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城,市曹街口。
整整三天,青石板上的血跡被衝刷了一遍又一遍。
滲入石縫的暗紅卻依然觸目,仿佛無聲地訴說著此地曾有過的慘烈。
在幸存官吏與無數百姓的指證下,慕容彥達餘黨的罪行被一樁一件厘清。
最終,由劉備親自監刑。
雪亮刀光一次次落下,昔日作威作福的酷吏紛紛身首異處。
當最後一名餘黨伏法之時,全場先是一靜。
隨即,積壓數年的冤屈如山洪暴發,化作震天的叫好,聲震雲霄!
梁山義軍入城數日以來,軍紀之嚴明,遠超出青州百姓的想象。
軍士秋毫無犯,待平民溫和有禮,與昔日如狼似虎的官軍相比,不啻雲泥之彆。
他們向天下昭示,梁山乃是替天行道,為民請命的仁義之師,絕非濫殺無辜的土匪流寇!
第四日,天尚未明,青州府庫大門轟然洞開。
“鄉親們,排好隊!人人都有!”
隨著一聲嘹亮的呼喊劃破晨霧,堆積如山的錢糧被一車車拉出。
起初,衣衫襤褸的百姓遠遠站著,眼中猶帶畏懼。
直到一位膽大的老漢顫巍巍接過一袋沉甸甸的米,激動得跪地磕頭,人群才轟然湧動。
一個瘦骨嶙峋的孩子緊緊抱住剛領到的米袋,仿佛抱著世間最珍貴的寶物。
他仰起臉,茫然地問:“娘,這米,咱不用再還給官爺了吧?”
話音未落,身旁的婦人已泣不成聲。
周圍經曆過層層盤剝的百姓,也無不同感心酸,紛紛落淚。
這稚嫩的一問,比任何控訴都更錐心刺骨,讓在場每一位梁山好漢攥緊了拳頭。
不隻是放糧,查抄出的金銀細軟,也被當場分發給那些豁出性命協助過梁山好漢的平民。
“這…這如何使得!”
一位曾為義軍帶路的青年,看著手中沉甸甸的銀錠,激動得滿臉通紅。
分發財物的頭領朗聲道:“哥哥說了,梁山有恩必報,有債必償!這是你應得的!”
“梁山好漢仁義!王頭領,真是…真是活菩薩啊!”
人群中,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頓時引來一片哽咽的附和。
感激涕零之聲四起,久陷水火的青州百姓,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何為義,何為仁。
……
而在青州府衙之內,氣氛卻與外間的熱烈截然不同。
朱武正伏案細看青州城防圖,眉頭緊鎖,手指劃過幾處關隘。
“諸位兄弟,青州乃四戰之地,朝廷絕不會善罷甘休。一旦反撲,必是雷霆萬鈞。”
以林衝為首的眾將領屏氣凝神,甲胄在身,目光灼灼。
他們心知,破城易,守城難。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端坐主位,閉目沉思的白衣首領,靜候他最後的決斷。
劉備指尖輕叩椅背,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前世徐州得而複失的錐心之痛。
困守孤城,兵力分散,疲於應付內外之敵……
那種滋味,他嘗夠了。
片刻沉寂後,劉備驟然睜眼,目光已然恢複清明:“不守了。”
滿堂皆驚。
林衝忍不住出聲:“哥哥?”
劉備站起身,聲音沉穩而有力,瞬間打破了廳內凝重的氣氛。
“諸位兄弟,我等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爭的,是天下的人心向背!”
力排眾議,一錘定音。
翌日,青州城大街小巷貼滿了告示,人群圍得水泄不通。
“寫的啥?快念念!”
識字者高聲朗讀,不識字者擠在人堆裡,豎起耳朵傾聽。
告示上痛陳,朝廷昏暗,奸臣當道,致使天下百姓受苦。
言明梁山此番乃替天行道,無意久踞州府,徒增青州百姓兵燹之災。
凡願隨梁山共舉大義,尋求一方太平者,均可隨軍回梁山,共享安樂!
此告一出,全城嘩然。
無數在慕容彥達治下活得豬狗不如的百姓,真正動了心。
梁山好漢進城後的仁義,他們親眼所見。
那活命的糧食,他們親手接過。
與其留在這青州,等下一位慕容彥達,不如隨梁山去尋一條生路!
最終,除收編五千原守軍外,竟有兩萬餘百姓拖家帶口,願隨軍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