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威一號”在萬眾歡呼中緩緩駛回龍江船廠專用碼頭,船身上那幾處清晰的彈痕,非但不是恥辱,反而成了榮耀的勳章。朱棣親自登艦視察,撫摸著冰冷的裝甲和尚帶硝煙味的炮管,龍心大悅,對淩雲及艦上官兵褒獎有加。
天工院和“定海”計劃的威望如日中天。之前所有質疑、反對的聲音,至少在明麵上,已銷聲匿跡。資金、資源、人才的流入達到了空前規模。朱棣甚至下旨,在龍江船廠旁單獨劃撥土地,成立“皇家海軍造船總局”,由淩雲兼任首任督造,統籌未來所有新式戰艦的建造。
然而,淩雲保持著異常的清醒。凱旋儀式結束後,他立刻組織核心團隊,關起門來對“揚威一號”的首次實戰進行複盤分析。
“勝利值得欣喜,但問題不容忽視。”淩雲指著清單,“第一,機動性,尤其是低速轉向和加速能力,遠遜於敵艦。在開闊海域,這會讓我們非常被動。”
“第二,主炮射速。後裝流程還是太複雜,閉鎖機構需要簡化,裝填手訓練必須加強。”
“第三,裝甲。”他重點敲了敲那塊有裂紋的裝甲板,“韌性不足!反射爐的工藝必須立刻優化!我們需要更堅韌的鋼,而不是脆硬的鐵!”
“第四,蒸汽機在高壓高速運行下,部分連接件出現鬆動,可靠性需進一步提升。”
一份詳儘的《“揚威一號”首戰技術總結與改進方略》被迅速整理出來,成為了下一步技術攻關的指南。
“四海商會”在長江口的受挫,顯然出乎他們自己的意料。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在大明近海的挑釁行為明顯減少,其艦船行蹤變得更加飄忽不定。
然而,來自東南沿海各衛所和市舶司的報告卻顯示,另一種形式的威脅正在加劇。
海上走私活動陡然猖獗!大量的生絲、瓷器、茶葉,甚至是被嚴格管控的硫磺、硝石,通過無數隱秘的渠道,被運往海外。這些走私船隊組織嚴密,航速快,且往往有疑似“四海商會”的武裝船隻在外海接應、護航。他們不再與官軍正麵衝突,而是利用其情報和機動優勢,大打遊擊,嚴重侵蝕了大明的海關稅收和經濟秩序。
同時,倭寇侵擾的頻率和規模也有所上升。這些倭寇的裝備似乎比以前精良了不少,戰術也更加狡猾,背後隱隱有“四海商會”提供情報和物資支持的影子。
“他們改變了策略。”馬三寶向東廠和錦衣衛分析了最新情報後,對淩雲和朱棣彙報,“正麵較量占不到便宜,便轉而利用其海上優勢,行釜底抽薪之計。以走私亂我經濟,以倭寇疲我邊防。此乃鈍刀子割肉,更為陰險毒辣!”
麵對海上局勢的新變化,朝堂之上關於如何運用“揚威一號”及未來艦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形成了涇渭分明的“鷹派”與“鴿派”。
鷹派以清遠伯王友等武將和部分年輕氣盛的官員為代表,主張主動出擊,犁庭掃穴。
“陛下!‘揚威’已證其利,當乘勝追擊!應立刻組建以‘揚威’為核心的新式水師,主動尋殲‘四海商會’主力,肅清海疆!對走私、倭寇,更應施以雷霆手段,凡有通海資敵者,立斬不赦!唯有如此,方能彰顯天朝威嚴,永絕後患!”王友在朝會上慷慨陳詞。
鴿派則主要以戶部、部分地方督撫及以徐理為首的保守文官雖然勢弱,但仍有影響力)為代表,主張謹慎行事,以撫為主。
“陛下,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新艦初成,僅有一艘,形成不了真正戰力。且跨海遠征,補給困難,勝負難料。‘四海商會’盤踞海外,根深蒂固,豈是一戰可滅?不如加強海防,嚴查走私,同時嘗試招撫,許以海上通商之利,分化瓦解,方為上策。若一味喊打喊殺,恐將其徹底推向對立,引發更大規模、更持久的衝突,耗空國庫,得不償失。”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朱棣雖內心傾向於鷹派的強硬,但也深知鴿派所言並非全無道理。帝國的財力、新式艦隊的形成、以及遠征海外的風險,都是他必須權衡的現實。
在這場戰略爭論中,淩雲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從技術執行者的角度,向朱棣呈上了一份《製海三策》:
1.近海防禦與巡邏體係近期):加速建造更多“揚威”級或更小型的“飛霆”級艦隻,與經過改造、裝備部分新式火炮的舊式戰船混合編組,形成數支能夠有效控製大明沿海主要航路、打擊走私和倭寇的巡邏分艦隊。這不需等待完美的新艦,利用現有技術即可快速形成戰鬥力,保障近海安全。
2.遠洋偵查與破交力量中期):集中資源,設計建造一型航速更快、適航性更好、具備較強火力的專業巡洋艦。其任務並非與敵方主力決戰,而是遠洋偵查、保護重要商路、襲擊敵方海上交通線破交)。以此逐步壓縮“四海商會”的活動空間,掌握海洋情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3.決戰艦隊與關鍵技術突破遠期):並行研發更強大的鐵甲戰列艦設想),並全力攻克螺旋槳推進以替代效率較低的明輪)、更高性能的裝甲鋼、速射炮等核心技術。這是最終奪取製海權的基石,但需要時間。
這是一個務實而富有遠見的階梯式發展方案,既回應了鷹派立即行動的需求,也考慮了鴿派關於風險和成本的擔憂,更指明了長期的技術方向。
朱棣對淩雲的方案大為讚賞,認為其“深合朕心”。他最終裁決:近期以組建近海巡邏艦隊、肅清內線為首要任務;同時加速巡洋艦的設計與關鍵技術的預研;待力量積蓄足夠,再圖遠略。
戰略既定,龐大的帝國機器再次圍繞“海權”加速運轉起來。龍江船廠和新建的海軍造船總局更加忙碌,“揚威二號”、“三號”的龍骨相繼鋪設,改進工作同步進行。
然而,“四海商會”也並未坐以待斃。他們似乎通過某種渠道,知曉了大明的戰略調整。不久後,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通過商路傳來:“四海商會”聯合了數股盤踞南洋的大型海盜勢力,並疑似與西洋某個正在崛起的海上強國可能是葡萄牙的先遣力量)建立了聯係,意圖組建一個對抗大明的“海上同盟”!
潮湧東南,已不再是大明與“四海商會”的單一較量。更廣闊的世界,更複雜的勢力,正在被這場由技術革命引發的海權之爭卷入其中。淩雲站在新繪製的、包含了更多未知海域和勢力的巨幅海圖前,深知未來的道路,必將更加波瀾壯闊,也更加凶險莫測。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