基礎,倭人由此登岸,這些人同樣就是包庇他們的助力。
當然,後續徹底失控,再做衝突廝殺,這已是初時倭亂愈演愈烈的後話。
......
看到此處,劉令儀手中剩下的,是記錄著中軍最後三十日絕境的信紙。
紙張上,血跡斑斑。
這其中有突圍之都督親衛所濺鮮血,亦有屍鬼汙血滲入信封。
甚至,其中還有平寇都督劉世理本人留下的殘血。
血跡都早已儘數乾涸,隻為信紙點上了斑駁印記。
劉世理自延平府北上,第一站便是溫州。
信中如此寫道。
‘微臣率主力,順沿海州府一路掃蕩。’
‘將倭人所有能靠岸的海船儘數逼退或焚毀,斷其歸路!’
他的戰略很清晰。
大軍沿溫州、台州、杭州、蘇州的路線沿海北上。
自揚州會稽郡到吳郡沿海,儘數封港。
把適於大船靠岸的良港重新控製在朝廷手中。
倭人便絕了海途歸路,也斷了後援增兵的可能。
他們陷在內陸,就是無根之浮萍。
被大軍剿滅隻是時間問題。
因為,他們連海路補給都將再也得不到。
沒有後續兵員,這些倭人圍剿起來,殺一個便少一個。
劉世理要的就是困殺,更要殺到他們膽寒。
如此,沿海至少可保二十年太平。
況且,內陸鄉民們也不傻,他們會跑會躲。
倭人若無向導,單靠劫掠偏僻之地,並不足以供養大軍。
以徐揚兩州各自上千萬之人口基數,其中包含的大量衛所駐軍,淹沒這些零散倭人,隻是遲早。
餘下的紙張越來越薄,劉令儀口中的歎息也越發頻繁。
紙上所記,已經是大軍自虎牢出師的第八十日左右。
四月三十。
‘前鋒兵抵溫州,臣聽聞鄉野村落遭難,勝於往昔。’
‘更有甚者,城中謠傳,北方有死者詐屍傷人。’
‘臣親問溫州太守,其人猜言,或是倭禍恐慌所致胡言亂語。’
倭人作亂,作為溫州太守,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堅壁清野。
收攏近郊鄉民,封城自守。
至於探查倭亂動向,這可就難了。
南方久無大戰,壓根不存在邊軍夜不收那樣的斥候精銳。
大多時候,各府太守,隻能是派些人騎著馬四散出去。
他們在外看到了什麼,那便回來彙報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