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砥石鏡鑒_魏砥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魏砥 > 第170章 砥石鏡鑒

第170章 砥石鏡鑒(1 / 1)

襄陽的夏日,因北方驟起的驚雷而少了幾分悶熱,多了幾分難以言喻的緊張與期待。鎮南將軍府書房內,冰鑒散發著絲絲涼意,卻難以完全驅散陳暮眉宇間那抹深思。他剛剛與王粲、崔琰議完進一步鞏固內部、趁著北方戰事加速水軍建設與荊南開發之事,便有親衛呈上一封沒有落款、火漆紋樣卻極為特殊的密信。

信使是昨日傍晚以布商身份入城的,信的內容用特殊藥水書寫,需在燭火上微烘方能顯現。陳暮熟練地操作著,當熟悉的字跡映入眼簾時,他緊繃的臉上終於露出一絲真切的、帶著感慨的笑意。

是徐元元直)!

信很長,字跡略顯潦草,顯然是在極度謹慎與緊迫的情況下寫就。

“明遠吾友如晤:關中風起,孟起舉義,朝野駭動。曹公聞訊,怒極而靜,然其麾下諸將,如臨大敵,兵馬錢糧,皆向西調。許都空虛,暗流愈湧……然,曹公非常人也,雖暫困於西涼,其削平群雄之誌未改,睚眥必報之心尤烈。鄴城之囚指趙雲),非為遺忘,實乃懸刀,待時而落。吾觀曹公近日,於府中獨處時常喃喃‘荊州’二字,其恨意深藏,不可不察。”

看到這裡,陳暮目光一凝。曹操果然將荊州的賬記下了,而且並未因西涼之事而真正放下。

徐元筆鋒一轉,開始分析朝堂動向:“…朝中清流,多有物議。此或為我等可資利用之裂隙……另,校事郎活動愈發猖獗,許都士人,人人自危,元直身處其間,如履薄冰,然為友之道,必竭儘所能……”

信的末尾,徐元提出了他自己的擔憂與建議:“明遠雄才,借勢北疆,暫解倒懸,此誠高明。然,馬超勇烈有餘,智謀不足,韓遂老猾,首鼠兩端,西涼聯軍,看似勢大,實難持久。若曹公速平西涼,則兵鋒回轉之日,必是雷霆萬鈞之時。望友早作綢繆,內修德政以固本,外結善緣或指與孫、劉關係的微妙調整)以緩壓。萬不可因一時之安而忘長遠之危。砥石之誌,在於承壓礪鋒,亦在於知勢善藏。元直在北,遙祝安康。”

放下密信,陳暮久久不語。徐元的信,如同一麵清晰的鏡子,既映照出了許都乃至北方的真實圖景,也照見了他戰略中可能存在的隱患與未來的危機。尤其是對馬超聯軍“難持久”的判斷,與他不謀而合,但由身處許都、信息更全麵的徐元口中說出,更添了幾分沉重。

“元直……知我者,亦能警我者。”陳暮輕聲歎息。這位摯友,雖身在曹營,心卻始終向著自己,其眼光之獨到,思慮之周密,每每能在他誌得意滿或陷入困局時,提供最關鍵的情報與最中肯的建議。

陳暮沒有獨享這封密信,他立刻召來了王粲與崔琰。

二人閱信後,亦是神色凝重。王粲歎道:“元直兄身在虎穴,心係荊州,此番言語,字字珠璣,更是句句驚心啊!”

崔琰道:“尤其是對西涼戰事的判斷。若馬超迅速敗亡,則曹操挾大勝之威南下圖我,局勢將比之前更為險惡。”

陳暮頷首,手指輕輕敲擊桌麵,眼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元直之言,是為鏡鑒。我等此前之策,乃‘以攻為守’,借北疆之勢緩解眼前壓力,此計已成。然,正如元直所憂,此非長久之計。下一步,當如何行?”

他看向兩位謀士,也像是在問自己:“是繼續‘以攻為守’,設法進一步攪動北方,甚至嘗試直接介入,延緩曹操平定西涼的速度?還是轉而‘固本培元’,利用這段寶貴時間,全力發展內政、軍備,以應對未來必然到來的風暴?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但需找到平衡點?”

王粲沉吟道:“介入北方,風險太大,且易引火燒身。曹操既已警覺,必嚴防死守。我等之力,遠隔千裡,難以實質影響戰局。臣以為,當以‘固本’為主。”

崔琰補充:“然,‘固本’非是枯守。可在邊境保持適度壓力,令曹操不敢儘撤南線之兵。同時,與江東、劉備之關係,需重新審視。曹操勢大,乃三方共敵,能否借此危機,促成某種程度的緩和甚至有限合作?”

