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距離那場決定命運的深淵之門戰役,已悄然過去五年。
這五年,對呂宋基地乃至整個大明而言,是埋頭深耕、夯實基石的五年。淩雲時代那電閃雷鳴般的急速躍進,化為了更加持久而堅韌的滲透與積累。“深藍基石”計劃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在看似平靜的表麵下,進行著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變革。
呂宋:工業心臟的蛻變
呂宋島本身,已徹底從一個前沿軍事基地,蛻變為大明乃至整個世界都絕無僅有的工業與技術心臟。
以格物學堂為核心,建立起了一套從初級啟蒙到高等研究的完整教育體係。畢業的學子不再僅僅進入軍隊或“雷霆司”,更開始填充到各個新興的工業部門、海外殖民地的管理崗位,甚至通過天津衛格物分苑,如同涓流般滲入大明本土的工部、欽天監等機構。一種新的、以“實學”和“格物”為榮的風氣,正在新一代年輕人中悄然形成。
陳默領導的“雷霆司”,在這五年裡取得了數項關鍵性突破。雖然完整的“多相水晶核心”依舊遙不可及,但其衍生技術已開始結出碩果:
·“靈絡通信”:基於對靈能場諧波調製的更深理解,一種超越無線電、能夠進行超遠距離雖仍不及現代衛星通信,但已能覆蓋大半南洋)、且抗乾擾能力極強的通訊方式進入實用階段。首先被裝備於海軍主力艦隻和重要殖民地之間,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遞效率和對遠洋力量的控製力。
·“磐石級”岸防體係:在主要港口和關鍵水道,建立了集成了改進型大口徑岸防炮、靈能探測塔和“初級淨化力場”發生器的綜合防禦體係。這套體係不僅能有效抵禦常規海上威脅,對低階的汙染變異體也有顯著的壓製和驅散效果,為呂宋和重要海外據點提供了堅實盾牌。
·材料學的飛躍:“穩態傳導合金”實現了小規模量產,開始用於關鍵設備的製造。更多基於新理論的新材料被研發出來,使得新一代的艦船、機械在性能、耐久度和能量利用效率上都有了顯著提升。
李參將麾下的南洋艦隊,規模進一步擴大。以“鎮海級”為骨乾,輔以更多小型、專用的艦隻如快速偵查艦、登陸艦、補給艦),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能夠有效控製廣大海域的力量。通過對南洋群島的徹底梳理和對新大陸航線的鞏固,一條以呂宋為中心,輻射四方的“大明南洋西洋貿易與安全圈”已初具雛形。來自澳洲的優質羊毛、美洲的白銀和土豆玉米,東南亞的香料,源源不斷地輸入,反哺著帝國的經濟,也支撐著呂宋龐大的研發開支。
大明本土:潛移默化的浸潤
變化同樣發生在古老的大明帝國肌體之內。
通過天津衛格物分苑和江南製造局等渠道,一些相對成熟、利於生產的“格物”技術,如改良紡織機械、高效農具、基礎測繪儀器、乃至簡化版的公共衛生設施設計,開始緩慢而堅定地向民間擴散。雖然過程中伴隨著舊有手工業者的陣痛和部分士大夫“奇技淫巧,奪民之業”的抨擊,但其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和生活便利是實實在在的。朝廷的稅收因海外貿易和新興工坊而變得更加充盈,朱棣對此樂見其成,隻要不觸及儒家根本和皇權穩定,他便采取了默許甚至鼓勵的態度。
韓雍已結束觀風使命回京,憑借其對南洋體係的深入了解和務實態度,竟出人意料地被擢升為工部侍郎。他在朝中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存在,既非頑固的保守派,也非激進的格物派,而是竭力扮演著溝通與調和的角色,試圖將“格物”的務實精神與帝國的傳統治理體係相融合,尋找一條“中體西用”的漸進之路。
