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艘小船的船底終於觸碰到台灣鹿耳門的淺灘時,朱慈興幾乎要跪倒在濕潤的沙地上。自南方大陸啟航,他們靠著瑪雅星圖避開了三次風暴,用陶罐收集雨水、捕魚充饑,曆經兩個多月的漂泊,終於踏上了大明的土地。可還沒等他感受故土的暖意,遠處傳來的廝殺聲便將這份激動撕得粉碎。
“那是……清軍的旗幟?”李老栓顫巍巍地指向不遠處的海岸線,隻見清軍的黑色旗幟在風中招展,手持長矛的士兵正朝著一座台灣原住民的村落發起進攻,村落的茅草屋頂已燃起熊熊大火,婦女和孩童的哭喊聲順著海風飄來。朱慈興的心瞬間沉到穀底——他離開大明時,清軍雖已入關,卻未料到竟已打到了台灣。
“快躲起來!”朱慈興一把將眾人拉到岸邊的紅樹林中。透過茂密的枝葉,他們看到一隊明軍打扮的士兵正且戰且退,為首的將領身披鎧甲,手持長刀,雖渾身是血,卻依舊眼神淩厲,指揮士兵組成防線。“是鄭成功的人!”曾在福建當過兵的華人工匠老劉突然喊道,“我在福州見過他的畫像,那鎧甲樣式錯不了!”
朱慈興心中一動。他在歐洲人的畫冊中見過鄭成功的記載,知道他是南明的抗清名將,此刻正是台灣抗清的核心力量。“我們得幫他們!”他立刻做出決定,轉頭對馬庫斯和塔卡說道,“馬庫斯,你帶黑奴兄弟們用瑪雅石器製作投石機,就按巨岩中壁畫的樣式,用紅樹林的樹乾當支架;塔卡,你和印第安勇士去附近的山穀,找能製作煙霧彈的硫磺和硝石,咱們用煙霧掩護明軍撤退!”
眾人立刻行動起來。馬庫斯帶著黑奴們砍伐粗壯的紅樹,用藤蔓將樹乾捆綁成三角支架,再將打磨光滑的圓形石塊裝進藤筐,製成簡易的投石機;塔卡則憑借印第安部落的經驗,很快在山穀中找到了硫磺礦和含硝石的土壤,老劉則用隨身攜帶的陶罐,將硫磺、硝石和木炭按比例混合,製成了十幾枚煙霧彈。
此時,清軍的進攻愈發猛烈,明軍的防線已出現缺口,鄭成功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朱慈興看準時機,對李老栓喊道:“李伯,點火!”李老栓立刻點燃投石機的牽引繩,藤筐帶著石塊呼嘯著飛向清軍陣營,砸倒了好幾名清軍士兵。緊接著,塔卡將煙霧彈扔向清軍前方,濃煙瞬間彌漫開來,擋住了清軍的視線。
“撤!快往這邊撤!”朱慈興高聲喊道,朝著明軍的方向揮手。鄭成功見狀,雖疑惑這群穿著奇特的人的身份,卻也知道這是突圍的好機會,立刻帶領剩餘的士兵朝著紅樹林方向撤退。清軍被煙霧困住,一時無法追擊,隻能在原地怒罵。
退到安全區域後,鄭成功終於得以喘息。他走到朱慈興麵前,拱手問道:“多謝壯士出手相助,不知壯士尊姓大名,為何會出現在此地?”朱慈興回禮道:“在下朱慈興,曾流落海外多年,今日剛歸故土,便見清軍犯境,特來相助。”他將自己在海外的經曆簡要敘述,又拿出瑪雅星圖拓本和樹皮書,“這些是我在海外習得的知識,或許能助將軍對抗清軍。”
鄭成功接過拓本,雖看不懂瑪雅文字,卻對星圖和其中記載的防禦工事圖樣產生了興趣。“壯士若願相助,我鄭某感激不儘!”他立刻邀請朱慈興前往位於台南的明軍大營。一路上,朱慈興向鄭成功詳細介紹了瑪雅人的防禦智慧——如何利用地形構建隱蔽的戰壕,如何用簡單的材料製作防禦器械,以及如何通過星象判斷敵軍的行軍時間。
抵達大營後,朱慈興立刻著手改造防禦工事。他按照瑪雅“星陣防禦”的理念,在大營周圍挖掘了三層呈螺旋狀的戰壕,戰壕中鋪設尖木,頂部覆蓋茅草和泥土,隻留下射擊口;又指導士兵用竹子和藤蔓製作“瑪雅式陷阱”,將削尖的竹刺隱藏在清軍可能經過的道路下,上麵覆蓋樹葉和沙土,一旦有人踩中,竹刺便會彈出。
馬庫斯則帶領士兵製作改良版的投石機,在投石機的藤筐中加入燃燒的乾草和瀝青,製成“火焰投石機”;塔卡則教會明軍士兵用樹葉和草藥製作簡易的止血藥,還傳授了印第安部落的隱蔽偵查技巧,讓明軍的斥候能更有效地監視清軍動向。
三日後,清軍果然發起了大規模進攻。當清軍的騎兵試圖衝破明軍防線時,紛紛掉進了瑪雅式陷阱,尖銳的竹刺刺穿了馬的蹄子,騎兵摔落馬下,被戰壕中的明軍士兵斬殺。清軍將領見狀,下令步兵衝鋒,卻遭到火焰投石機的攻擊,燃燒的乾草和瀝青落在清軍陣營中,引發了混亂。
