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令匠人們儘快修繕重啟,匠作司及兵仗司等署衙內的火爐。”
“等他們熟悉之後,這些石彈,最終都會被成批燒製的陶彈所取代。”
遼東大地,在體量上而論,其實是不缺煤炭的。
沒什麼,能比自給自足的規模化生產,更讓人安心。
陶彈的供應,將遠比靠運氣搜撿石頭穩定長久。
至於燃料消耗,李煜心中早有計較。
撫遠衛城內,各府各庫本就長期積蓄有一定的炭石儲備。
當人口急劇減少後,這部分應急儲備如今顯得格外充裕。
更何況,衙前坊的富商們,在高慶開誠布公之後,紛紛在李煜麵前被迫露了些家底。
他們在城中各處鋪麵、私宅裡囤積的石炭,總量恐怕會是一個驚人的數目。
原本計劃供應全縣至少四五千人過冬購置的儲備量,能讓李煜省卻許多麻煩。
李煜收回目光,思忖片刻,還是補充了一句。
“張大人。”
“如此......你傳信與趙班頭,讓他派人封了那些枯井。”
“每日多去巡查,禁絕有人墜井取石。”
下井取石,聽著簡單,實則動靜不小。
沒有四五個人合力,單是想把井下的人拉上來都極為困難。
隻要城內有這麼多漢子私自聚集,城中的差役不可能察覺不到。
百姓之間的保甲連坐,也不是擺設。
這座撫遠衛城裡,一道命令下發過後,就會有無數雙眼睛在替他盯著。
‘聚眾作亂’一詞,意味著在律法中,‘聚眾’這件事本身,就是罪。
由差役出麵,禁絕此事,不難。
李煜轉身,朝附近隨侍的親衛招手。
“傳令李順,車隊用過早食之後,即刻出發西行。”
東遷西還的路線,在未來一個月內,都將成為常態。
直到兩座屯堡的軍民,儘數遷入衛城。
有了這第一波的成功典例,後續遷民也會越來越順利。
“遵命,家主!”親衛甲士領命,小跑離去。
李煜也邁開步子,緩緩走下土坡,向城門內行去。
一刻鐘後。
撫遠衛城西城門大開,嘈雜的馬蹄聲、車輪聲再次響起。
此行西去,車隊的規模明顯擴大。
馬車數量更多,都是從衛城各府,各司署衙門裡拉出來的。
眼下真正限製車隊規模的,是挽馬牲口的數量,以及能夠隨行護衛的兵士數量。
車隊鋪開太長,僅靠百餘步卒,首尾難以兼顧。
最終,車隊的規模定在了三十架左右。
領隊的人選,發生了些許變動。
沙嶺堡的李鬆留了下來。
車隊從原本的雙領隊,變成了李順一人獨領。
至於他留下的原因,也很直白明了。
沙嶺李氏僅剩的核心人物,一為李銘,二為李雲舒。
前者坐鎮沙嶺堡,不可能太早動身。
後者已經身在撫遠衛城。
因此,遷民車隊的安危,在李鬆眼中,自然不是最高優先級。
留在城中,護衛小姐的周全,才是他的頭等大事。
這背後,是李銘的意思。
族叔李銘的布置很清晰,隻在沙嶺堡和撫遠衛城這兩個點上留駐人手。
至於連接兩點、象征著救命之恩的東遷沿途,則完全放手,儘數交由李煜麾下的親衛主持。
對於族叔這隱晦的讓權與示好,李煜心領了。
這是族叔在讓路之餘,還助他鋪路,李煜實在找不到拒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