陳暮眼中精光一閃:“季珪此言,深得我心!曹操是我們三方共同的威脅。之前因利益糾葛、彼此猜忌,難以合力。如今曹操重心北移,但其對南方之野心未熄,此正可為我等創造對話之機。”

他思路漸清:“對內,加速推行之前議定的各項政令,鼓勵耕織,興修水利,擴建造船工坊,秘密研發新式軍械,由黃忠、文聘狠抓練兵,尤其水軍,需儘快形成戰力。同時,徹底清查州郡吏治,確保政令暢通,如臂使指。”

“對外,”陳暮站起身,走到地圖前,“第一,對周瑜。可派一能言之士,再赴江東。不再糾纏江陵歸屬,而是陳明曹操若速平西涼,下一個目標必是江東與我荊州。提議雙方在西線夷陵方向)保持現狀,暫止乾戈,甚至可以就共同維護長江航道安全進行有限度的探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對劉備。”陳暮目光落在公安上,“其子阿鬥尚在北上途中或已至許都附近),趙雲囚於鄴城,其內心煎熬,可想而知。我可再增加一些實質性的援助,不僅是糧草,或許可以……有限開放孱陵的鐵礦,允其以公平市價采購少量生鐵,助其打造農具、修繕兵器,以示誠意。同時,可暗示,若曹操未來大舉南侵,荊州願與皇叔互為唇齒。”

王粲撫掌:“此策大善!既展現了氣度,也給予了實利,更點明了共同利害。或可稍安劉備之心,減輕其因趙雲而產生的極端情緒。”

陳暮點頭:“至於北麵……便依元直之勸,暫不直接介入,但情報搜集不可鬆懈。我們要精確掌握曹操與馬超的戰事進程,以便及時調整策略。”

他回到案前,提筆欲給徐元回信,忽又停下,對王粲道:“仲宣,以你的名義,私下尋訪一位善於臨摹字跡、且絕對可靠的匠人。日後與元直通信,或需多備幾種字體與渠道,以防不測。”

王粲肅然應下。

陳暮的使者帶著新的提議,抵達了周瑜在陸口的大營。

此時周瑜正密切關注著北方的戰事,同時也對劉備入駐公安後與陳暮的微妙互動心存警惕。接到陳暮“擱置爭議,共禦北敵”的提議,他並未立刻表態,而是召來了魯肅商議。

“公瑾,陳暮此議,雖不乏算計,然亦屬實情。”魯肅分析道,“曹操若平定西涼,其勢更盛,下一個目標,必是南方。屆時,單憑我江東或荊州,皆難獨力抗衡。與其屆時被動,不若趁此時機,暫緩與荊州摩擦,積蓄力量。”

周瑜負手立於江圖前,冷哼一聲:“陳明遠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借我等之力牽製曹操,他好安心發展!西線保持現狀?那甘興霸在夷陵的努力豈不白費?”

魯肅勸道:“非是白費。保持現狀,亦是一種對峙與牽製,可防止陳暮毫無後顧之憂地壯大。且,維護航道安全之議,於我江東商旅亦有利。我以為,可予回應,表示原則同意擱置爭議,共維江防,但具體細節,需慢慢商談。以此拖住荊州,同時觀北方之變。”

周瑜沉思良久,眼中銳光閃動:“便依子敬。回複陳暮,江東願以大局為重。然,江陵之歸屬,終有一日需有個了斷。至於合作細節……慢慢談吧!”他打算利用談判過程,繼續探查荊州的虛實與底線。

各方動向陸續反饋回襄陽。周瑜的回應在預料之中,劉備那邊對增加援助和有限開放鐵礦表示感激,雖未明確表態聯盟,但敵意明顯減少。

陳暮站在書房窗前,手中握著徐元的密信副本和各方回文,心中感慨。徐元這麵“鏡鑒”,讓他更清晰地看到了局勢的走向和自身的不足,從而做出了更具遠見的布局。

他再次取出那塊黑色砥石,其上的紋理在燈光下愈發清晰。砥石之質,在於堅韌承壓,亦在於在與磨刀石的碰撞中不斷調整自身,最終磨礪出最適合的鋒芒。而徐元,便是那麵讓他看清自身、看清局勢的“鏡鑒”。

“元直在許都,如鏡映影;我在荊州,如石承壓。鏡與石,雖相隔千裡,卻相輔相成。”陳暮喃喃自語,“內有王粲、崔琰處理政務,外有文聘、黃忠統禦軍事,今又有元直之智鏡高懸於北……這塊荊州的砥石,方能在亂世洪流中,立得更穩,磨得更利!”

他深知,未來的路依然充滿荊棘,曹操的威脅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孫劉的心思依舊難測。但有了內部的穩固,有了外部的微妙平衡,更有了徐元這樣能提供關鍵視角的摯友,他有了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未來的風浪。

他將砥石貼近心口,感受著那份沉穩與堅定。鏡鑒在懷,砥石在手,這荊州的棋局,他還要繼續走下去,而且要走得更好,更遠。

喜歡魏砥請大家收藏:()魏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斯內普的雙世亡妻 五個道侶爭到欲生欲死,可她臉盲 學院萬人迷和我一路人有什麼關係 魔法沙雕兩手抓,我成了全校第一 大明孤臣:從科舉到定鼎四海 全球統一係統 虞朝的故事 明末軍火商,用漢陽造逆天改命 雪豹穿越救蕭雅,血狼亮劍衛國家 縱橫高武:係統,給我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