南方陰影與星空微光
然而,平靜之下,隱憂猶存。
對蒼梧大陸的監控從未放鬆。那裡的生態在“聖主”意誌消散後,進入了一種詭異的“野蠻生長”狀態。變異體之間相互吞噬、融合,演化出了更多匪夷所思的形態,雖然不再有組織地大規模出海攻擊,但其潛在的威脅與日俱增。玄璣子定期以靈能遙感掃描大陸,回報總是“汙濁更深,混沌未明”,提醒著人們深淵的創傷遠未愈合。
而關於淩雲那縷疑似“融合意誌”的研究,則陷入了長期的停滯。那微弱的印記依舊存在,偶爾會在特定條件下如大型科技項目成功、或南方海域出現劇烈能量變動時)產生一絲幾乎無法捕捉的波動,傳遞出模糊的“欣慰”或“關注”感,但始終無法建立任何形式的有效交流。它仿佛成了一個永恒的守望者,沉默地注視著這一切,卻無法再直接插手。
新的視野
這一日,在呂宋基地新建成的、規模宏大的中央格物院內,舉行了一場非同尋常的會議。與會者除了李參將、陳默、玄璣子等呂宋核心,還有通過“靈絡通信”遠程連接的韓雍代表朝廷),以及幾位從大明本土招攬來的、在天文、算學領域頗有造詣的宿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會議的議題,是基於過去五年技術積累和對星隕信息的研究,製定下一個五年的發展方向。
陳默首先展示了“雷霆司”的最新成果——一台利用“穩態傳導合金”和新型光學玻璃製造的、威力遠超以往任何型號的“巡天鏡”天文望遠鏡)的模型。
“此鏡觀星,可見月麵溝壑,可辨金星盈虧,甚至能窺見木星之衛星!”陳默的聲音帶著自豪,“這不僅是觀星工具,更是我們理解宇宙、定位自身的第一步!”
他調出了一幅根據星隕信息碎片和最新觀測數據繪製的、極其粗略的鄰近星係星圖,其中標注了幾個與星隕文明可能存在關聯的、能量反應異常的區域。
“星隕遺跡的警示言猶在耳。‘聖主’……或者說‘虛空掠食者’,是橫亙於星海之間的巨大威脅。我們不能永遠將目光局限於腳下這片海洋和大陸。”陳默的目光掃過眾人,“下一個五年,‘雷霆司’的目標,除了繼續攻關‘多相水晶核心’和完善現有技術體係外,將正式啟動‘星海之眼’計劃——係統地觀測星空,尋找其他可能存在文明或威脅的跡象,並嘗試理解宇宙更深層的運行法則。”
這個提議,讓在場許多人都感到了震撼。將目光投向星辰大海,這已遠遠超出了“富國強兵”的範疇。
李參將沉吟片刻,開口道:“支持。但艦隊建設與海外拓殖仍需優先保障。我們需要更強大的力量來守護已有的成果,並為未來的探索提供支撐。”他提出了擴大海軍學院、建立海外永久軍事基地的規劃。
韓雍通過遠程通訊表達了朝廷的謹慎支持:“格物之道,確當誌存高遠。然需切記,根基在民,穩定為先。星海之眼計劃,當以不擾民、不耗國力過甚為度。陛下之意,亦是如此。”
玄璣子則從另一個角度補充:“觀星亦是觀心。追尋宇宙至理,亦需反照自身靈性之明。貧道建議,此計劃當與對蒼梧汙染本質、以及對……淩雲道友所遺意誌狀態的研究相結合。內外兼修,方得始終。”
會議最終達成共識。在繼續夯實工業、軍事和海外基盤的同時,以審慎而堅定的步伐,開啟向星海探索的序幕。
會議結束後,陳默獨自登上格物院最高的觀星台。巨大的“巡天鏡”在夜色中指向蒼穹,繁星如塵,灑滿深邃的天幕。
他想起淩雲曾偶然提及的、關於故鄉“地球”是顆星辰的話語,想起星隕文明那破碎的星圖,想起那可能潛伏在無儘黑暗中的“秩序之敵”。
五年深耕,基石已固。
而今,他們終於有了一絲底氣,可以再次抬頭,仰望那片孕育了無數奇跡與威脅的浩瀚星海。
腳下的路依舊漫長,黑暗依舊廣袤。
但文明的燈火,已不再滿足於照亮一隅。
它渴望成為火炬,去窺探那更深、更遠的未知。
新的篇章,即將在星辰的見證下,緩緩展開。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