朱慈興則根據瑪雅星圖的預測,知道今夜會有大霧。他建議鄭成功趁著大霧發起突襲。深夜,大霧如期而至,明軍士兵在朱慈興的指導下,手持火把,按照星象的指引,悄悄繞到清軍後方。當鄭成功一聲令下,明軍士兵同時點燃火把,呐喊著發起進攻,清軍以為遭到了大軍圍剿,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場戰役,明軍大獲全勝,不僅守住了大營,還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和糧草。鄭成功對朱慈興的敬佩愈發深厚,將他任命為“軍師”,讓他全權負責防禦工事的建造和戰術製定。朱慈興則繼續將瑪雅智慧與明軍的作戰方式相結合,他根據瑪雅曆法中“日月交替”的規律,製定了輪班防守製度,讓士兵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利用瑪雅人對天文的精準計算,預測出清軍可能的補給路線,提前設伏,截斷了清軍的糧草供應。
清軍接連失利,士氣低落,而明軍則在朱慈興的幫助下,戰鬥力日益增強。朱慈興還注意到台灣原住民與明軍之間存在隔閡,便親自前往原住民部落,用從南方大陸帶來的玉米種子和瑪雅農業技術,幫助原住民改善種植條件,提高糧食產量。原住民部落首領深受感動,決定與明軍結盟,共同對抗清軍。
在朱慈興的推動下,明軍與原住民組成了“聯合作戰部隊”。原住民熟悉台灣的山林地形,為明軍充當向導和斥候;明軍則為原住民提供武器和保護,雙方配合默契,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朱慈興還將瑪雅人的“集體議事”製度引入明軍,讓士兵和將領都能參與戰術討論,極大地提高了士兵的積極性和凝聚力。
三個月後,清軍的糧草徹底耗儘,又遭到明軍和原住民的聯合夾擊,不得不撤軍。當清軍的船隻消失在海平麵上時,台南大營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鄭成功握著朱慈興的手,激動地說道:“朱先生,若不是你,台灣恐怕已落入清軍之手!你不僅帶來了海外的智慧,更讓我們明白了團結的力量!”
朱慈興望著歡呼的士兵和原住民,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了在密西西比河兩岸的奮鬥,想起了赤色巨岩下的瑪雅秘藏,想起了海嘯中的生死與共。這些年的漂泊,讓他從一個普通的流民,成長為能守護一方土地的人。他知道,自己終於實現了當初的願望——用所學的知識,保護同胞,守護故土。
戰後,朱慈興並沒有停下腳步。他開始整理瑪雅文明的知識,將其中關於天文、曆法、農業和防禦的內容,與大明的文化和技術相結合,編寫成《海外奇術錄》,傳授給明軍士兵和台灣百姓。他還在台南建立了“學堂”,教授孩子們讀書識字,同時講解瑪雅人的智慧,希望能培養出更多既能傳承中華文化,又能接納海外知識的人才。
馬庫斯和塔卡也在台灣定居下來。馬庫斯教會百姓用非洲的種植技術改良水稻,提高產量;塔卡則與原住民部落交流,促進了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他們時常會和朱慈興一起,坐在海邊,望著遠方的大海,回憶起在南方大陸的日子。
朱慈興知道,台灣的平靜隻是暫時的,清軍隨時可能再次來犯。但他不再害怕,因為他身邊有並肩作戰的夥伴,有團結一心的同胞,還有那些跨越重洋、凝聚著遠古智慧的瑪雅文明結晶。他相信,隻要大家團結在一起,運用智慧和勇氣,就一定能守護好這片土地,等待大明複興的那一天。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台灣的海麵上,朱慈興站在海邊,手中握著那塊藍色的晶石碎片。晶石在夕陽的映照下,泛著柔和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他知道,自己的旅程還沒有結束,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但他已做好了準備,帶著這些年的所學所悟,繼續守護這片他深愛的土地,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喜歡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