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等人隻是想著要把戲曲變得流行一些,能讓現在的年輕人,也能夠喜歡這種傳統文化。
卻是從沒細想過要怎麼去把戲曲和流行結合。
如今,聽到李凡提到的三種方式,他們才恍若撥雲見日。
原本模糊不清的道路,一瞬間就清晰了起來。
“我覺得第二種就非常符合我們的訴求,就是,這種方式,唱歌和唱戲不就一樣了嘛,聽眾會喜歡嗎?”
戲曲融入流行,用戲曲唱腔唱流行歌曲。
他們以前是沒想過這點,如今被李凡點醒,立馬就有人小聲嘗試了起來。
這群急於給戲曲注入新活力的人員,也都是年輕的小夥姑娘。
所以,除了學習戲曲基本功之外,他們平常時也會聽流行音樂。
這會兒都拿著自己熟悉的曲目在嘗試。
隻是戲腔唱法太獨特了,換了這種唱腔的流行歌曲,當即就失去了原本的韻律意境。
總結起來就是,不好聽。
甚至比原本的戲曲曲目還不好聽。
大家不由得略顯迷茫地看著李凡。
他提的這些方式,真能解決他們當下的困境嗎?
“現有的流行歌曲,摻雜了太多的外來元素,自然無法承載得起,我們的傳統唱腔。”
李凡依舊平淡。
“三種方式,其實各有優缺點。”
“第一種,流行內核,點綴戲曲元素,說白了,其實它依舊是流行歌曲,隻不過是在編曲或者歌詞中帶點戲曲相關而已。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大眾接受程度高,能在聽歌的過程中,被動獲取部分戲曲文化信息。
缺點也很明顯,大家能獲取的戲曲相關非常有限。”
“第二種,戲腔唱流行,優點是,你們拿到歌曲就能演唱,不必在專門調整唱腔,演唱者與歌曲的契合度會更高。
缺點則是,這種歌曲需要專門製作,並非隨便哪首流行歌曲,都能適用這樣的唱法。
而且,因為戲腔唱法獨特,除非歌曲特彆抓耳,不然受眾麵依然不會很大。
當然,這種方式更考驗的是詞曲創作人的能力。”
“第三種,則是對前麵兩種方式的結合。優缺點也同樣如此,而且對演唱者,對詞曲創作人都具備相當程度的考驗。”
李凡將三種方式的優缺點詳細地給大家分析了一遍,隨即才說出自己的建議。
“我覺得,第二、第三種方式,對你們來說都很不錯,至於第一種,則可以交給其他的流行歌手來做。”
唱流行的不一定能唱得了戲腔,但唱戲的,要來唱流行,就比較簡單了。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並不是說說而已。
戲曲演員對嗓子的要求,可比流行歌手嚴苛多了。
向下包容,終歸是比較簡單的。
所以,對於李凡的這個建議,大家也是認可的。
但現在的關鍵,不是他們唱得了唱不了的問題,而是……
歌呢?
得有能讓他們唱,而大眾又能接受認可的歌!
見大家眼巴巴地看著他,李凡不由得微微一笑。
“走進這裡,聽著眾師兄師姐們的吊嗓練習,其實,我腦海中已經有幾段旋律浮現。”
他看向徐剛。
“最近,我從一位老爺子那,聽到了不少關於鎮國警世鐘的信息。
鐘聲大小,除了與作品人氣有關,更有一種契合度的說法。
與環境的契合,與文化的契合,與靈魂的契合。
等等,都會影響到鐘聲的大小。
同樣,這也是凝聚金身的關鍵。”
李凡說的這些,對於參與過陣前敲鐘的人來說,並不是什麼秘密。
但即便是戲曲協會的成員,也不是誰都能有這樣的經曆。
所以,大家聽得還是比較認真的。
“聽到你們剛剛說的,戲曲協會每一次都會承擔敲頭鐘的重擔一事,我腦海中的旋律就越加清晰起來了。
我覺得,這首歌的旋律,非常契合那樣的環境。
而且,剛子,你的唱腔也非常契合這首歌。”
從剛才,李凡就一直盯著他在說話,徐剛還以為對方是出於尊重,才這般看著他。
沒想到,還有這層意思在裡邊。
他這是在以他為模板,塑造著他腦海裡的那段歌曲旋律。
“有詞沒?”
旁邊的柳智鈞突然插話道。
見識過李凡分分鐘寫出【西江月】,像歌詞這種東西,想必他要寫出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智鈞你彆鬨,人家李凡才有旋律生出,哪那麼快就有歌詞。
要是被你打岔,把他腦子裡的旋律弄沒了,我可跟你沒完。”
徐剛知道,靈感對於創作人來說,是多麼可遇而不可求。
即便他聽了李凡那些話後,也非常迫切地想要知道,他要為他量身定做的旋律,是怎麼樣的。
卻依舊按捺住焦急,等著李凡自己說出,或者哼唱出來。
“還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