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都的冬日,寒風卷著細雪,給魏王宮的金瓦朱簷覆上了一層薄白。宮內暖閣,炭火燒得正旺,曹丕斜倚在軟榻上,手中把玩著一塊溫潤的白玉,聽著司馬懿稟報西線與東麵的最新局勢。
“……五丈原依舊僵持,諸葛亮深溝高壘,我軍難尋戰機。江東方麵,臧霸將軍回報,海路遭遇江東水軍精銳,小挫,已加強沿岸防備。陳登、張遼將軍亦加大沿江偵察力度,然黃忠、鄧艾堅守不出,難獲實質進展。”司馬懿的聲音平緩,聽不出情緒。
曹丕“嗯”了一聲,將白玉擱在桉上,發出清脆的聲響。西線的膠著,東麵的試探受挫,都讓他心頭鬱結。他需要破局,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奠定威望,也需要……考察一下,誰才是真正能助他成就大業的心腹股肱。
“仲達,依你之見,當前局勢,突破口在何處?”曹丕看似隨意地問道,目光卻銳利地掃向司馬懿。
司馬懿微微躬身,沉吟片刻,方道:“大王,西線之局,在於消耗。諸葛亮欲拖垮我軍,然其漢中根基淺薄,長久消耗,其必先難支。關鍵在於,我軍需保持耐心,並尋隙斷其糧道,或引其出戰。至於東麵……”他頓了頓,“陳暮穩守發展,其勢已成,急切難圖。臧霸將軍之擾,雖未見大功,然亦牽製其部分精力。臣以為,當下仍當以西線為主,東麵為輔。待西線功成,挾大勝之威,江東或可傳檄而定。”
這番話四平八穩,既指出了問題,又強調了既定方略,符合他一貫謹慎持重的風格。曹丕不置可否,目光又轉向侍立一旁的另一個年輕人——他的弟弟,鄢陵侯曹彰。
“子文,你呢?你可有破敵良策?”曹丕語氣帶著幾分兄長的隨意,更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試探。曹彰勇武,在軍中素有威望,是其潛在競爭者之一。
曹彰聞言,挺直了虎軀,聲若洪鐘:“王兄!何須如此麻煩!給臣弟三萬精兵,臣弟願親赴五丈原,必破諸葛亮營壘,擒其於馬下!若東麵陳暮敢動,臣弟回師便滅之!”他言語間充滿了武人的自信與豪邁,卻少了些戰略層麵的考量。
曹丕眼中閃過一絲意味不明的光,笑了笑:“子文勇武,孤知之。然打仗非隻憑血氣之勇。”他揮了揮手,“罷了,西線之事,孤自有計較。你們先退下吧。”
司馬懿與曹彰躬身退出暖閣。
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曹丕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沉。司馬懿過於謹慎,曹彰有勇無謀……他需要的,是既能洞察全局,又敢於出奇製勝的棟梁之才。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殿外紛飛的雪花,心中暗忖:偌大魏國,人才濟濟,難道竟無一人能為他解此困局?或許,是該考慮啟用一些新人,或是……用些非常手段了。
與此同時,千裡之外的建業,鐘山腳下的江東官立書院,卻是一派思想激蕩的景象。
雖是天寒地凍,書院最大的講堂內卻座無虛席,炭盆散發出融融暖意,驅散了窗外的嚴寒。今日並非例行講學,而是一場由大將軍陳暮親自主持的“問策會”。受邀者除龐統、徐元、陸遜等核心謀臣外,更多的是書院中表現出色的年輕學子,以及部分通過招賢館新近投效的寒門士子。
陳暮並未高坐主位,而是與眾人一樣,坐在堂下,麵前隻有一杯清茶。他目光掃過一張張或稚嫩、或沉穩,卻都充滿求知與熱切的麵龐,心中欣慰。
“今日不論尊卑,隻談時局。”陳暮開口,聲音平和,“北地曹丕新立,西線與劉備相持,東麵遣臧霸騷擾我海疆。諸位皆是我江東俊才,試言之,我方當如何應對?未來大勢,又將如何演變?”
問題拋出,堂內先是寂靜片刻,隨即漸漸響起議論之聲。有學子引經據典,談論合縱連橫;有士子分析地理,強調江淮防線重要性;也有人著眼於內政,認為當繼續深耕,不為外物所動。
這時,一名坐在後排、衣著樸素的年輕學子站起身來,他年紀不過十七八歲,麵容尚帶稚氣,眼神卻格外清亮堅定。他先是向陳暮及諸位先生行了一禮,然後朗聲道:“學生吳郡朱桓,有淺見稟告大將軍及諸位先生。”
眾人目光彙聚於此。朱桓?似乎是吳郡一寒門子弟,入學不過半年,平日沉默寡言,沒想到今日竟敢率先發言。
“學生以為,曹丕東西受製,其心必躁。其擾我海疆,非為決戰,實為試探與牽製。我方當下之策,龐軍師、徐先生等已定,穩守反擊,並無不妥。”朱桓先肯定了既定方略,隨即話鋒一轉,“然,學生思之,被動應對,終非長久之計。曹丕之困,在於西線。若西線有變,其勢必崩!”
“哦?如何有變?”陳暮饒有興趣地問道。
“學生近日研讀西線戰報與地理誌,諸葛亮善守,然漢中地狹,其糧草補給,多仰仗金牛道、米倉道,翻越秦嶺,極為艱難。”朱桓語速加快,帶著年輕人的銳氣,“曹軍若隻知正麵強攻,自然難破。何不效仿當年韓信暗度陳倉之故事?隻不過,此次非為入漢中,而是……斷其糧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走到講堂一側懸掛的簡陋地圖前,手指點向一處:“此處,儻駱道,雖極險峻,人跡罕至,然並非完全無法通行。若遣一精悍奇兵,不必多,千人足矣,自關中尋熟悉山野之向導,輕裝簡從,穿越儻駱道,直插漢中腹地,焚燒其糧草囤積之所!諸葛亮大軍在外,後方遇襲,軍心必亂!屆時,曹真、張合將軍正麵猛攻,或可一舉破之!”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儻駱道之險,眾所周知,穿行其中,九死一生。此計大膽至極,近乎異想天開!
龐統眼中精光一閃,看向朱桓的目光多了幾分審視。徐元撫須沉吟,似在思考此策可行性。陸遜則微微頷首,似乎對朱桓的膽識頗為欣賞。
陳暮沒有立刻評價,而是看向其他學子:“諸位以為,朱桓此策如何?”
堂內頓時議論紛紛,有讚其奇思妙想者,也有斥其冒險輕率者。
朱桓站在地圖前,麵對諸多質疑的目光,雖然臉色微紅,卻並未退縮,清亮的聲音再次響起:“學生深知此計行險!然,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曹丕初立,急於立威,西線僵持越久,對其越不利。若能用此奇兵,打破僵局,則西線戰事可定!屆時,曹丕元氣大傷,何暇東顧?我江東便可贏得至少三年安穩發展之機!其中利弊,請大將軍明鑒!”
他將戰略層麵的考量清晰地剖析出來,不再局限於戰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