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每投入2163元人民幣購買白銀,運送到明朝兌換成黃金後再帶回現代,就能淨賺接近2.7萬元人民幣!
利潤率超過十二倍,這簡直是點石成金的煉金術!
陳陽的呼吸不由得微微急促起來。
如果放大規模呢?
穿越石的次元空間目前有1立方米,白銀密度約10.5克立方厘米。
意味著1立方米空間理論上可以裝載高達10.5噸白銀!
即便考慮到堆放間隙,裝載89噸絕對可行。
以較為保守的8噸8000公斤)計算:
購銀成本:8,000,000克x5.8元克=46,400,000元(四千六百四十萬元)。
在明朝兌換成800,000克黃金(即800公斤)。
帶回現代售出收入:800,000克x820元克=656,000,000元(六億五千六百萬元)。
單次穿越毛利:656,000,00046,400,000=609,600,000元(六億九百六十萬元)!
如果將空間擴展到十立方米,那麼一次穿越的利潤就是六十億。
還有什麼生意比穿越更賺錢的?
最關鍵的是,這條路徑的安全性極高。
而且現代的白銀純度高於明朝的白銀。
倒賣速度肯定快。
隻要有黃金的地方,就去換黃金。
白銀又是明朝官方的法定貨幣。
這純粹是利用兩個平行世界之間巨大的貨幣彙率差進行的降維打擊!
想到這裡,陳陽感覺渾身的血液都在加速流動,一種掌控經濟命脈的巨大興奮感席卷全身。
然而,陳陽的野心並未止步於單純的低買高賣式貴金屬套利。
“要帶,就不僅僅是商品本身,必須把生產這個商品的‘母機’——整個生產線帶過去!”
一個更加宏偉的藍圖在他心中展開。
他的目標,將不再僅僅是一個穿梭兩界的超級倒爺。
而是要成為在明末那片土地上,親手播下工業革命火種、締造一個全新工業體係的世界!
火柴與玻璃。
這兩樣東西,在明末都是堪稱劃時代的“神物”,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所需原材料在明末不難獲取或替代,但一旦量產,市場需求將是爆發性的,並且能極大地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生活品質,為他積累龐大的資金和聲望。
火柴生產線:想象一下,當明朝的百姓和軍隊還在費力地使用火折子、火鐮石,為取火而煩惱時,他麾下的工坊已經能晝夜不停地量產出一盒盒輕輕一劃就能燃起穩定火焰的“安全火柴”或“紅頭火柴”!
這將是多麼震撼人心的場景?
一套小型的、半自動化的火柴生產設備,包括木材切梗、梗頭預處理、蘸取藥漿、烘乾、裝盒包裝等核心環節。
占地麵積不大,對動力要求不高,初期可人力、水力驅動,技術難度相對可控,卻能徹底顛覆延續千年的取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